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优化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优化提升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主要活动
理论研究革命实践
马克思(1)系统学习哲学,使自己转变
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2)与恩格斯合作《神圣家族》,
批判唯心主义,赞扬唯物主义
(3)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
形态》,提出历史唯物主义
(4)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写
成《资本论》
(1)1847年,与恩格斯把“正
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拟定
纲领,1848年发表《共产党
宣言》
(2)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创办《新莱茵报》
(3)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4)发表《法兰西内战》,总结
经验教训
恩格斯(1)1845年发表《英国工人阶
级状况》
(2)1848年2月,与马克思一
起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
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和出版
《资本论》第二、三卷,完成
马克思未竟事业
(4)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
时,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1)1847年,与马克思改造
“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
(2)1848年,参加德国革命
(3)马克思逝世后,继续领导
国际工人运动
(4)19世纪末,指导和推动了
第二国际的成立及活动
二、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要继续坚持并认真学习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其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本人的贡献最大,他的一系列著作是对其思想最集中的概括。

3.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4.对毛泽东思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能完全照搬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针。

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意见、一个观点并不代表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5.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三、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

虽然它们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1.在基本立场上: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是把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满足人民实际需要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邓小平理论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邓小平正是站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基本立场上,果断决策,把全党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2.在思想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

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

3.在基本原则上: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列宁、毛泽东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地概括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关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上是一致的。

4.在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

邓小平也一贯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总之,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真题练]
1.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可知,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第二小问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分析。

(2)从恢复国民经济、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等方面分析。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
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解+析(1)结合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来理解“点火”的含义。

(2)第一小问“趋势”从图中直接观察得出,“原因”从当时的政策、开放程度等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邓小平的地位与贡献来归纳。

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趋势:上升。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

(答两点即可)
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结合下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
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

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解+析(1)从材料一中提取“山下”“黄洋界”“1928年秋”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及地图,可判断出“西江月”后方框内省去的内容是“井冈山”,进而结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等相关史实说明毛泽东创作该词的背景。

(2)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提炼材料二、三中能够论证红色政权继续存在的句子论述回答即可。

答案(1)井冈山;秋收起义后,创建革命根据地,击退敌军进剿。

(2)军阀重开战(蒋桂战争)——军阀混战,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分田分地真忙——土地革命,唤起民众。

路隘林深苔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等)——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红军有回旋余地。

[自选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但只是在列宁的领导下,才成功地使之首次转变为一种社会制度。

作为社会制度存在的社会主义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人类历史:一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民族的历史进程,使她们沿着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二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观照角度,由分析判断一种理论体系的逻辑性转变为考察一种社会实践的优越性。

列宁主义所完成的这种推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概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列宁有哪些伟大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理论上”列宁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分析俄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实践上”领导俄国十月革
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俄国造成危机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

(2)作为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意志,他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道路指明方向;就个人而言,列宁勤奋学习和工作,为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理论上:不能照搬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

实践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率先取得胜利,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危机消除后,苏俄企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却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果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品质: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意志;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勤奋学习和工作,为崇高事业而鞠躬尽瘁的精神。

2.农民革命是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革命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贫农)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农民问题只是一个贫农问题……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毛泽东非常强调“普遍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作为土改的第一个阶段和“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反对恩赐……实现“土地还家”。

这种改革,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而是通过推翻旧政权,代之于人民政权,彻底砸碎旧秩序,重构了中国几千年的农村社会结构。

……我们已经在北方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要肯定这个伟大的成绩。

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
打胜的。

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龚云《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农民革命问题的主要认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主要依据。

(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应如何引导农民革命?这一策略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作用?
解+析(1)据材料一“(贫农)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得出认识:要重视农民中的贫民阶层(贫农);贫民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

(2)第一小问哪些发展,据材料二得出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农民阶级是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综合材料一、二得出依靠对象的扩大,从贫民阶层扩大到农民阶级。

第二小问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并结合斗争实践得出依据: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国情);井冈山斗争的实践。

(3)第一小问如何引导农民革命,据材料三得出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土地改革。

第二小问重大作用,据材料三得出重建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得到农民支持,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1)认识:要重视农民中的贫民阶层(贫农);贫民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

(2)发展: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农民阶级是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依靠的对象从贫民阶层扩大到农民阶级。

依据: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国情);井冈山斗争的实践。

(3)引导: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土地改革。

意义:重建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得到农民支持,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军委作了副报告。

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其重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周恩来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王稼祥提议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来指挥;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

王稼祥的提议受到凯丰的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又作了关键性的发言,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

……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1957年底,冒进情绪明显抬头,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出来反对冒进,毛泽
东说不是冒进,是跃进。

周恩来立即站出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几乎逢会就检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党的团结,保住一批陈云、刘少奇等有正确经济思想的干部,留得青山在,为党渡过危机。

而他在修订规划时,又小心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他藏而不露地将“十五年赶上英国”,改为“十五年或者更多的一点时间”,加了九个字。

将“在今后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一句删去了“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八个字。

一年以后,经济凋敝,毛泽东说:国难思良才良将,家贫思贤妻,搞经济还得靠恩来、陈云,多亏恩来给我们留下了三年余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大无大有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贡献并简要评价其品格。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从如下角度归纳:分析反围剿失败原因、自我检讨、否定王明、博古等的错误领导、肯定毛泽东的正确思想。

(2)第一小问贡献,根据材料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反冒进、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灵活执政、为经济发展留有一定余地;第二小问可以从勇于担责、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爱党爱国、机智灵活、热爱贤才等角度思考。

答案(1)作用: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在危急关头的时候,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指出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主动担责;在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2)贡献:1957年底,提出反冒进思想;“大跃进”运动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策略性地调整经济政策。

评价:坚持原则;勇于担当;忍辱负重;高瞻远瞩。

(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小平同志边观光市容,边同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小平同志说,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

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

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要坚持两手抓,这两只手都要硬。

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
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的《东方风来满眼春》
(1)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深圳谈话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邓小平谈话的背景和意义。

解+析(1)根据材料“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归纳为特区经济性质是社会主义;根据材料“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可以归纳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根据材料“要坚持两手抓,这两只手都要硬”归纳为“两手都要硬”;根据材料“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归纳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根据材料“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归纳为敢于改革、善于改革。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上的苏东剧变和国内改革遇到的阻力等角度回答。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第一小问涉及的材料,从解放思想、坚定信念的角度归纳;根据第一大问中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从宏观上概括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答案(1)观点:特区经济中公有制是主体,属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及时总结。

(2)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国内僵化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面临严重困难。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和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