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读书笔记(精选11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琐记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认真读完⼀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琐记读书笔记,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琐记读书笔记篇1
这个寒假的天⽓却是不错的,阳光明媚,晒得⼈暖暖的,这样的境况委实适合泡上⼀杯⾹茗,读上⼀本好书的。

好书如此多,从其中挑出⼀本来也绝⾮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候,⽬光不由的被鲁迅先⽣的《朝花⼣拾》⽽引,信⼿拈来,这个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

⼤概了翻看了这本集⼦,⽂章不多,仅⼗篇。

读完⼩引之后,便决定顺着⽂章的⽬录⼀⽚⼀⽚的读下去。

第⼀篇的题⽬叫做《狗·猫·⿏》。

鲁迅现在的⽂章是极有思想的,这题中的猫⿏狗⾃然也绝⾮是去写那猫⿏狗的各种秉性,⽽是借猫⿏狗这三个动物来借喻时下的⼈们的⽣活意识形态。

虽说本⽂的题⽬为《狗·猫·⿏》,⽽先⽣的众多笔墨都⽤来写⾃⼰的“仇猫”。

先⽣仇猫有许多的理由,猫的秉性和⼀些⼈很相像,看似乖巧,实则暗藏着“妖⽓”;先⽣还是既不喜欢猫的叫嚷声的,听到猫的叫嚷先⽣总要嫌烦,⽽这个猫则是更像及了那些与先⽣叫嚷的“名⼈”,先⽣⾃是要去仇猫的;还有⼀条也是先⽣仇猫的缘故,但凡猫若是捕⾷到⽐⾃⼰弱⼩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这却是和当时⼀些⼈的做法⽆⼆的,⼀旦⼿中有了他⼈的把柄,必是会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这是何等病态的⼀种社会形态,笑⼈⽆妒⼈有,那确实是先⽣⽣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哀。

先⽣仇猫委实不是⼝头⾰命,先⽣对付猫⾃有⼀套办法。

开始只是从家中养的⼀只花猫下⼿,逐个推⼴,以致后来猫都从来不接近先⽣了。

⽂章⾄此,先⽣的态度已是明确⾄极了,⽽此时,先⽣笔锋⼀转,⼜引⾄了⼀只他收留的⼩隐⿏,隐⿏与那些⽐“名⼈名教授”还轩昂的⼤⿏是决然不同的,⽽先⽣的这个⼩隐⿏似乎也是葬⾝于猫之⼝中,随后来得知是长妈妈所谓,但是,先⽣和猫之间的⽭盾委实不能“相逢⼀笑泯恩仇”了。

细细品味,先⽣所⾔的狗⿏猫,其实就是代表了先⽣所⽣活的时代的三类⼈。

先⽣⽤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这三个阶层,先⽣正是以笔为枪,抨击了那个时代的“名⼈”,表达了⾃⼰对于那些⽣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和⽀持,⽽那些“名⼈”各种媚态,对弱者的各种折磨,先⽣也嗤之以⿐!先⽣的⽂章或许我还读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却能深切的感受到先⽣对那个⽇渐浑浊的世道的⽆奈与悲切,他⽤他的笔战⽃着,挽救着奄奄⼀息的中华民族。

向先⽣致敬!
鲁迅先⽣的⽂章实在值得回味,反反复复的看才能⼤概了解其中滋味。

曾经看过⼀篇关于先⽣的⽂章的评论,说先⽣的⽂是只可浏览不能详读的,盖因先⽣实在是个忧国忧民的⾰命⽂⼈吧,这等的境界不是常⼈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的《朝花⼣拾》册⼦中的第⼆篇⽂章《阿长与⼭海经》。

