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分析
杨齐
【摘要】清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总结和繁荣时期,陇中文学顺应文学史的发展,在清代前中期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以吴镇为代表的陇中作家群出现,他们以临洮的洮阳诗社和兰州的兰山书院为主要文学活动场所,他们论诗作文、交游唱和、创作编集,成为陇中文学走向繁荣的代表.陇中文学的繁荣是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下取得的,与陇中书院的快速发展、著名作家的引导、外来作家的推动以及诗社等团体的促进有着直接的关系.
【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
【年(卷),期】2019(024)001
【总页数】5页(P13-17)
【关键词】陇中文学;吴镇;陇中作家群;陇中书院;洮阳诗社
【作者】杨齐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人文教学部,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49
清朝从1644年清军入关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历时268年。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清代文学走过了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成为古典文学的大总结时代。
从总体上看,清代文学走向全面繁盛,文学流派众多,作家作品数量
庞大,各体文学也再次复兴,诗、词、文、小说、戏剧都产生了大量的作家,出现了一系列优秀作品,甚至汉代的赋和六朝的骈文等文体也都再现辉煌。
清代的文坛格局基本是以地域文学群体为单位组成的,散文有桐城派和阳湖派,词有常州派、阳羡派、浙西派,诗有虞山派、高密派、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等,这些是清前中期著名的文学流派,其他的地域作家群更是数不胜数。
江浙一带的地域作家群繁荣发展的同时,边地如陇中地区的作家群体也得到快速发展,他们都是构成清代地域文坛格局的重要力量。
一、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繁荣局面
陇中地区连接关内关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汉唐时期文学比较发达,出现了秦嘉徐淑、陇西三李(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牛僧孺等著名作家,但唐后开始衰落,继明代胡缵宗、金銮等人重振陇中文学之后,清代陇中文学走入繁盛时代,出现了以张晋、胡釴、吴镇、牛树梅、安维峻等一批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
同时,旅官陇中的著名作家福建侯官许珌、山东滋阳牛运震、江苏金匮杨芳灿等给陇中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为陇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些作家中,乾隆中后期关陇文坛领袖吴镇,以其深厚的诗学修养,广泛的文学交往,团结了杨芳灿、王曾翼、姚颐等诗人,培养出了“吴门四子”:李华春、秦维岳、李苞、郭楷等文学后辈,重联洮阳诗社,与乾嘉著名文人袁枚、王鸣盛等唱和,不仅形成了陇中文学的高度繁荣,也推动了西北文学走入全盛局面,为清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清代前中期的陇中文学可以分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三个发展阶段。
顺康年间的陇中文学以本土作家张晋为代表,还有王了望、张谦等人,外来诗人以旅官安定知县的福建作家许珌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作家大多生活在易代之际,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易代之痛,也经历了陇中地区的战乱,他们在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的情况下纷纷选择出仕为官,但仕途都不太顺利。
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写明清易代的伤痛,带有比较强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抒写战乱之后的萧条破败境况,以及知识
分子们在这种境况下的选择和志向,这种内心伤痛隐藏在他们的作品中,让这一时期的陇中文学带有很强的悲凉慷概的风格。
张晋年少时期的诗词中就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如写于1644年明亡之年的《苏幕遮·苦雪》,直接写到:“举目江山不
是了,一望蒙蒙,此恨谁知道。
