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化及对策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化及对策之我见作者:周文,孙建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6期
周文,孙建国
周文,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建国,五邑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硕士研究生。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建设怎么样的教材体系,深刻影响着国家
的人才培养,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
时代已经终结,而研究新教材的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则是当务之急。

通过对新旧教材的
对比研究,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教材选文体系
语文作为最具人文性的一门学科,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而为了避免只停
留在表面上的“说教”,新教材的编写将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了选文当中,努力地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也就是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以下几个变化。

(一)每册书的选文数量由原先的30课减少为现在的24课,看似内容相对减少,但实
际上却又加大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

(二)新教材更加注重选文的经典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古诗文选篇共计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同时加大了革命传统教育篇目的比重,收入了29篇相关篇目。

(三)选篇体裁更加多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
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教材选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而如何根据这些选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则是重中之重。

笔者浅见,由于语文主体地位的不断显现,语文知识的宽度及广度不断提高,这就要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语文,更应该拓宽到文学这一层面。

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对于一篇选文,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建立文本框架,随后围绕自
己对于选文的个性化体验进行质疑及思辨,最后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这就要求学生要有
充分的自主阅读。

二、教材知识体系
学生的学习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部分组成,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教材
中的助读系统、文本阅读和课后练习,而新教材在这三个方面同样有着很大的变化。

(一)助读系统。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下注解等几个部分。

相较于以往教材,新教材的预习提示有着很大的变化。

两相对比最显著的不同就是段落的
变化。

我们继续以《春》为例进行对比。

新教材的第一段提示更类似于文本的导入,同时对之前的知识进行了回顾,第二段则是
对课文学习的指导,这一点是以往教材没有涉及到的。

相较于现在比较流行的导学案教学,新
教材的预习提示更类似于导学案的雏形,更能够给学生产生任务感:我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古
诗文?如果让我写春天,我会怎么写呢?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课堂上老师便需要对其有一定的引导,切不可放置一旁,置之不理。

(二)文本阅读。

温儒敏教授明确表示:“‘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力图‘教读’‘自读’,加上‘课外阅读’,构成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端,想在教材中起到
纠偏的作用。

”[1]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因此我们不妨采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1+X”阅读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如七下第一单元的“群星闪耀”主题。

课本中提供的是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说和做》、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以及《孙权劝学》,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同主题的文章,如陈墨的《专访屠呦呦:荣誉本身
就是责任》、刘敬智的《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我
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

这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极度缺乏或者为
人所忽视的。

名著阅读部分的变化也很大。

不同于以往教材将这一部分放在整本书最后,新教材将其
拆分到某个单元之后,一方面分散学习,另一方面避免流于形式。

同时增设了“阅读方法指导”和“专题探究”栏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驱动学生个体和群体间的探
究讨论。

而名著阅读的分量提高,就更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名著阅读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
读体验。

重视提问启发,思想交流,但不以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

鼓励学生阅读交流,
发表观点,创作成果,促进学生更深广地阅读。

(三)课后练习。

新教材将课后练习由原先的“研讨与练习”改为“思考探究”和“积
累拓展”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第二个部分则是在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两个部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除了练习部分外,还增添了“读读写写”的田字格,可见对学生的书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新教材更加注重一课一得,明确了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各个单元的教学要点。


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则配合课文内容呈现在最后。

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春》,
这篇课文中的很多地方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编者就以补白的方式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结合
课文内容补充在了最后。

同样的,《济南的冬天》补白了比拟手法,《世说新语》二则补白了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等等。

这一系列的改变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当今教育对于语文知识广度和宽度的要求,而作
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增加自己的
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应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注释: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江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ME1800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化及对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