也是颇有些感触的。

这篇⽂章,先⽣⽤深沉隽永的笔描写了⼀个在先⽣家做⼯的⼥性,长妈妈。

⽂章着重写了先⽣幼年时与长妈妈的⼀段经历。

长妈妈是⼀位保姆,⽽先⽣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先⽣对她的感情⾄深。

⽂章开篇介绍长妈妈的时候,铺成直叙的写了长妈妈名字的由来,⼈物的性格,甚⾄对于长妈妈那个“⼤”字形的睡姿也反复提及。

后⾯通过对于长妈妈的⾔语⾏为,也给了读者⼀个很直观的概念,其实所谓长妈妈也就是那个时代下⽣活在最底层的劳动⼈民,有⼀些陋习,但是也有敢于创新的可爱⼀⾯。

琐记读书笔记篇2
《琐记》是鲁迅先⽣的⼀篇散⽂,是《朝花⼣拾》⼀书中第⼋篇⽂章。

《琐记》——鲁迅在这篇⽂章⾥主要回忆了⾃⼰为追求新知识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描述了当时的江南⽔
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活和学习,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情和冲破封建束缚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的⼀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之的”。

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题,国⽂⽼师竟不知华盛顿是谁。

体现了封建社会思想⼗分陈旧,⽽且对新思想不接受,排斥。

在鲁迅⽣活的年代,正好赶上百⽇维新,但很多⽼辈的⼈并不⽀持,国门洞开的原因之⼀正是⽂化闭塞,⽽鲁迅先⽣很有主见,提倡学习新的⽂化。

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新的⽂化和知识,将来报答⽗母,报效祖国。

琐记读书笔记篇3
在鲁迅先⽣《朝花⼣拾》这册散⽂集中,有⼀篇⽂章的题⽬确实让⼈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

不似前⼏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像形散神亦散的散⽂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回忆了鲁迅先⽣⼉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

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个不好的印象的,⼀个似乎有了⼩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但是孩⼦们在她那⼉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种不负责任。

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中传出先⽣偷偷变卖家当的谣⾔,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章还写到了当先⽣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的⽇⼦⾥,先⽣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了当时⾃⼰读书的态度,对于⼀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些陈古的⽂⾔,先⽣多是没甚印象。

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为何要倡导新⽂化运动。

⽂章就在这样⼀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

临到最后的⽂章末尾,鲁迅先⽣写到了去⽇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要去⽇本留学,⽂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些前年去⽇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本,简直是⼀堆废话,没有⼀点可⽤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对⼀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个缩影。

⽂章很好地显⽰了当时社会的⼀些现象,是⼀篇很好的回忆性散⽂。

琐记读书笔记篇4
当沉浸在⼆⽉的我们还在肆⽆忌惮地寻觅快乐时,那种悄悄来临的快乐危机在某个深夜总是慢慢地充斥着我的⼼。

曾经,我很疯狂地沉浸在游戏中,摆脱学习的重担,我没有想太多,很郑重其事地允了那句“活在当下”的话。

感到有点浑浑噩噩,但快乐令我兴奋。

毕竟是个⼩孩。

那只是上学后的第⼀个假期。

当源源不断的“开学”、“放假”这类词语闯⼊我的读书⽣活时,哭泣、欢笑、哭泣……具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让我哭笑不得,开始不知所措。

毕竟是个⼩孩。

后来,在糖果与鞭⼦“循循善诱”中,我们也这般熬了六年。

⼩学毕业时,有⼈问我:“六年⾥,你经历的快乐和伤⼼哪个多?”我有点语塞。

拼命翻着以前的事,才发现每⼀年都那么相似,六年的快乐与忧愁都⼤同⼩异,滤出了⼀丁点⼉的收获,有点失望。

毕竟是个⼩孩。

痛苦与幸福轮回着,但终有尽头。

⽽我现在依旧在所谓的幸福中吧,我不敢像⼤⼈⼀样看透了尘世,那样只会让⾃⼰痛苦。

这是属于我们⾃⼰的特权,应该好好珍惜。

假期是休息的,
学校是读书的,懒得把两者牵扯在⼀起。

好好玩,好好学。

以后的事让时间带我们去吧。

这只是⼀个孩⼦的想法。

琐记读书笔记篇5
在鲁迅先⽣《朝花⼣拾》这册散⽂集中,有⼀篇⽂章别具⼀格,那就是《琐记》。

《琐记》这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店铺的⼀段⽣活经历。

⽂章先从衍太太这⼀主⾓⼊⼿,回忆了鲁迅先⽣⼉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

⽂中写了衍太太的⼀⾔⼀⾏,表⾯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

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个⼈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是要从内⼼、从本质上来决定。