”当时张晋十六岁,但易代之痛非常深刻,当清政府施行一系列缓和矛盾的措施以后,社会逐渐稳定下来,张晋在艰难中选择为民出仕,参加了科举考试,中进士后出任丹徒县令,任上三年时间,“询疾苦,劝农桑,兴学校,裁火耗,罢不急之务。
”(《狄道州志》卷九)获得百姓拥护,但不久即遭遇科场腐败案,被牵连下狱,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另一位外来代表许珌,才华卓异,诗与王士禛齐名,但一生遭遇悲惨。
于五十一岁才被授予边远之地安定知县,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因为民请命,乞免岁赋而被革职,最后客死陇中,堪称一代循吏,其事迹至今流传陇中。
另外,陇西诗人王了望,一生命运坎坷,明末遭受牢狱之灾,出狱后成为清朝生员,在国子监读书十年后,五十三岁时才被授为福建泉州府同安知县,居官三年颇有政绩,任满后辞官归养,浪迹陇中。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这个时代社会的现实,也反映出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可称为易代诗史。
雍乾时期的陇中文学主要以胡釴和吴镇为代表,还有巩建丰、李南辉、杨于果、王羌特、秦子忱等人,以及活跃于陇中的王宪、吴恩权、吴之珽、吴中相、陈长复、魏椿、杨升、冯尽善、马莱朝、梁仲元、侯树衔、陈时夏、张如庸等等,旅官陇中的著名作家有牛运震和杨芳灿等人。
这一时期正处于清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教育文化事业体系完备,人才辈出。
知识分子们积极入仕,在致力于科举考试之余大多从事文学创作,文学也进入高度繁荣。
陇中地区,以胡釴和吴镇为核心的一大批作家涌现出来,作品集的刊刻印刷也成为潮流,除了传统的诗文以外,其他文体如小说也获得了很大的丰收,陇中文学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陇中作家们积极入仕,都有很强的用世之心,他们的作品中一扫清初的矛盾和伤痛,整体
上显得比较积极。
但由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知识分子数量急剧增加,而录取名额有限,甘肃和陕西合在一起参加考试,录取的机率就更加小,陇中的知识分子们在举业上大多步履艰难,生活也很困顿,他们的内心苦闷和艰难生活境况在作品中也有很多反映。
如,胡釴一生精心于举业,但却被迫以贡生终老,生活一直很困顿,晚年才得高台训导的闲职,时间不常就病逝了。
他的诗歌主要反映了他的内心苦闷,反映了盛世时期的底层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境况。
吴镇年少即有才华,但中举后却是八次参加科举不第,做了十年教谕,五十岁才由时任陕西巡抚毕沅等人推荐担任知县,之后十年改任三地,虽升至沅州知府,但很快得罪上司被罢官,晚年讲学兰山书院,他的诗中对长期科举不第的苦闷也有所反映。
乾隆朝大兴文字狱,朝廷一边修撰《四库全书》,一边大肆焚毁书籍,对文化思想控制不断加强,知识分子不再敢议论时政,纷纷埋首学术考据,整理文化古籍,即使从事诗文写作,也回避社会现实政治。
乾隆时期的文学要么大兴歌颂之风,走入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化;要么大谈考据,走向阐释学问;要么大谈个人生活,走向抒发性灵,对社会现实政治的关注极少。
陇中文学家也受到影响,他们的作品也大多不敢涉及社会现实政治,转而把眼光放在了诗歌艺术的钻研上,如吴镇,前期诗歌多主张温柔敦厚,后期诗歌走向抒发性灵,一生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诗歌格律,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鼎盛时期的乾隆朝已经露出了衰败气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乾隆四十九年,陇中爆发了通渭石峰堡回民起义,波及整个陇中地区,再加上陇中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又经常遭受灾害,百姓生活比较悲惨,陇中作家们对陇中社会现实也有所反映,胡釴的诗继承了其祖上胡缵宗强调的诗歌讽谏功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多反映。
旅官陇中的著名作家牛运震和杨芳灿对这一时期的陇中文学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牛运震是山东著名学者和诗人,字阶平,号真谷,世称空山先生,山东滋阳(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
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乾隆三年(1738)选授秦安县
(今甘肃省秦安县)知县,乾隆六年(1741),兼任徽县(今甘肃省徽县)知县。
乾隆十年(1745),调任平番(今甘肃省永登县)知县,政绩斐然。
乾隆十三年(1748),因事罢官。
曾先后主讲于兰山书院、晋中书院等。
牛运震博涉群书,
精于经史之学,工诗善文,著有《空山堂易解》《春秋传》《论语随笔》《孟子论文》《空山堂史记评注》《读史纠谬》等传世,另著有《空山堂诗文集》《清史列传·循吏传》有传。
牛运震在陇中地区做官时间比较长,对陇中文学发展贡献极大。
牛运震每治一县,皆兴办教育,奖掖文学,于是甘肃士子向学,士风振起,文学兴盛。
