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寄子由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秋寄子由赏析
这首七律是王令二十二岁时的作品,当时他在天长束氏学塾伴读已有三年,感叹壮志难伸,念及同里友人满执中〔字子权〕平昔互相砥砺的情谊,在这年秋天寄去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诗的头两句:“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
〞写秋天的黄昏,诗人独自登楼,楼前纵目,远处的树林,已经笼罩在暗淡的烟霭中间,他抱着深深的愁思,感叹时光易逝,在客地怀念自己的友人。
前一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一句写此时此境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基调。
第三四两句:“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是即景抒情之笔。
诗人想到,这眼前薄薄的云彩,只怕未必能降下雨来;又想到已是秋天,秋天从来就是多阴的。
自己是一个书生,就想浮在天空的薄云,能够兴霖作雨吗?当时的局势,正像这么一个多阴的秋天,诗人不知道它有没有放晴的时候。
少年时候,他和满子权都怀有济时的壮志,他曾称颂满子权的诗作,有“万古晴天雾雳飞〞阵样的奇思壮采。
他不知道他的友人,对着这多阴的秋天,怎样操持自己的生涯。
兴念至此,他感到自己和满君一样,虽有“神龙攀白日,挟雨万里飞〞的壮志,但是这薄云载不了神龙,难以挟雨奋飞,只好付之一叹而已。
诗人接着用五六两句,写他自己的近况:“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
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
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
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天长的时候,“虽贫不应举〞,“不干仕〞,但坚持“虽穷贱死而不回〞的操守。
他认为当时是“天下无道〞,谋到官位也不能达到“有功于天下〞的目的,诗中“一夜西风老壮心〞之句,不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壮心〞是指“壮志〞,本来已有壮志难伸之感,加上一夜西风的劲吹,这就迸发出壮心已老的哀痛。
在结尾两句,更深沉地向友人倾诉说:“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并不是一个消极人物,他也有冲决黑暗的雄心,在贫穷、饥饿、困厄的状况下,他曾把自己的悲伤写入了很多诗歌,试图在这些篇章中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憾恨〞,此时“欲作新声〞,也正是为了这点,他把在新声中所要倾吐的心志,说成是“遗恨〞,可见哀痛之深。
接着他又感到知已难逢,知音殊少,满子权兄弟虽然和他是至交,而且也是有志之士,但同样沉沦下层,爱莫能助,所以才有“直弦先断泪盈琴〞的感概。
此调未弹,琴弦先断,在《哭诗六章》中也曾写道:“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终!〞“切切复切切,泪尽琴弦绝!〞他朝歌暮哭,只想对知己一诉这样的衷曲,充分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
全诗惜时光的易逝,感壮志的难酬,伤客地的凄凉,慨知音的难遇,是当时有志的贫士的共同遭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诗歌鉴赏《秋日寄满子权》
这首七律是王令二十二岁时的作品,当时他在天长束氏学塾伴读已有三年,感叹壮志难伸,念及同里友人满执中〔字子权〕平昔互相砥砺的情谊,在这年秋天寄去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诗的头两句:“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
〞写秋天的黄昏,诗人独自登楼,楼前纵目,远处的树林,已经笼罩在暗淡的烟霭中间,他抱着深深的愁思,感叹时光易逝,在客地怀念自己的友人。
前一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一句写此时此境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基调。
第三四两句:“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
是即景抒情之笔。
诗人想到,这眼前薄薄的云彩,只怕未必能降下雨来;又想到已是秋天,秋天从来就是多阴的。
自己是一个书生,就想浮在天空的薄云,能够兴霖作雨吗?当时的局势,正像这么一个多阴的秋天,诗人不知道它有没有放晴的时候。
少年时候,他和满子权都怀有济时的壮志,他曾称颂满子权的诗作,有“万古晴天雾雳飞〞阵样的奇思壮采。
他不知道他的友人,对着这多阴的秋天,怎样操持自己的生涯。
兴念至此,他感到自己和满君一样,虽有“神龙攀白日,挟雨万里飞〞的壮志,但是这薄云载不了神龙,难以挟雨奋飞,只好付之一叹而已。
诗人接着用五六两句,写他自己的近况:“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
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
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天长的时候,“虽贫不应举〞,“不干仕〞,但坚持“虽穷贱死而不回〞的操守。
他认为当时是“天下无道〞,谋到官位也不能达到“有功于天下〞的目的,诗中“一夜西风老壮心〞之句,不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壮心〞是指“壮志〞,本来已有壮志难伸之感,加上一夜西风的劲吹,这就迸发出壮心已老的哀痛。
在结尾两句,更深沉地向友人倾诉说:“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并不是一个消极人物,他也有冲决黑暗的雄心,在贫穷、饥饿、困厄的状况下,他曾把自己的悲伤写入了很多诗歌,试图在这些篇章中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憾恨〞,此时“欲作新声〞,也正是为了这点,他把在新
声中所要倾吐的心志,说成是“遗恨〞,可见哀痛之深。
接着他又感到知已难逢,知音殊少,满子权兄弟虽然和他是至交,而且也是有志之士,但同样沉沦下层,爱莫能助,所以才有“直弦先断泪盈琴〞的感概。
此调未弹,琴弦先断,在《哭诗六章》中也曾写道:“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终!〞“切切复切切,泪尽琴弦绝!〞他朝歌暮哭,只想对知己一诉这样的衷曲,充分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
全诗惜时光的易逝,感壮志的难酬,伤客地的凄凉,慨知音的难遇,是当时有志的贫士的共同遭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苏轼词《满江红》“辜负当年林下意〞出自哪个典故
夜雨对床:
公元1061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和苏辙分手到凤翔赴任时〔据记载分手的地点就在郑州西门〕,提到夜雨相对之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之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公元1079年,苏辙在徐州写了一首《逍遥堂会宿》,提醒他哥哥退休的约定:“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苏轼在《逍遥堂会宿》,提醒他哥哥退休的约定:“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苏轼在《满江红.寄子由》中也写了这样的诗句:“辜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
子由》中又写下了描写兄弟重聚的词句:“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
4.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赏析
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的赏析〔作诗时间及背景〕: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天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截句的给予定罪,如:“读书
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假设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
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十恶不赦,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一死。
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
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
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漫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
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
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显然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慢慢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扩展资料:其一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其二従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解释:六一翁:指的是六一居士欧阳修。
飞蓬: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参照。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题1:
“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小题2:
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
〔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
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情感。
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
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
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
光阴徒催人老。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小题2:
试题分析: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
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
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
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