⽽后⽂所写去学堂⼀事,则更是耐⼈寻味。

⽂章中说的城中唯⼀⼀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之的。

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中最搞笑之处当数要去⽇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堆废话,没有⼀点可⽤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本⾝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要医好⼈思想上的病。

总⽽⾔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透过阅读此⽂,让我长了不⼩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琐记读书笔记篇6
《琐记》讲的是鲁迅从家到南京,从南京到⽇本的经历,从中我不但看到了⼀个旧中国,还懂得了不能从表⾯来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种⼩孩⼦看不出,但⼤⼈⼀眼就看得出来的歪⼼眼的⼈,他对别⼈家的孩
⼦“好”,“赞赏”他们吃冰,并且不告诉他们的妈妈,并且还⿎励他们多吃,与之成反⽐的是沈四太太,当他看到孩⼦们吃冰,即使阻⽌,但因声⾳太响,被母亲听到,骂了⼀通。

表⾯上看,衍太太⼼胸宽⼤,懂得保护⼩孩的⾃尊⼼,会替别⼈保守秘密,⽽沈四太太就显得有些⼤惊⼩怪。

但是,吃冰对⼈的害处,远远⼤于衍太太的“热⼼”沈四太太虽然⽅法⽋妥,但是它是真⼼为孩⼦们着想。

⽽衍太太所谓的“赞赏”就是变相的怂恿,放纵。

当“我们”在那⾥打旋,他在那⾥计数,突然⼀个孩⼦摔倒了,正好孩⼦的婶母来了,他⾮但发布夫妻那孩⼦还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这件事情突出了他爱推卸责任。

当孩⼦们跌倒了,像母亲寻求帮助时,往往是⼀顿臭骂,但是衍太太绝不埋怨,⽴刻给孩⼦们上药。

从表⾯上看,孩⼦们的母亲⼼狠异常,但是衍太太却是和蔼可亲,孰不知,母亲的狠⼼是要让孩⼦们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衍太太的不厌其烦,宽容⼤度,是对孩⼦们的⼀种放纵,是真正的不关⼼。

看看今天的我们,我觉得似曾相识,世界上对我们追好的是⽗母,但是,我们真的是这么觉得吗?最常见的就是,天冷了,妈妈叫你多穿些⾐服,但为了好看,就是不愿意穿,最后⽣病了,当你苦着⼀张脸去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升起的不理你,让你烧着,任凭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带你去医院,⼼软的⽗母,看着孩⼦这副样⼦,听着孩⼦的苦苦哀求,忍⽆可忍最后带着怒⽓送我们去医院。

你会不会觉得⽗母很坏见死不救,不,他们表⾯上是在骂你,表⾯上是在⽣⽓,但⼼⾥已经急得不得了,他其实起你当初为什么不听话,不带你去,是为了让你记住这个教训,让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但是我们都⽆久了⽗母的⼀番苦⼼。

然⽽对⼀些表⾯上对你好的⼈,却是爱戴有加,绝对信任,但当你遇到困难,或让你陷⼊困境时,他逃的最远,甚⾄让你陷⼊困境的'元凶就是他。

最后真正在你⾝边,并且千⽅百计地
帮助你的⼈,竟然是你以前不理睬甚⾄是曾经恶语相向过的。

所以,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个⼈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是从内⼼,从本质上来判断它。

