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图形的放缩 ,上之前,心中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只是看了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带着教学目标,和我的课件,我走进了课堂
首先,我让同学们先预习,看看通过这节课,你认为应该学生什么?(这是我上课一直坚持的步骤,也许就叫做目标教学吧)在预习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学生说,这与前面学过的《比的认识》的内容差不多,(刘轩伟)表扬。
确实,我也在开头准备了这一个环节,(这也是我一直说的,我们应该把新旧知识进行联想,知识要融合贯通)我顺着就问,那么,既然是学过的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在前面的基础上学会什么呢?
这时,个别同学看到了下面的画一画,还要求能根据一定的比画出图形.这样在交谈中进入新课
1、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意思?放:放大,缩:缩小,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那么,在放大和缩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引出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怎样才能做到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主题图,进入新课。
借助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这儿有两层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
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纟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2、学生练习。
反思二: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缩》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5页第37页的内容。
本课是图形的教学,内容简单有趣,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充满活力,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学得扎实而有效。
力争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和难点细细揣摩。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第35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三名小学生在方格纸上画贺卡示意图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谁画得像?他们是怎么画的?随后安排了画一画的内容,我想教材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利用讨论得出的结论,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在这个操作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放缩、保持图形长与宽的比不变,画出的图形才与原图相像的体会。
教材的第36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数对,找出小猫轮廓的点,并画出来,最后比较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教材的第一个情境稍加改变:将教材中的三幅均为缩小的图,改为四幅图同时出示在方格纸上:一副图按比例缩小,一幅图按比例放大,一幅图拉长,一幅图拉宽。
这样更
改的原因有二:一、教材的主题图中只呈现了缩小,而在画一画中,才出现放大,本节课的课题为《图形的放缩》,如果提供给学生探究的只有缩小,学生体会的可能会不够充分。
改变后,理解图形的放缩可以是双向的,既能说将图形A按2:1放大就得到图形D。
又能说将图形D按1:2缩小就得到图形A。
二、活动的设计层次分明。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数对、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而且学生对于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拍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先画长方形,再画三角形,然后画多边形。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交流探索中,学生领悟到图形放缩的方法,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与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反思三: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缩放是学习比例尺的前奏,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缩放,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图形的放缩让学生看,学生看不清!我再将卡片放在展台上,调整缩放键让刚才很小的字逐渐放大,边操作边说:看清了吗?然后继续放大,接着再问:看清了吗最后再调整至合适的大小。
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再大声把这些字读出来。
接着问: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学生答:纸上写的字被放
大了。
我说,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学习内容,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图形的缩放。
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后,再组织他们研究讨论,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然后就自然过渡到图形缩放的方法研究上。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分析、比较教材上安排的两幅主题图,第一幅是一张贺卡,长6厘米,宽4厘米。
第二幅图是三个小朋友笑笑、淘气和小斌在方格纸上画的这张贺卡的示意图。
围绕这三个小朋友谁画得像,展开讨论,究竟谁画得最像呢?为什么?谁画得不像,理由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四人小组合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淘气和笑笑画得像,小斌画得不像,并将理由一一阐述,非常清楚。
在集体交流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图形缩放的意义,使他们渐渐明白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这样与现实相结合,不仅生动具体的再现了图形的缩放,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及学习本知识点的应用背景。
反思
四: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缩这节课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动手操作理解图形的放缩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缩的,并会对一些简单的图形进行放缩,否则放缩出的图形就和原图不象了,也就是让学生理解图形在放缩时无论是长还是宽都得按同样的比例去放缩。
这节课我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的:
一、首先出示教材中的几幅图让学生观察,看哪一幅更象没有放缩的原图,不象的并分别说出为什么不象,问题出来后学生都能很容
易分辨出哪幅象哪幅不象,也能说出为什么不象,一幅是又矮又胖,一幅是又高又瘦,对于学生这种回答我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二、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让他们对每幅图的长和宽进行测量,并算出长和宽的比,看三幅图的长和宽的比各是多少,然后进行讨论,如果长不变、宽扩大,图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宽不变、长扩大,图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长和宽都扩大同样的倍数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图像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结论,长不变宽扩大图像是又矮又胖,宽不变长扩大图像是又高又瘦,长和宽都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图像和原来的一样,不变样。
三、第三步我让学生动手把试一试的那个图按书上的要求给图形放缩,结果不尽人意,放缩出来的图形千奇百怪,大多数同学都能把图形外面的长方形放缩对,至于图里面的人头像画的就不能如愿,有的把眉毛画短了,有的画长了,有的把鼻子画宽了,有的画长了,我发现这种情况马上给学生提醒,我们对图形的放缩是对每一个地方都要进行放缩,不是只对外面的框架进行放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说情楚,由于我及时给予了学生指导,学生很快就都能画对了。
从这节课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在备课时决不能稀里糊涂,必须把每一节课仔细地去备,并把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得想到,并备出来,这样才能把每一节课上好。
反思五: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缩》这一课上完了,回顾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找相同的比,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要把图画画得像,要按相同的比来画。
二、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操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动手和思维过程。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围绕着图中的长和实际的比与图中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相同或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同,才能画得像这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这样设计:讨论说一说画一画
说一说,让学生经历从想到做再到想的过程。
三、我们说,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情,而我上了这节课后,发现这节课不成功的原因是:我为学生提供的图片过于复杂,使得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按相同的比画出来。
其实本节课只要求让学生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长方形,对图片上的图案不作统一要求。
如果在这节课中我提供的图片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通地简单地测量就能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那么课的重点就能轻松地突破。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同的比让学生认识不够深入,这节课应牢牢抓住相同的比,让学生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来扩大或缩小就能画得像,这样也能为下面的学习《比例尺》作铺垫。
2、如果先学习教材提供的情景,再让学习操作,这样从说到作,从模仿到创作,让学生的学习有依据,效果也许会更好。
3、老师提供的格子纸格子应更多一些,让学生的创造空间更大一些。
总之,在设计课的时候,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