任秦安知县时创办了陇川书院,培养了胡釴、路植亭等秦安作家,罢官后主讲兰山书院,远近学子纷纷负笈求学,培养了吴镇等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代中期陇中文学的繁盛是牛运震培育的结果。
杨芳灿对陇中文学也有较大贡献。
杨芳灿(1753~1815),字才叔,号蓉裳,江苏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以拔贡任甘肃伏羌(今甘肃省甘谷县)知县,历官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知府、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知府、户部员外郎,辞官后曾在关中书院、锦江书院等地讲学。
杨芳灿是性灵派领袖袁枚的学生,工诗,精于骈文,著有《芙蓉山馆全集》等存世。
乾隆四十四年(1779),杨芳
灿任伏羌县令。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与吴镇相识于兰州,两人遂成为忘年之交,经常论诗品文,诗学交流非常频繁。
杨芳灿对吴镇的作品多有评论,大量编选其诗文作品集。
杨芳灿注重提携陇中作家,居官伏羌时,常与地方士子评学论诗,居官灵州知州后,常与吴镇及其子侄吴承禧、李苞、李华春等往来。
除此之外,杨芳灿还直接参与了清初陇中作家张晋和许珌的诗集刊刻活动。
在以吴镇为中心的关陇作家群中,杨芳灿扮演着助手的角色,于推动陇中文学作出了较大贡献。
嘉道时期是陇中文学从清中期向晚清陇中文学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以吴镇的子侄和学生为主,吴镇儿子吴承禧、侄子李苞、学生李华春等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作家,他们是临洮作家群在嘉庆年间的核心人物。
生活于乾嘉之际的吴承
禧、李苞、李华春等人,一方面受到性灵思朝的影响,一方面也开始关注嘉道之际的社会现实,呈现着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清初康熙提倡理学,但乾隆时期汉学称盛,理学衰落。
嘉庆道光时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一些知识分子振起理学,迎来了理学的复兴。
陇中理学经过杨于果、巩建丰、李南辉等人的继承发展,到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著名理学家牛树梅。
陇中理学家们主张文以载道,诗也颇为可观,成为这一时期文学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清代前中期陇中社会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
明清之际,陇中一带战乱不断。
崇祯三年(1630)到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部将贺锦、田见秀率农民起义军多次进攻陇中地区。
清军入关后,一方面招抚陇右原明朝将领,一方面肃清陇右农民起义军残余。
顺治二年(1645),农民起义军残
余基本肃清。
但是,顺治五年(1648),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军又攻占陇中的狄
道(今临洮)、渭源、岷州(今岷县)、安定、巩昌(今陇西)等地,战事失利后转战河西走廊。
康熙十三年(1674)至康熙十五年(1676),吴三桂反清势力进犯巩昌、狄道、岷州、通渭、安定等地,甘肃提督张勇等领兵激战后收复诸县。
乾隆四十九年(1784),又发生了通渭石峰堡回民起义,波及整个陇中地区。
由于
长期战乱,陇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耕地大量荒芜。
面对陇中的这种局面,清政府一方面加强地方政权建设,一方面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清初对陇中的管理仍然沿袭明朝,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都指挥使司辖制。
康熙年间,清政府加强了对甘肃的管理,甘肃逐步独立建省。
康熙三年(1664),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司驻地在巩昌,下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
康熙六年(1667),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
肃布政使司,并从巩昌移治兰州。
康熙八年(1669),甘肃正式建省,辖今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地区)、青海四省。
乾隆年间,陕甘总督从西安移驻兰州,甘肃遂成为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清政府在甘肃地带的管理力度加大,陇中地区的政权建设也得到加强,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建设也随之展开。
