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
试一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
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者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小题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一无所知
李敬泽
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
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
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设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
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
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
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
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
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
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
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
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杀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
我们一百年来都是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
因为我要说的不是黄河,而是我在河边的日子。
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
它们闪闪发光,我乐于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心中重过一遍。
我尽量避免对着黄河夸夸其谈,我对着我自己: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作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吗?
对此,我毫无把握,写的时候我感到比行走更为困难,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是说不清的,我不能把“玻璃窗”擦得锃亮,达到坚硬透彻的确切和明晰。
但事情的有趣之处也在这里,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激越的写作经验,如同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
我认同黄河,认同我的灿烂缤纷、处境危殆的伟大传统。
4.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行走于黄河边,“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
“感到熟悉、亲切”:
“感到巨大的陌生”:
5.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在差不多—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能写了哪些内容。
6.联系全文,从黄河文明特征的角度分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我一无所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7.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心:守道不变的善心。
C.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D.是故
..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其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水.击三千里D.左右欲刃.相如
12.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B.“逍遥”指悠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指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地活动。
C.扶摇,指盘旋而上;腾飞。
文中指旋风,现一般用以比喻仕途得意。
D.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初一。
晦朔指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
文中代指一月的时间变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
..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谓庄子曰:“魏王
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
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④,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⑧;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⑨,死于罔罟⑩。
今夫犛牛⑪,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①瓠:葫芦。
②瓠落:大的样子。
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④洴:浮。
澼:在水中漂洗。
絖:丝絮。
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
⑦狸:野猫。
狌:黄鼠狼。
⑧敖:同“遨”,遨游。
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
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
⑩罔:网。
罟:网的总称。
犛(lí)牛:牦牛。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
寝卧/ 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
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
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
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16.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8.从全诗看,“春生”时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结合文句分析。
1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且恶乎待哉?”
(2)《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些诗句是从头到脚,从装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表现出刘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五、选择题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田蒙为《倔强的萝卜》的上演作了大量宣传,他携主演黄渤、黄奕、黄小蕾等在首
映仪式上坐而论道
....,引起各大传媒的关注。
B.在曹操墓是真是假的激烈争论中,一个网上逃犯靠着自欺欺人
....的手段走红网络,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术的悲剧。
C.很多90后的青年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D.走南闯北20多年,形形色色的菜系见得多了,稀奇古怪
....的地方名吃也品尝过不少,却总惦记母亲做的那碗香喷喷、油亮亮的坨子肉。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河道蕴藏丰富的沙金,使其成为一块“唐僧肉”,淘金者来这里非法采金,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B.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发言并出席研讨会。
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体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方法去探索。
D.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春运期间铁路票价不上浮,公路票价可以在政府指导价规定幅度内适当浮动。
23.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
统。
,。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①如果我们相信“文明冲突论”不是个别西方学者的呓语,而是西方深刻文明观的折射
②从历史纪录来看,西方文明既不擅长与其他文明融合,也不擅长和其他文明和平相处
③直到今天,西方也还在想如何把别人改造得跟自己一样,而不是接受一个平等的、多元文明的世界
A.①③②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
24.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六、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
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C
3.B
【分析】
1.D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
本小题逆推错误。
2.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
此题张冠李戴。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此项言过其实。
3.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4.“感到熟悉、亲切”的原因是:①黄河不是异域。
②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
“感到巨大陌生”的原因是:我觉得在自己所见的人和事背后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5.写了作者2000年6月至9月间,沿黄河考察的经历、感受、感悟。
(或“在黄河边行走的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及其在作者心中的感觉”)
6.①黄河文明历史悠久②黄河文明具有无限的多样性③文明是发展变化的④黄河文明处境危殆
【分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能力,答案对原文第3段最后一句的意思重新组合即可。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本题的主要信息是这本书主要写游览黄河期间的见闻感受。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
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7.D
8.D
9.B
10.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解析】
7.试题分析:D是故:因此。
点睛: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8.试题分析: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9.试题分析:B应该是在有“养”的基础上施“教”。
10.试题分析: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11.C
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