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中考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能够爱好学习的人。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礼记》
Page 2
【复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 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 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 促进的道理。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 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 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 和作乱害人。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 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全文结构:
全文可分三层:
一(1)概括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
•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 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 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 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 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 呢?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业,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 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 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地 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 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 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 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 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 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 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 六君子”。
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 “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 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 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 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 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 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 吁过、奋斗过?
• 二、.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4分)
• (1)教然后知困
教/然后知困
• (2)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之学/必好问
【甲】(《虽有嘉肴》) •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 【乙】君子之学必好 •
(1)教学别学人半,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问。问与学,相辅而 行者也,非学无以致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 无相似点?
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 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 而不作”。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 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 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
1、洪秀全 2、康有为 3、谭嗣同 4、孙中山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 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 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知 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 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 “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 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 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 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 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 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二 词语解释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味美 )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 2. 选贤与能( 通“举”推举 )
• 3.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害人;兴起

• 4. 讲信修睦 ( 培养

• 5. 故人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父母 )
• 6. 知困( 困惑 ) 自反( 反省 ) • 7.男有分,女有归 (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
民 族 、 民 生 孙、 中民 山权
:一、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 西汉 (朝代)的 戴圣(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的。全书共有49篇。 (2)《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___虽_有__嘉_肴__,_弗__食_,__不_知__其_旨__也____”作比 引出“虽__有_至__道_,__弗_学__,_不__知_其__善_也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 说明,论述了“___教__学_相__长_____”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3)大道的内涵是:_天_下__为_公__。_选__贤_与__能______,__讲_信__修_睦_____。 (4)《大道之行也》中与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_人_不__独_亲__其_亲__,_不__独_子__其_子___。 (5)《大道之行也》写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人尽 其力的句子是:_力__恶_其__不_出__于_身__也_,__不_必__为_己___________________。 (6)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脱胎于 《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_大_道__之_行__也_,__天_下__为_公______________。 (7)《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与教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 要论证的道理。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 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 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 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合作探究
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 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 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的,即“教学相长”,告诉 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 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 “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 “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 “三礼”。
《礼记》与《诗经》《尚书》《周易》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合称“五 经”
Page 4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 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 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 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 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 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 括和理论的阐述。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翻译
(1)虽有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 鲜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 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 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 8.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 9.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 10.教学相长( 促进

• 【甲】(《虽有嘉肴》)
•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 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注】决焉?
————《礼记》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含义。
•2.背诵课文
•3、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的内容
选自《礼记·礼运》,《礼 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 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 《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 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 问的著作。
归纳
(1)通假字:《兑命》曰( 通“说”,指殷商时 的贤相傅说 )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2)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 不知其旨也( 它的 ) (3)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 判断句 其此之谓乎? 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 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大
与能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行 也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 有所养。(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4)、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好,美 )
•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 )
•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 • (5)非问无以广识( 扩大、扩宽 )
• (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有时 )
检测
• 1、给下列红字注音:
• 嘉肴(jiā)(yáo) 兑命(yuè )
自强(qiǎng) 学学半( xiào)
• 2、解释下列字词句。
• 虽 ( 即使) 旨 (味美 ) 至道(最好的道理)
• 善( 好处 ) 困 ( 困惑

• 是故(所以 ) 自强 ( 自我勉励

自反( 反省自己 )
• 故曰:教学相长 ( 教和学互相促进 )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其 此之谓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乎”是一种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赡养);以……为子,(抚育)
外户而不闭 用门闩插门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因此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 成长
1天下为公 wéi 2选贤与能 jǔ 3讲信修睦 mù 4矜guān 通“鳏” 5男有分 fèn
6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7编纂zuǎn
字音字义
选贤与能 jǔ,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 幼儿无父;独:老而无子
男有分 fèn,职分,职守
探究学习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 “什么意思?
• 大道: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同: 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 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 和平的大同社会。
•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 西方的“乌托邦(空想的国家)”。陶渊明在《桃 花源记》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 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 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 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动 乱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 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 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 成了人间乐土的同义语。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 述的?(论证思路)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 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 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 道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 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 学相长”的结论: 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