清政府在陇中地区通过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多种措施,到康熙中叶,陇中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商品贸易也得到一定发展。
这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同时,由于过度垦殖,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异常,地震、旱灾、瘟疫、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常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相对富庶和安定的东南一带,陇中百姓的生活是比较落后的。
这些内容也反映在陇中作家的创作中,不仅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而且还增加了陇中文学的内涵和深度。
(二)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繁荣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陇中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书院教育,是文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直接培育了大批的著名作家。
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活动。
清初在文化教育上沿袭明制,提倡理学,尊孔读经,恢复学校教育,大力举办书院,实行科举考试。
在这种大背景下,陇中的文化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清政府在陇中地区继续设置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学校机构,选派官员督导学校教育,按时考核诸生学业。
清中期的陇中文学繁荣还直接和书院相关。
清政府除了兴办地方官学以外,还积极倡导建设地方书院。
作为古代高等学府,书院建设不仅推动了地方教育科举事业,还促进了地方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由于明末书院大多讲学结社,书院师生议论时政,甚至从事反清斗争,清初曾禁止书院。
到了康熙年间,随着社会逐渐安定,开办书院也逐渐得到默许和提倡。
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开始,康熙皇帝先后为20
余所书院赐书赐匾。
在这种种情况下,陇中的一些书院也得以恢复和重建,明成化年间建的静宁陇干书院于康熙五十五年(1717)得以重建,康熙三十六年(1697),靖远卫守备王三锡捐建培风书院。
康熙十四年(1675)毁于战火的的临洮超然书院也得以重新修建。
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雍正命令各地督抚在省会设立书院,并提供专门经费,书院建设之风再度活跃。
乾隆皇帝极为重视书院建设,曾多次颁布谕令提高书院地位,鼓励书院建设,陇中书院建设也在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列举部分如下:
乾隆十四年(1749),巩昌府建南安书院。
乾隆十八年(1753),伏羌知县徐浩捐建朱圉书院
乾隆十八年(1753),秦安知县牛运震创建陇川书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改为“鸡川书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再次改为“春雨书院”。
乾隆二十年(1755),洮阳知州松德在临洮建立洮阳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洮阳知州呼延华国增建修葺,并亲自清理学田和捐献薪俸,并严明章规,一时声望大振。
乾隆四十五年(1780),靖远知县彭永和倡议捐建敷文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1790),通渭知县冷文炜捐建近圣书院。
乾隆年间,宁远县(今武山县)建立来远书院,后改为“新兴书院”。
嘉庆十四年(1809),安定知县陈观礼创建凤台书院。
嘉庆十六年(1811),会宁知县张晓山捐建枝阳书院。
嘉庆年间,通渭马营创办华川书院。
这些书院的建设,不仅直接为陇中地区培养了大量科举士子,更是直接推动了陇中文学的发展。
清代书院大多选聘兼具学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的科举士子担任讲席,这些士子在教授之余带领学生从事文学创作,学生在学习“四书五经”之余研讨诗文,
甚至结社,对于地方文学的成长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对陇中产生巨大作用的有牛运震及其学生吴镇等人。
牛运震在甘肃做官十余年,对甘肃文学发展贡献极大。
牛运震主治经学,但好诗,他任秦安知县时,创办陇川书院、奖掖文学,由是陇中士风振起,文学兴盛,培养了诗人胡釴、路植亭、张辉谱、张梦熊等人。
罢官后,牛运震主讲兰山书院,远近学子,纷纷负笈求学,培养了著名家吴镇、江得符、江为式等人。
吴镇在兰山书院主讲八年时间,与杨芳灿、姚颐、王曾翼等旅官关陇的诗人唱和不断,教授了大量学生,培养了许多文学后辈,最著名的有李华春、秦维岳、李苞、郭楷。
