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11单元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含新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9-11单元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含新题,含解
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xx·北京海淀高三期末]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开展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解析:由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组织起来”可知,为此开展的运动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B。
答案:B
2. [xx·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1962年,中国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当时一角钱的纸币发行不久就经历了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
你认为出现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图一中的人群全部靠右行进,被认为犯了右倾的严重路线错误,图二进行了修正。
B. 图一印刷工艺太差,版面不清晰,图二更简洁
C. 图一未能体现新中国妇女半边天的地位,图二进行了纠正
D. 图一防伪技术太差,图二加上了冠号辨别法的防伪技术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时代特征与图片特点共性。
此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因“左”倾错误进行了反“右”倾,题干两图变化特别之处就是人民群众走的方向不同,综合分析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从纸币本身来比较的,未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当时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年代,故都不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答案:A
3. [xx·山东泰安高三期中]《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解析:“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故答案选C。
答案:C
4. [xx·山东临沂高三期中]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
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
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
粮票的废除说明()
A. 粮食产量已自食有余
B. 经济管理体制的巨大转变
C. 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
D. 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管制
解析: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供应紧张,实行定量供应,出现了粮票等票证;改革开放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资供应充足。
这一转变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答案:B
5. [xx·山东青岛一模]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
”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③西方生活方
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强力干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①说法本身错误。
材料中提到政府的态度是“劝告”,并非强制,因此,④错误,排除①④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C
6. [xx·江苏宿迁高三一模]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 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 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解析:抓住题中的时间词1933年,可知西方大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知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故C项正确。
答案:C
7. [xx·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1930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穆特—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
”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
A. 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B. 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C. 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
D. 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
解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大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美国佬通过“斯穆特—霍利法案”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巴黎《每日新闻报》的社论是对美国贸易保护的警告,说明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A项当时执政的是胡佛,C项说法错误,D项法国争夺国际市场没有体现,故答案应为B。
答案:B
8. [xx·广东珠海调研]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
”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整顿金融B.调整农业政策
C.发放救济金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一方面要解决普通民众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人吃闲饭”,由此可以排除C项。
兴办公共工程刺激了就业,从而保障了工人的生活。
答案:D
9. [xx·盐城一模]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
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②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能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④表
述不正确,排除④,故选A。
答案:A
10. [xx·陕西咸阳二模]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加斯·塞隆纳说,“公司……不再被一群易于识别的人拥有,而是被数量庞大,可能是数以百万的人拥有,每个人只持有很少的股份,因此对公众公司或者这种体制而言,面临的挑战是,谁来约束公司的老板。
”加斯·塞隆纳所评论的是()
A. 工业革命时代小企业规模扩大
B.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C. 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调整
D.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人民资本主义的理解能力。
企业经营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故答案选C。
答案:C
11. [xx·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D.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解析: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直到70
年代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开始了新自由主义,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答案选择A项。
C、D两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
答案:A
12. [xx·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依据图文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B. 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
C.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推行
解析:依据相关教材知识再现以及根据“二战后”的时间关系可知A、B、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C
13. [xx·山东临沂一模]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 “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 “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 “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义务劳动”,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内容,可以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是当时苏俄面临帝国主义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故A项正确。
B、C两项属于斯大林时期,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
答案:A
14. [xx·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
”“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俄)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时注意题干的信息:“1930”及“苏联(俄)”,联系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1925年,排除C项。
故答案选D。
答案:D
15. [xx·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 “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
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这项事业”应该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五年计划的实行
解析:抓住材料“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分析。
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D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是苏俄时期,而材料指的是“苏联”,首先可以排除。
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利益,不能体现“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答案:D
16. [xx·河北一模]苏联共产党某次党代会尖锐批评了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持否定态度的理论,并提出了“对现行价格体系必须进行有计划的改造”,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此举()
A. 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 承认了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
C. 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D. 旨在改变经济衰退的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说明该政策较为死板,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进行了“尖锐批评”。
答案:D
17. [xx·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联考] “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妨碍
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大国的工具”,由此理解经济组织从属于政治,①②体现了这一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③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④错。
答案:C
18. xx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竞选世界银行行长,美国总统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长必须是美国人。
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新行长。
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
A.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B.二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
C.美国执行霸权主义政策
D.世界银行根据认缴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解析:世界银行从成立时就规定根据成员国认缴资金的多少来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美国认缴资金最多,自然会出现材料所述情况。
答案:D
19. [xx·浙江省嘉兴市高三基础测试] “(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 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B. 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D. 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解析:A项可由“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体现;由“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可体现C、D两项;B项内容题干未涉及,无法从题干中体现。
答案:B
20. [xx·山东济南高三期中]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
请求。
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
这说明()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 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 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 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
提取材料信息“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可以看出戴高乐
是反对美国的领导地位。
答案:B
21. 1989年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建立了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盟诞生。
这些表明()
A.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形势总体走向缓和
解析:材料中所述组织均为区域经济组织,它们的建立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答案:B
22. [xx·南京一模]下面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集团化。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故B表述不正确;表格信息无法说明D项;从表格看,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布极不平衡,故答案选C。
答案:C
23. [xx·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检]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其主要依据是()
A. 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 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冷战秩序的瓦解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 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柏林墙坍塌是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
美苏两极冷战意味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半球化,而柏林墙的坍塌则反映了半球化将被打破,并进而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故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故D项正确。
答案:D
24. [xx·江西省高三新课程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联合国xx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目前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有大约85万家子公司。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当前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A. 多极化
B. 区域集团化
C. 全球化
D. 一超多强
解析: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在国际技术转移、商品流通和资本流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的跨国公司不断生成、发展和壮大,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最活跃、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故答案选C。
答案:C
25. [xx·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C. 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 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信息“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可知作者旨在强调全球性和文明性,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A、C、D三项,可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4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1分,29题14分,共50分)
26. [xx·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美苏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评价历史事件、现象的一般模式:政治+经济+文化,或者背景(内因、外因)+过程(内容)+影响(当前、长远)。
本题将同一时期的苏联、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需要将必修政治与经济、以及选修相关内容加以整合。
此历史小论文可分为3段。
第1段描述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到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美苏争霸对苏联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2段和第3段分别描述1960~1975年、1975~198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到西欧和日本崛起、美苏争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整对美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
答案:苏联:
信息:从1960年~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
(2分)
说明: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政治体制日益僵化);争夺世界霸权,加紧军备竞赛。
(2分)影响:导致苏联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劣势,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分)
美国:
信息:从1960~1975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75年~1980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显著回升(或20世纪60~80年代,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2分)说明:原因:前期出于美苏争霸、越南战争、西欧和日本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后期美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实现了经济新的增长。
(2分)
影响:前期经济的下滑,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后期经济的增长,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重新夺回优势;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2分)
(说明:如果只分别提取美、苏某一阶段的信息,只给1分,相应的说明最多只给3分)
27. [xx·青岛自评]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
近代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
(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现代化道路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材料三“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
——英国《卫报》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4分)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这条道路所体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有何显著特点。
(4分)
(3)1978年以后的现代化道路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的转变”发生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5分)解析:第(1)问,需要从材料中概括出相关内容。
第(2)问,限定在经济角度,因此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概括出“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计划经济模式是如何确立的,然后结合中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概括其特点。
第(3)问,调用所学知识中关于市场经济的内容进行回答,然后结合“重心东移”概括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即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1)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
(2分)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分)
(2)确立: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2分)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分)
(3)原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4分)影响: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分)
28. [xx·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
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
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
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xx头骆驼的运输量。
材料二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二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西洋时代主导近400多年的原因。
(3分)
(3)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
(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
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