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古诗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年级古诗典故
1.斑竹:湘妃竹。
传说上古的时候,帝舜有两个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他们恩爱和睦,情深意重。
帝舜贤良勤政,时时都以国事为重,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他早起晚睡,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
而娥皇、女英也悉心照顾丈夫,使他无后顾之忧。
过了几年,帝舜告别了娥皇、女英,前往南方巡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帝舜一路巡行,风餐露宿,到了苍梧山下,突然得了重病。
随行的太医急忙诊治,可已来不及了。
帝舜由于操劳过度,在苍梧山下与世长辞。
噩耗传到都城,娥皇、女英不由悲恸欲绝,她们不相信丈夫这么快就离她们而去,马上赶到了苍梧山。
然而,帝舜这时已长眠于地下,娥皇、女英看到的,只是一座帝舜的陵墓。
陵墓四周生长着无数的青竹,蜿蜒的湘江就从陵墓的不远处流过。
娥皇、女英扑倒在帝舜的陵墓上失声痛哭,大臣们也无不潸然泪下。
两位妃子的眼泪洒落在竹竿上,使得原本青青的竹竿都变得斑斑点点。
从此以后,苍梧山上便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竹子,有的人称这种竹子为斑竹。
因为娥皇、女英又被称为湘夫人,因此有人把这种竹子称为湘妃竹。
后来,“湘妃斑竹”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忧愁悲伤的相思之情。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
2.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辛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
3. 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4.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
6.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7.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8.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
9.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10.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11.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12.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3.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4.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5.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
16.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苦)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17.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18. 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19.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
20.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21.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
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
22.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
23.射天狼:天狼,星名。
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24.连理枝: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喻夫妻恩爱。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还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也为之抒写赞颂,王勃《春思赋》诗中写到:“游丝空绢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
”李商隐《咏青陵台》诗曰:“莫许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
25.比翼鸟:比翼鸟是一种一目一翼,雄雌并翼飞行的一对鸟。
不仅如此,比翼鸟又叫做鹣鹣、蛮蛮鸟。
比翼鸟一身青红色羽毛,张开时,极其美丽。
而且,比翼鸟并不是是指一只鸟,而是指一对鸟,雄雌相飞、形影不离。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
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
此外诸说则多为休应,如《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
”而后世因比翼鸟的特性,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较为有名的便是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6.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
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谱成送别之
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
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
后指送别。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
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32.沉鱼: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33.落雁: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而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34.闭月: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
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35.羞花: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女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起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由此而来。
36.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颗在父亲死后,没有依照遗言让父亲的爱妾殉葬,叫她改嫁了。
后魏颗与秦杜回作战时,见一老人把草打成结绊倒杜回,魏颗因而得胜。
夜里梦见老人对他说,自己是所嫁妇人的父亲。
后比喻真心实意地感恩报德。
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37.洗耳:意谓以接触世俗的东西为耻辱。
许由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相传尧晚年打算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脚下,农耕而
食。
尧又请他出山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朵,表示听都不想听。
曹植《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
”
38.倒屣:急于迎客,把鞋穿倒。
表示热情迎接宾客。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说,蔡邕十分赏识王粲的文才,听说王粲上门求见,他来不及穿好鞋子,倒拖着就出门迎接。
王维《辋川别业》:“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又作“倒履”。
39.青眼:《晋书•阮籍传》载,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白眼。
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嵇康赍酒挟琴造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
青眼,眼睛正视,黑眼珠在中间。
后因以“青眼”称对人的器重或喜爱。
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
40.桃李:喻指门生、学生。
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
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
在北方他遇到个叫简子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
简子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便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
”接着简子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简子以“种树”来比喻
“育人”,既形象又深刻。
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人才喻称为“桃李”。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
41.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
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4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
43.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
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4.燕鸿:燕为夏候鸟,鸿为冬候鸟。
因多以喻相距之远,相见之难。
《歌者》(唐司空图)诗:“风霜一夜燕鸿断,唱作江南祓禊天。
” 《芳草渡》(南唐冯延巳)词:“燕鸿远,羌笛怨,渺
渺澄波一片。
”《雨中花‧怀刘改之》(宋苏泂) 词:“这回休也,燕鸿南北,长隔英游。
” 《春风来》(金元好问)诗:“春风去后
瑶草歇,来鸿去燕遥相望。
鸳鸯不得双,燕鸿天一方。
”
45.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46.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
47.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
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48.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49.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
50.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
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51.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
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
之旗,树灵鼍(tu ,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
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
52.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人
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
53.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54.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
一会儿像灰狗。
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
”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55.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
56.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
”菰(gu)菜羹:菰菜、莼(chun)羹。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57.还珠: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
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58.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
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59.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
60.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
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