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春》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春》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反复朗读,引导体会课文情景,感悟文章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播放录音来感染学生,然后在阅读技巧上稍加点拨指导,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朗读课文。
接着在充分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水到渠成。
学习方法:
点拨法(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春天在哪里》即将拉开今天学习的序幕。
同学们都经历了十几个春天了吧!能不
能简单地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感受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去享受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天!(师板书课题:春,齐读课题)
关于朱自清,谁能知道多少?(每人回答限制7秒)二、自主学习探究
(一)展示自学成果(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完成,课堂直接展示。
)
【知识链接】
1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2 、复习散文知识
(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3)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3、泛读课文:
师泛读一遍课文(伴奏音乐绿野仙踪),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情感的把握。
4、字词积累(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抖擞.()应和.()黄晕.() liáo()亮 hōng()托朗rùn() wǎn()转
b、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3)比喻姿态优美。
()
(4)舒展、活动。
()
(5)明朗润泽。
()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
(二)合作探究
学生竞读,拥抱春天
1、指导美读:读准字音,读清句意,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是
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注意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要读出春天的柔美。
2、自选文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来读,先组内展示,选出读的最好的,组与组之间竞读,
同学们及时给于点评并评选出“朗读之星”。
3、品味语言:同学们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语言描绘出一副副美景的,从而
将“朗读”与“品味”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三、拓展延伸
1、写出四个含有“春”的成语及四句含有“春”的古诗句。
2、仿照画线句,发挥想象,续写两句。
(注意语意要连贯,句式要一致。
)
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还是;无论是,还是;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它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四、当堂检测
1、从下面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填上相应的序号。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写嗅觉的:
写听觉的:
写触觉的:
2、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1)坐着,躺着,_____两个滚,_____几脚球,_____几趟跑,_____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____在草丛里,像_____,像_____,还________的。
(3)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______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__________筋骨,__________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我的收获或疑问】
课题:《春》第2课时
设计: 涂彦审核: 执教:涂彦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顺序;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学习重点: 体会课文如何用准确的语言和描写方法表现景物的情状和特征。
学习难点: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美,而春天更是四季之最美时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鸟语花香,姹紫嫣红。
下面,我们大家都睁大自己的眼睛,一起到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去撷取美吧!
二、学习探究
第一部分
主问题 1.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一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并找一找这段话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法指导:
(1)先独立自学,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做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
明确:
主问题2.文章主要分几个部分来写“春”的?
学法指导:
(1)先独立自学,理解文章整体结构,分析文章思路,给文章分层并总结。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明确:
主问题3.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方法指导:
(1)先独立自学,师再引导提示学生关注课文3至7段。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
明确:(小标题也可根据学生自主拟定)
主问题 4.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的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
(1)先独立自学,激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其书面表达能力。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要有想象的成分,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优美。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
明确:
【问题梳理】问题1、提取开头段关键词“盼望着”让学生亲身体会一种心情;问题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课文分几个部分写春;问题3 、再读课文,揣摩文章从那几个方面描绘春天?并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问题4、反复读文章最后三段,概括春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二部分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2.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
静)而和平的夜。
(二)拓展延伸
解释词语,并选择其中三个写一句话
①郎润:
②呼朋引伴:
③酝酿:
④花枝招展:
⑤宛转:
⑥吹面不寒杨柳风:
连词造句:
(三)综合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
A
B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
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
【我的收获或疑问】
课题:《春》第3课时
设计: 涂彦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2、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学习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精彩的语句,积累语言
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文字在学生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分段分层进行赏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提炼出“春草图”“春花图”等分类描写的个性和共性来,以赏析为重点。
学习方法: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自主探究】学习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
主问题1、赏读第3段,作者是抓住春草什么特征来描绘春草图的?
方法指导:
(1)先独立自学,通过自读了解春草的情态、质感、颜色、长势,了解春草的特征。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
追问:在本段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并谈谈好在哪里?
主问题2、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1)先独立自学,再探究问题,认真阅读第4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
追问:(1)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说说它们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主问题3.作者是如何运用感觉器官来形象地描绘春风的?
(1)先独立自学,再探究问题,认真阅读第5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分析春风的特点和妙处。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
追问:风本来是没味道的,这是哪来的香味呢?
主问题4. 春雨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春雨图的?
(1)先独立自学,再探究问题,认真阅读第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
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3)展学分工(可以由1人展示,也可按问题顺序展示,其余认真倾听,相互评价。
)
追问:本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我的收获和疑问】
【拓展探究练习】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写一段作文片段。
(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小结】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以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为线索,抓住春景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动人的画卷。
作者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
二、第二部分达标检测
【基础练习】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综合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如下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①②③④
答: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的特点。
【课外延伸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的色彩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
春的色彩是什么呢?
一出门,到处都是一片雾蒙蒙般的绿色,一山的。
一树的,一地的,一湖的。
不知是谁,把一瓶绿色的颜料掀翻了,泼撒在宣纸上,点点滴滴都是绿。
枝头最顶端的也是朦胧的绿,于是一叶绿而知天下春了。
绿色是富于生命力的,在它的感召下,各种各色的花儿盛开了,到处都是,粉色、淡紫色、白色……绿是生命的本色,是春的色彩。
1、选词填入文中空白处。
嫩绿翠绿草绿浅绿
2、解释下面词语。
朦胧:
感召:
3、文段中写到“春”的色彩有哪些?最突出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
答:
4、加横线的句子是活用了别人的句子,请问原句是什么?
答:
5、加波
浪线的句子和课文《春》里写春花色彩相似,但没有课文里写得具体、生动,请将课文有关的句子默写出来。
答:
6、语段首句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语段中已点明了春的色彩,在你看来,其余三季的代表色分别是什么呢?请否谈谈你的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