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渔船的习惯特点避免碰撞事故发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渔船的习惯特点避免碰撞事故发生
近几年来,运输船舶随着航运的发展而明显增多,使海上交通更显拥挤;另外,随着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和国家实行“修渔期”等政策,在近海渔场作业的渔船趋于密集,更使得渔区通航密度增大,给运输船舶增加了安全航行的难度,造成渔船与运输船舶的碰撞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了解渔船驾驶的不良“习惯”与特点,增强预判能力,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对运输船舶的安全航行是非常有益的。

1渔船有抢大船船头的“习惯”
渔民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渔船抢过大船船头就能发财”。

在运输船舶穿越渔场或在岛礁区狭水道内航行时,航海驾驶人员都遇到过渔船根本不考虑运输船减速或转向避让的操纵困难,抢过大船船头的现象。

这个“习惯”对运输船的安全航行造成严重危害,如果驾驶人员稍不留意就会发生碰撞。

例1:A轮在头门岛附近航行时,能见度良好,发现左舷有一在航小渔船,10min后,测得渔船在左前方0.15n mile时,鸣笛减速,2min后,发现渔船在A船左前方约30m左右,鸣笛用右舵10向右转向,但A轮正在右转时,渔船也突然大幅度向右改向,仍想横越船艏,A轮虽紧急停车,1min后仍碰撞渔船,致使渔船翻沉,造成1人失踪,7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在这起事故中,显然渔船不仅不让路,反而在近距离接近A轮时仍强行横越A轮船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渔船也因这个坏习惯而付出了船毁人亡的沉重代价)。

而A轮在距小船1.5n mile时,缺乏应有的戒备,在距小船0.15n mile时,仍未采取停车等最有助于避碰的行动,以至于当小船突然横越船首时措手不及。

A轮如果密切关注小船动向,及早规避或视情减速、停车、甚至倒车,应能避免此次事故。

2能见度不良时,渔船有全速行驶,雾中摸航的“习惯”
碰撞事故大部分发生在能见度不良时,主要是渔船船员不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在驶往渔场或返回港口的途中,不采用安全航速行驶,盲目全速行驶,给雾中航行的运输船舶带来了威胁。

例2:某日凌晨,海上有浓雾,某渔船在返航回港途中,在成山头东北海域处与N轮碰撞,致使渔船沉没,所幸人员被救。

主要原因是:两船在能见度不良时均未采用安全航速行驶。

渔船未配置雷达,在浓雾时仍以全速返港;而N轮虽配置2台雷达未作认真观测,以致没发现被撞渔船,更令人吃惊的是N轮在浓雾中竟以20kn的速度全速行驶,如此高速航行,即使在近距离内发现来船也可能来不及作出判断及采取避让措施,更不可能把船停住。

还有些渔船“习惯”在港口航道内或锚地内雾中摸航,造成搁浅、碰撞等事故。

例3:有一次本船因雾在金塘山锚地抛锚,当时雾很浓,视程约50m左右,值班驾驶员在雷达上观测到有一来船,即鸣一短一长一短声,以警告来船注意本船位置和碰撞的可能性,但来船仍朝我船驶来。

直到能模模糊糊看到船影了,渔船才满舵转向擦着船舷离去。

3渔船集群性的特点易给运输船舶带来避让困难
我国拥有着优良的渔业资源,如舟山、吕泗等著名渔场,大量的渔船集群于渔场,范围小至几海里,大至数十海里;尤其在鱼汛期,渔船离港或返港时多成纵队排列,船距较小,一般不轻易变动队形,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主动避让,这给来往运输船的避让带来了难度。

例4:有一次本船从温州驶往上海的途中遇到东行的归港渔船,本船从渔船前面过不大可能,绕其后面过因附近是岛礁也不可行,从渔船队列中间穿越太冒险更不安全,决定采取减速等待措施,直到密集的渔船通过后,才继续北上。

我国沿海运输船航线多为南北走向,而渔船返离港的航线大多为东西向,形成了航线交叉,客观上易发生碰撞。

曾有一船在穿越一群渔船时,由于渔船间距小,避过了前船却没让过后船,结果发生碰撞,人虽被救,但渔船破损后沉没。

我认为在当时情况下,盲目穿越是冒险,且横越他船前方更是违反《规则》的行动,只有采取减速、耐心等待或者把船停住等措施,才能避免事故发生。

如当时环境和情况许可,本船操纵性能好,可转向绕其船尾驶过;如要穿越其船首,最近会遇距离应大于2n mile以上。

4一些渔船航行信号灯安装不规范,未按《规则》显示号灯号型
有些机动渔船信号灯的高度、角度、明亮度及主要信号灯的配置数量按相关要求有较大缺陷,平时又不维修不保养,致使在航渔船有的只亮一盏舷灯,有的舷灯遮板破损缺失后也未及时修理,尾随其后的同向船能看到其左右舷灯,有的在渔船一舷侧时,还能见到其另一舷的舷灯等等,容易造成误会。

