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作者:文必元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教育课题。
本文将对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途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一、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传统的道德文化、民俗文化、精神文化等等,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典诗词来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品读古典诗词。
教师要组织学生从自己收集的古典诗词中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作品,然后写一段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字,表达一下学生对这首诗词的独特感悟,然后让大家互相评价。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喜欢的诗词进行改编,可以表演一个话剧,可以写一幅书法,也可以跳一段舞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诵读古典诗词。
俗话说“文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通过诵读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安排学生阅读经典的古诗词,可以采取学生领读、学生齐读、或者是分组朗读等等诵读方式,同时老师要加以指导,对诗词的意境加以解释,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重读。
通过熟读学生就能够将诗词流利地背诵出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诵读比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和奖励,这样,能够在整体上扩大学生的诗词掌握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向学生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从古典名著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耕耘的土地,教材就是师生手中的种子,把这些种子合理地利用好,能获得丰硕的收获。
如果教师脱离教材,没有拿出一些共同的研习内容,去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那是空话;如果教师随意地拿出一些和教材结合不紧密的,甚至没有关系的文本,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那不符合现在的教学和应试的实际情况,会受到学生强烈的排斥。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宫廷建筑、园林建筑、桥梁建筑、民宅建筑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与时代、地理環境、生活习俗、人们的审美心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平时学生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较少,即使出去旅游或者参观,也看不出其中的门道。
教学时,单独讲,没时间;不讲,又太粗浅。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有针对性地适当介绍,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二回),人们从中可以了解贵族府第的一些建筑情况。
宁国府大门是三间兽头大门,门口蹲着两个大石狮子。
正门不开,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荣国府大门与宁国府一样。
进门后走一射之地是一垂花门,进去后,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一紫檀架子的屏风。
转过去,是三间小厅,厅后才是正房大院,五间雕梁画栋的上房,两边有穿山游廊的厢房。
这还仅仅是对荣国府的一部分粗略的观察得到的印象,可见其占地面积之广,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建筑之精美。
合理地利用教材,做好适度的挖掘阐发,是到目前为止,教师和学生最愿意,也是最易于被双方接受的。
三、利用课外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如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如优秀古诗文诵读比赛,国画、毛笔字比赛,讲传统故事比赛等。
再如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又如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品牌栏目《文明之旅》,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字、礼仪、服饰、功夫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
观看《百家讲坛》,听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等,用大家和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
另外通过报纸电视了解时事新闻,让学生品评社会丑恶现象,赞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孝心少年,让学生懂得节约是美德,浪费是可耻;汇聚公益广告的力量,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培养高中生的思想、陶冶情操和树立道德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使学生能够应用传统文化理解文学作品,而且能够运用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
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高效利用课堂,抓牢课外的延伸、拓展,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在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彩虹.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J].知识经济,2018(10):142+146.
[2]朱厚霞.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8,5(08):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