李华春《吴松厓先生传略》称吴镇:“受使相福嘉勇公聘,主讲兰山书院。
其教人也,务崇实学,士多成立。
如盐使秦觐东维岳、主政周得初泰元、刺史李元方苞、进士郭仲仪楷,其犹著者也。
”(吴镇《松花庵全集》卷首)
(三)陇中文学繁荣的其他重要因素
除了书院外,著名作家对陇中文学的带动和影响也是促使陇中文学走向全面繁荣的重要原因。
清初临洮诗人张晋,与当时著名诗人施闰章等人交往,陇中文学在他的带领下走向全国,开创了陇中文学的全国视野。
清中期的关陇文坛领袖吴镇,更是陇中文学繁盛的标志。
吴镇年少知名于关陇,中年后为官各地,晚年归养临洮,并出任兰山书院山长。
吴镇对内积极建构文学生态,通过书院讲学、重联洮阳诗社、评点其他作家的诗文作品、给他人诗集写作序跋、刊刻他人作品集等文学活动,建构起了以他为中心的陇中地域文学传统,直接促成了陇中文学的繁荣。
对外,他和乾嘉文坛的著名作家如袁枚、王鸣盛、杨芳灿等人交往,积极建构外部文学生态环境,展示着关陇文坛实力和创作特色,扩大了西北文学的影响力。
清代前中期的陇中文学繁盛,还和旅官陇中的域外作家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从文学主流之地来到边缘化的陇中地区,给陇中文学带来了主流文学的时代潮流。
如,清初福建侯官著名作家许珌担任安定知县,给陇中诗坛带来了王士禛的神韵诗学思
潮。
乾隆前期,来自山东滋阳的牛运震带来了乾隆前期的格调诗风,培养了胡釴和吴镇这两位清中期西北文学的巨匠。
乾隆中后期,旅官关陇的著名作家,性灵诗学领袖袁枚的学生杨芳灿,给陇中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性灵之风。
同时,这些著名作家以他们自身的创作和文学活动,在陇中作家的成长中起着示范,他们与陇中作家的密切交往,对推动陇中文学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清代前中期陇中文学的繁荣还与诗社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陇中最著名的诗社是洮阳诗社,洮阳诗社建立于明朝,具体时间不可考,诗人以地方作家为主,是临洮地域诗社。
从明至清,洮阳诗社虽经历了兴衰起伏,但唱和者从未断绝,绵延时间长,影响深远。
著名诗人杨继盛被贬为狄道典史,曾与临洮诗人唱和联社。
明末社会动荡,诗社废止。
清初顺治年间,天才诗人张晋才华横溢,与当地诗人唱和不断,诗社又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丹徒县令,不久即受江南乡试科场案牵连下狱去世,诗社再次走入低谷。
乾隆年间,吴镇横空出世,与临洮诸多好诗者再次重联诗社,诗社走向兴盛。
吴镇去世后,其子吴承禧、李华春、李苞等人继续联社,唱和不断,嘉庆年间,李苞等人汇编洮阳诗社清代诗人作品为《洮阳诗集》,是诗社的重大成果,也是一次诗社文学活动的总结。
在洮阳诗社的推动之下,临洮成为清代西北文学发展的中心区域,人文蔚起,诗风极盛,作家辈出,群星闪耀,特别是张晋和吴镇这两位清代前中期西北文学代表作家,他们走入主流文坛视野,彰显了陇中甚至是西北文学比肩东南的实力,为地域文学甚至清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除了临洮有诗社外,如陇西等其他地方也有诗社活动,嘉道之际,理学家牛树梅为陈时夏《集唐诗》作的序中曾记载诗社情况:“庚辰辛巳之间,余以托钵计至郡砚耕。
得与陈常于及包子裁、何郑圃、张省三诸君、李圣基订金兰交,为诗文社。
冯敷五先生实倡之,诸人皆名下士。
笔墨音源,意气笃焉!佳节令辰,古剎山馆之中,相与欢呼唱和以为乐者,不知凡几。
”(郭汉儒《陇右文献录》卷十八)以诗社为
载体的诗人群体活动是清代文学特别是地域文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文学发展功劳巨大。
清代西北文学发展虽然相对滞后,诗社数量比较少,文学活动质量也相对比较低,但诗社的存在,特别是在张晋、吴镇等人的推动下,同样极大地促进了陇中甚至西北文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江庆柏等编.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张维编.陇右著作录[M].民国三十七年稿本.
[4]郭汉儒.陇右文献录[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
[5]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国书店,1988(影印本).
[6]刘绍颁.二南遗音[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7]李苞.洮阳诗集[M].嘉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8]吴镇.松花庵全集[M].嘉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9]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M].续修四库全书.
[10]胡釴.静庵诗集[M].嘉庆八年刻本.
[11]蒋寅.清代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2]杨齐.乾嘉关陇作家吴镇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