在夜间作业时,一些拖网渔船未向本对拖网中另一船方向照射探照灯,白天也不悬挂号型,而当大船驶近时,才照射探照灯,造成大船避让被动。

一些非机动渔船其设备更为简陋,有的甚至根本不显示号灯号型,当大船驶近时,会突然闪亮号灯或发出声音,更有甚者用手电筒闪亮,往往造成大船措手不及。

此外,在捕鱼作业区内有收鲜船或给渔船运送食品等补给船来回穿梭,夜间航行有的就亮一盏桅灯,有的一盏灯都不开启,在捕鱼船灯光反射下,很难观察其动向,有时离开作业区,又突然掉头返回作业区。

因此,航经捕鱼区时,要特别仔细瞭望,密切注意动态,以防措手不及导致发生事故;如当时环境和情况许可,还是应尽量远离捕鱼作业区,以策安全。

5密切注意在岛礁区狭窄水道或航道口的渔船或从事捕鱼作业的小船
在上述水域航行时,因受流的影响和可航水域受到限制,且通航密度大,容易发生海事。

在渔汛期,渔船成群结队出海,由于一些渔船不是顺着船舶总流向行驶,有时当运输船驶近时会突然转向掉头等,造成紧张局面。

在航道口,从事捕鱼的小船与密集的渔网或渔浮混在一起,夜间航行时较难辨清;有些小船还把渔具延伸到航道内,在大船驶近时,小船有时会突然启动机器,快速驶到大船舷侧较近地方或在船艏稍前一点的位置行驶,逼迫大船转向避让,而运输船则因受到航道水深及船速限制和风流的影响,大幅度转向避让较困难,对渔船的突然掉头压着大船航行,往往造成紧迫局面,甚至发生碰撞。

例5:B船顺流微速进某港航道口,正值鳗苗汛期,航道边上布满了渔网,小船就守在靠近航道的网端;当B
轮驶过2#浮时,前方不远处一木质小船突然启动机器,驶到该轮艏前并突然朝B 轮转向掉头,B轮紧急停车,满舵避让,全速后退,无奈距离太近且又顺流,仍
将木质渔船撞翻,两渔民被其他渔船救起。

小船原意就是想让B轮离他远点,问其原因,一是此处鱼苗多,二是怕损坏其渔网。

在上述水域内航行,要加倍小心谨慎驾驶,还要特别警惕避让小船后与其他来往船舶形成紧迫局面。

另外,在岛礁区内夜航时,还要特别当心无人值班的锚泊小船。

6注意木质小船的雷达回波相对较弱
雷达是驾驶人员的好助手,对保证安全航行,尤其在能见度不良时起到重要作用。

木质船的回波虽比钢质船的回波弱,雷达探测时也不是探测不到,只要细心调节旋钮,并作连续不断观测,正确判断回波,是完全可能避免不该发生的事;如若不然,就会发生事故。

例6:C轮在平潭岛东部海面雾航,船长和三副观测到一串弱回波后,没有仔细分辨,便断定为渔浮回波,随即调整航向从两浮间通过,却发生了碰撞,造成渔船沉没,六人被救,三人失踪。

该渔船长26.7m,虽是木质船,其回波较弱,但也不会弱于渔浮,且两者特征也有些区别:渔浮其高度低,体积小,形状不一,而木质渔船体积较渔浮大,形状比渔浮规则,回波也比渔浮饱满。

驾驶人员只要连续仔细观测和标绘,是应当能避开所测到的弱回波物标,也不会把渔船误判为渔浮,也许就能避免此次碰撞事故。

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C轮贸然从两个物标之间通过的操作行动是不可取的。

7结束语
渔船与运输船发生碰撞,除了与渔船的设备配备不当、违章作业、违章航行等直接有关,也与有些运输船驾驶人员尤其是刚任职的年青驾驶员不太了解渔船的“习惯”特点,在航行中疏忽瞭望,缺乏戒备,或采取错误的避让行动有关。

渔船与运输船的质量相比相去甚远,如前所述的返港被撞渔船与N船的质量要相差400倍,N轮碰撞渔船后,船上连震动感都没有,可想而知,在碰撞中受损的总是渔船。

可见,渔船船员与运输船舶的船员相比其职业危险性更大,在发生的事故中,船毁人亡是多么让人心痛惋惜,这是每个船员都不希望发生的。

因此,船舶驾驶人员更应严格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并以《规则》作为指导避让行动的指南,还应认真学习和执行公司SMS文件,坚持安全第一,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不断积累经验,防止和避免船舶间碰撞事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