琐记读书笔记篇7
有时候忍不住会想,严厉的爱与宽松的放纵,到底哪⼀个是正确的?那个“别⼈家孩⼦”与⾃⼰的区别真的那么⼤吗?仔细想想,区别,真的怪可怕。

读着读着,⼀丝阴冷的⽓息爬上我的背。

它仿佛是青绿⾊,像是衍太太的“和蔼”的笑容。

她笑得眼睛弯弯的,嘴⾥说出的却尽是在孩⼦们看来很温柔,在⼤⼈看来却很恐怖的话语。

种种⾏为,⽆不让⼈感到惊恐。

别⼈家孩⼦在她跟前,像是⽆⾃觉地被摧残,还是以极其温柔的⽅式。

对⾃⼰的孩⼦,却是天下⽗母⼼。

同样是孩⼦,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蹂躏别⼈家的?或者说正因为是同样的,才会想让⾃⼰的孩⼦显得更好?区别,怪可怕的。

就是因为这种讽刺的原因,孩⼦在不知不觉中就坏掉了,被指向邪路了。

⽽那位太太,还是笑着旁观与⾃⼰家有区别的孩⼦,⼀步步⾛向毁灭吗?
区别,让⼈⼼狭窄了。

琐记读书笔记篇8
今天闲来⽆事,随⼿读了读《朝花⼣拾》,翻到《琐记》⼀章,读后颇有感悟。

⽂中写了“衍太太”的⼀⾔⼀⾏,表⾯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

在⽗亲故去后,作者去衍太太家中时,被唆使去偷家⾥的东西变卖,最后还被诬陷。

其实在当今的社会上,仍会有很多⼈他们的⼀⾔⼀⾏都带有衍太太的⾊彩。

表⾯上装好⼈,实际⼼肠是很坏的。

教唆别⼈去犯罪,⾃⼰不得罪⼈,如今是⼤有⼈在。

⽽后⽂所写去学堂⼀事,则更耐⼈寻味。

⼀天的时间都消磨在⼀科的学习上,满脑⼦的英⽂或满脑⼦的古⽂。

与其这点相⽐,当今的学习是⾮常合理的,⽂理搭配,学得轻松⾃在。

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

好的就在⼈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语,连⾛路都要让他三分。

现在不也是⼀样吗?这⼀点确实需要改进。

作者去⽇本时,谨记教诲,却帮不上忙。

封建制度使⼈本⾝的思想也被囚禁,怪不得鲁迅先⽣要医好⼈思想上的病。

琐记读书笔记篇9
看到这个题⽬,我就想:琐记,为什么起这样⼀个题⽬呢?是因为他是鲁迅先⽣记录的⽣活中的琐事吗?
衍太太很疼孩⼦,鲁迅很喜欢她,⽐如别的母亲不让孩⼦做的事,衍太太却让。

