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教育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行性
首先,由于自己本身是小学教育专业,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对小学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我可以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将平时所学教材进行研究;最后,学校安排了论文辅导老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辅导老师请教。
二、本题的研究现状及开题前的准备工作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时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向城市涌入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但是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教育体制上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城市不足以为农村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与城市儿童平等地教育机会,所以大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农村寄养,父母和孩子长期分离,从而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陪伴与爱的缺失导致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扭曲,没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据调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不解决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我国在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广泛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其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来解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以月为单位)
六、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参考文献
[1]邹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3(4):1.
[2]李金凤.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数码设计(上),2020.
[3]冯丽丽,万晓春,陈敏,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才智,2020,(04):154.
[4]姚春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9,(06):252.
[5]王海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6]管希铀.如何关注留守孩的心理健康[J].国际教育论坛,2020,2(8):41.
[7]张开武,贾登山.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探究——以甘肃省古浪县永丰滩初级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0(6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可行性
所谓的留守儿童简单的说就是年龄在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爸爸妈妈两人一同外出务工或者其中一人外出务工,分别称为双留守儿童或者单留守儿童。
选题目的
根据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统计可以得知,在当下的农村生活中,庞大的留守儿童数量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留守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缺少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护,也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引导,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容易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的心理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选题意义
十几年来,国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也相应地影响和制约着留守儿童的心理转变。分析国内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不但能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预防和干预的理论依据,也能够促使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根据所在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宜的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并在教学方面或课程修改方面有所侧重。促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基础上,与其互相平等的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全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能更好的生活、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
(一)家庭原因
(二)学校原因
(三)社会原因
五、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社会方面
结论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形成初步的认识,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掌握,并进一步深入分析该问题,进而提出对策。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文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而且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策略。具体结构如下:
一、前言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二)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二)学习心理问题
(三)性格心理问题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8]黄明贤.老城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20,(46):11-12.
[9]黎永香.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
[10]兰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