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练习题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练习题北师大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两个片段,完成练习。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选自艾青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1]这两个片段都写“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强调的是(______),“绿意扑眼而来”强调的是(______),“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强调的是(______)。

A.绿无处不在 B.绿的种类多 C.绿的差异大
[2]下面的诗句中,与“流的水是绿的”写的是同一种事物的是()
A.绿树村边合
B.春来江水绿如蓝
C.万条垂下绿丝绦
[3]艾青的《绿》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说它们都是“绿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着仿照画“”部分写一写整个世界都被火烧云染红时的景象:
_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__也是红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

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

C.《西湖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来滚去而欲落未落的样子。

D.《西湖漫笔》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的意思是绿色的青苔绕过了石头缝。

2.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①
王维
渭城②朝雨浥③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④无故人。

别(片段)
吴奔星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注释)①安西:指唐代设置的安西都护府。

②渭城:地名。

③浥:湿润。

④阳关:古关名。

[1]从形式上说,《送元二使安西》属于(______),《别》属于
(______)。

从内容上说,两首诗都属于(______)。

A.古诗 B.现代诗 C.送别诗 D.写景诗
[2]《别》中,诗人巧妙地把友人的笑容与____________、眼睛与
____________、
影子与____________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跃然纸上。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送元二使安西》中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阳关,雨和柳为送别营造了愁郁的气氛。

(______)
(2)从《别》的深情倾诉中,可以想象到“我”曾与友人在夕阳下嬉戏、在挂着露珠的丛边交谈、在小河边散步。

(______)
(3)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______)
[4]仿照《别》中的诗句续写。

你走了,没有_______________,只留下____________。

[5]与送别有关的诗歌我们还学过高适的《别董大》,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你觉得这两句诗与《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这首诗歌表现了白桦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打比方来写白桦树的“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眼前的白桦非常高直,你是从哪句知道的?用“____________”画出。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荡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这首诗着力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一下,通过写景,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关于这种重复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B.这种反复的吟咏深化了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C.这种重复使诗歌的语言略显啰唆。

D.这种重复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5. 阅读下面的古诗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2)“遥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句的?
(3)本诗表达了作者之情。

6. 阅读检测台。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题西林壁》。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_________时题在_________墙壁上的一首诗。

[3]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_____,溪上青青草。

_____,白发谁家翁温?大儿_____,中儿_____。

最喜_____,溪头_____。

[1]把词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2]词中的“卧”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赖”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两个片段完成练习。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选自艾青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1]这两个片段都写“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强调的是(______),“绿意扑眼而来”强调的是(______),“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强调的是(______)。

A.绿无处不在B.绿的种类多C.绿的差异大
[2]下面的诗句中,与“流的水是绿的”写的是同一种事物的是()
A.绿树村边合
B.春来江水绿如蓝
C.万条垂下绿丝绦
[3]艾青的《绿》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说它们都是“绿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

试着仿照画“____”部分写一写整个世界都被火烧云染红时的景象:__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____也是红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

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

C.《西溯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来滚去而欲落未落的样子。

9. 课内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唐]
连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山孤。

如相问,一片冰心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中的作者和内容补充完整。

[2]诗人送别友人的时令季节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句中的“孤”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明明是写送别,为什么首句却从“雨”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中最能表明诗人晶莹透明心灵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整首诗,说一说第三句中的“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现代诗完成练习。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忘记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请在诗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丢弃(______)如果(______)无故(______)哀伤(_____)
[2]面对纸船遭遇的“不测”,诗人“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是因为
__________;“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中的“我要它到的地方”指____________,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

[3]诗末“求它载着她的爱与悲哀归去”其中“它”和“她”“爱”和“悲哀”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读这首诗歌,用“”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再写下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短诗,完成练习。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__________________,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_________________,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将上面的短诗补充完整,填写在横线上。

[2]这首短诗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她是我国著名小说家、
_______、________。

[3]第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___,第二个“风雨”是指__________。

[4]用“风雨”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古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

[2]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这两节诗主要突出了什么?()
A.白桦的外在形象。

B.白桦的内在气质。

[2]第二小节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这个词语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朝霞生成的过程,“________”这个词语突出了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了白桦的秀美。

[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前一小节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B.后一小节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C.“寂静”用“朦胧”来修饰,写出白桦含蓄而高洁的精神。

D.“姗姗来迟”突出朝霞的形态之美,表现朝霞比白桦更美的特点。

[5]这两节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综合训练。

候鸟之歌
北岛
①我们是一群候鸟,
飞进了冬天的牢笼;
在绿色的拂晓,
去天涯远征。

②让脱落的羽毛,
落在姑娘们的头顶;
让结实的翅膀,
托着那太阳上升。

③我们放牧着乌云,
抖动的鬓毛穿过彩虹;
我们放牧着风,
飞行的口袋装满歌声。

④是我们的叫喊,
冰山吓得老泪纵横;
是我们的嘲笑,
玫瑰羞得满面绯红。

⑤北方呵,故乡,
请收下我们的梦:
从每条冰缝长出大树,
结满欢乐的铃铛和钟……
[1]读了诗,我知道诗中的“我们”是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故乡”在__________,“我们的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牧”的本义是把牲畜放到草地等处吃食和活动。

诗歌第③小节提到了“放牧着乌云”“放牧着风”,这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候鸟的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候鸟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3]关于本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群候鸟对冰山叫喊,嘲笑玫瑰,太狂妄
B.“在绿色的拂晓”说明候鸟们在黎明启程
C.作者对候鸟的精神是持肯定态度的
D.“铃铛”和“钟”这两个事物表达的意义是欢乐的
[4]如果为这首诗选择一幅插图,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

A. B.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
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
白银盘里一青螺。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

[3]“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

B. 诗中描写了夏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C.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D.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6]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先说说,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