之后鲁迅渐渐长⼤,就不像⼩时候那样贪玩了,他喜欢和衍太太那样的⼤⼈聊天。

之后,鲁迅跟衍太太聊起⾃⼰喜欢的书和⾷物没钱买的时候,衍太太告诉他能够拿母亲的钱,母亲的钱就是鲁迅的钱。

但是鲁迅说母亲没有钱,衍太太说能够拿⾸饰变卖,鲁迅⼜说母亲没有⾸饰。

衍太太说,也许是你没有留⼼,到⼤柜⼦的抽屉⾥或者⾓⾓落落找找,就应能够找到些珠⼦之类的东西。

鲁迅真的去找了,结果不但没有找到,还听到了⼈们的流⾔,说是⾃⼰偷了母亲的东西,于是鲁迅选取了离开,来到了⼀所学校。

毕业后他去了⽇本留学,拿着中国⽩袜⼦,之后要求换制服和⽪鞋,⼀元⽇元也不⽤了,鲁迅⼜只好换了半元银元。

虽然是琐事,但如果没有这些琐事,鲁迅⼜怎样能⾛过来呢?或许是经历了这些琐事,鲁迅才长⼤了吧!
琐记读书笔记篇10
《秋灯琐记》是清朝⼈蒋坦所写的忆妻书。

书中所记,⼤多是与妻⼦秋芙的⽣活琐事,但⽂中⼀字⼀墨,皆妙曲横⽣,使⼈读之慨然,⽆不有羡慕之感。

蒋坦,字平伯,号蔼卿,是浙江钱塘⼈。

秀才出⾝,善⽂章,⼯书法。

道光七年与青梅⽵马的表妹秋芙订婚,道光⼆⼗三年成婚。

⽽秋芙亦有⽂才,著有词集,解⾳律,善弹琴,尤喜佛经。

故夫妇偕隐家园,联吟礼佛,作诗载歌,⼜有游⼭玩⽔之趣,并享天⼈之乐,虽箪⾷瓢饮,常⾃窘困,但不输⾼雅之志。

可以看出,蒋坦与秋芙皆是性情中⼈,见⼭树花⽊,⽔光风涌,⽆不有感。

还记得书中写道⼆⼈夏⽇出游,到理安寺,在⽯屋洞中陶然忘世,不知⼏何。

所记写
道:“秋芙安琴磐磴,⿎《平沙落雁》之操,归云滃然,涧⽔互答,此时相对,⼏忘我两⼈犹⽣尘世间也。

”可见⼆⼈⾃然之天性,⾮尘世之⼈可⽐也。

蒋坦对秋芙可谓珍切宠爱,记的⼆⼈在⼀湖游玩,到了晚上,四周暝⽬,霜风乍起,秋芙时着薄棉,略有寒⾊,蒋坦见之,于是脱⾐半臂拥之。

读者念⾄此处,怎能不唏嘘感叹,真是羡煞⼈间也!
春花风⽉有时,秋落霜寒亦有时,所以⼆⼈也常常有惜花伤神,念苍⼭衰败之感。

秋芙常对蒋坦说:“⼈⽣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之⽇⼜居半,所仅存者,⼗之⼀⼆⽿;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

”蒋坦闻之同感。

是啊,⽣死有定,但愿你长寿百年,希去我之前,免伤孤之痛。

蒋坦所想,或许如此,上天应之,所以也就有了丧妻之痛啊。

幸福源于细节,所谓琐事者间,往往都是最真实的。

⽽⼈们⼤多愿意看的,不是表⾯的华丽词藻,⽽是内容中的真实情感。

蒋坦与秋芙,如《浮⽣六记》中的沈复与芸娘,都是⾄情⾄性之⼈。

夫妇本三⽣结缘,若能如此,皆为良缘。

但世上没有那么多良缘,所以才会去羡慕蒋坦与秋芙,羡慕古⼈的⾄美爱情。

有时候,我们⽆法选择对⽅是蒋坦或秋芙那样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去做蒋坦或秋芙那样的⼈。

如果真是如此,⼜怎么会怕没有良缘呢?
最后,祝天下有情⼈终成眷属,⽐翼双飞,再续蒋坦与秋芙之爱情。

琐记读书笔记篇11
《琐记》的时空跳跃性⽐较⼤。

开始写的是童年在故乡绍兴的事,后来主要写在南京读书的事情,最后还点到初到⽇本的情景。

中间着重写在矿路学堂的所见所闻。

“只可惜那两个淹死⿁失了池⼦难讨替代”,这句话特别需要解释⼀下。

旧时迷信传说,落⽔淹死的⼈做了⽔⿁,必须设法使别⼈淹死来替代他,才得以投⽣,教做“讨替代”。

《琐记》中说,由于这⾥的池⼦已被填平,因⽽“那两个淹死⿁失了池⼦难讨替代”了。

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损⼈利⼰的阴暗⼼理,从这种“讨替代”的说法中已可略见⼀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