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哲理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含哲理的成语故事十则
1、一枕黄粱
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

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 “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

”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

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

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杯弓蛇影
西晋的时候,河南有个地方官叫乐广,一次他有个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看望。

乐广见他朋友病情很重,便问其什么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愿说。

乐广再三询问,他才说了实情。

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广家里饮酒,刚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隐隐约约地在蜿蜒蠕动。

顿时受惊,一股厌恶冒上喉咙。

但因同坐的有几个朋友,他说也不便说出,更不便退席。

硬着头皮喝完后,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后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反复考虑这件事。

回到家中走到大厅,终于找出了原因。

他派人把老朋友请来,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

命侍从斟上满满一杯酒,对朋友说:“你凑近看,
酒杯里还有怪物吗?”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见的一样,一条蛇在杯中摆动。

乐广哈哈大笑指,指着墙壁上一张硬弓说:“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来如此,那朋友豁然开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顿时痊愈。

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

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按图索骥
据说,伯乐年老的时侯,曾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叫《相马经》。

书上还由他画了插图,配合文字勾画出小马的形态。

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他就抱着《相马经》读得很熟,自以为学到相马的本领,就按着书本上说的去找好马。

由于他没有实际知识和经验,又死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找了好些时侯也没有找到一匹好马,而且还闹出了一个笑话。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

有一天,他按照这条要求去找马,在道旁见到一只癞哈蟆,就用纸包起来,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额头和双眼跟你的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垒起的酒药饼。


伯乐一听,本来很生气,但他知道儿子愚笨,就笑着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意思是说,你找到的这匹好是好,就是爱跳,你是驾驭不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

伯乐的儿子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书本,结果弄出了笑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

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

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

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

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

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

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

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
才派人把她接回。

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

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写。

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6、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鲁国邹(今三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的太慢。

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如果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对违背客观规律者的严重警告。

我们应从中得到启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切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7、讳疾忌医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他反对巫术治病,曾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种医术,遍游各地行医,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

正因秦越人的医术高明,又肯热心帮大家治病,所以人们都把他比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尊称他为扁鹊大夫。

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

他在旁边闲呆了一会儿,便对桓侯说:“君王您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表浅部位,如果不赶快医治,病情会加重的。

”蔡桓侯笑着说:“我那有什么病哟!”扁鹊转身出去了,桓侯又对左右地人讥讽地说:“医之好不病以为功。

”意思是说:这些医生总是医治没有病的人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惊恐的说:“君王你的病已经进入肌肉血脉里,如再不医治,病情将会更重。

”蔡桓侯很不高兴,仍然以为自己没病,根本不理睬扁鹊。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蔡桓侯,说他的病已进入肠胃里,再不医治就来不及了。

桓侯仍不理睬他。

再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望,扭头就往回走。

蔡桓侯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扁鹊这
是什么缘故。

扁鹊对来人说:“病要是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炙或服药,都还可以医治。

现在君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去了,再也没有办法治疗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浑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请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

蔡桓侯不几天就死掉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

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它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蔡桓候讳疾忌医,就非常生动表明了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

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现实生活中,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认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决矛盾。

8、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

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

但淳于髡进谏时,十分注意方法和效果,不采取容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采用用讽喻来进谏。

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
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

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

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

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和心情而定。

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

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

”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

”从此就不
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

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

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9、因地制宜
楚国的大大伍奢的儿子伍员,在楚平王的迫害下,历尽艰辛逃到了南方的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阊的重用。

有一次,吴王同伍员讨论治理国家的良策,阖阊说:“我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

’伍员回答说:“要想国家富强,远近的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首先”要把城市防御工事修好,城墙要修得坚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发展农业生产,把粮仓装得满满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听了伍员的话,非常高兴,他对伍员说,你的建议很好,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筑城墙、加强战备、广积粮草这几件事,要不然能说这是上天的定数就能征服邻国的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倘若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搞一刀切,结果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工作带来
不应有的损失。

一心想做霸主的吴王,根据本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搞战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充分体现。

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贼先擒王
在安禄山叛乱前的天宝年间,有一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入侵,唐王朝起兵出征。

战事虽然发生在边关,然而却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杜甫的心,他接连写下了一组诗共九首,称《出前塞》诗。

其中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诗的大意是说,出征的战士啊!弓要选用力量大的强弓,箭要用锋利的长箭。

要消灭敌人的骑兵先要消灭胯下的战马,要打败敌军先要擒住敌方的首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就是主要矛盾。

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擒贼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制胜敌人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