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长沙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湖南长沙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7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近日,学校举行“数风流人物”的主题活动,校团委小铭同学负责撰写心得并通过校园电台进行播报。
以下文字节选自他的心得初稿。
【橘子洲头忆峥嵘岁月敬领袖】已是深冬、天气有些阴晦,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空旷的橘子洲。
伟人的石像矗立在洲头,让我们可望不可即。
端详着雕塑,感受伟人的豪迈气概,聆听着讲解员为我们诉说伟人金弋铁马的峥嵘岁月,一时多少豪情涌上心头。
不言而谕,伟人的精神彪炳史册,濡养着中华后代,激励着我们奋力追逐中国梦。
【攀登碑前数风流人物看今朝】攀登碑上镌刻着的历届获奖学子和指导老师的名字,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
经过时间的沉淀,攀登碑不仅成为附中“金牌摇篮”的象征,还演变成无数学子自强不息,持之已恒,追求卓越的精神丰碑。
行百里者半九十,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我们不可懈怠,也不必自惭形秽,而应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心无旁骛地学习,我们的学业之树将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1.校稿时,小铭查字典校准一些不太确定的字音字形。
以下选项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阴晦.(huì)矗.立(zhù)濡养金弋铁马
B.气概.(gài)卓.越(zhuó)端详可望不可即
C.濡.养(rú)镌.刻(juàn)熠熠生辉持之已恒
D.彪炳.(bīng)汲.取(xī)心无旁骛不言而谕
2.请找出文段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A.可望不可即B.行百里者半九十C.自惭形秽D.根深蒂固
【答案】
1.B 2.A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辨析。
A.矗.立(zhù)——chù,金弋铁马——金戈铁马;
C.镌.刻(juàn)——juān,持之已恒——持之以恒;
D.彪炳.(bīng)——bǐng,汲.取(xī)——jí,不言而谕——不言而喻;
故选B。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望而无法接近,形容事物或目标高远,难以接近或实现。
此处形容伟人的石像不恰当,石像并不是无法接近的;
B.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
此处形容初中最后一学期对待学习的态度,使用正确;
C.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此处形容学习时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不必惭愧,使用正确;
D.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此处形容学习扎实稳固,使用正确;
故选A。
3.下列画横线语段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①面对青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肆意挥霍、嬉戏其中,“人不风流枉少年”是他们的态度;②有的人宠辱不惊、平平淡淡,“安分守己”是他们的准则;而有那么一群人,艰苦奋斗、胸怀梦想,“男儿当自强”是他们的信仰!③在这个五彩交织的时光里,他们总有不同的选择,这是对生命态度的诠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奋斗,④只要勇敢地、坚定地向前方迈出我们矫健的步伐,就能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详解】④句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故选D。
4.“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是从下列文段摘选的,请问加在哪一处最合适()(2分)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①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奋斗者,最关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责任感,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精神。
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②“吃苦”“拼搏”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③“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④只要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解答此类题要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的方法去逐句推敲。
“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很明显是一个总结句,应该出现在列举若干个年轻人通过奋斗成就出彩事业的事例之后,也就是放在“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的后面,
即放在②处;并且“‘吃苦’‘拼搏’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是对年轻人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
放在“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后面衔接自然;故选B。
5.在创作与交流中,同学们常需要用到一些文学、文化常识,请你找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2分)
A.小雅和小童都参加了“古风雅集”书法展,在投递参赛作品之前,小雅对小童说:“这次我写的作品是王维的《使至塞上》,我可以拜读一下你的作品吗?”
B.小曦参加“清风一度”原创诗歌朗诵视频展,获得了“优秀展播奖”,她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汲取了先人的智慧,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汉代的乐府,唐代盛行的绝句、律诗等。
”C.在“遗风朴道”手抄报展中,特等奖获得者小航以“月”为主题进行创作,他在手抄报上写道:“阴历每月十五,即满月之日,是为‘望日’;阴历每月十六,即满月后一日,是为‘既望’”。
D.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闭幕式上,主持人借用宋代诗人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作结,诗中描绘的是谷雨时节的自然景象。
【答案】D
【详解】D.根据“梅雨”“蛙声”可知不是谷雨时节,而是梅雨时节。
故选D。
6.请依照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诗句。
(共4分,每空1分)
(1)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和心态。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面看上去是在写景,但内里表达的却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祥和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中注意“篱”“悠然”等字词的书写。
综合性学习(共4分)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来,家国情怀始终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假如你参与班级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7.班级准备举行爱国名人图片展,请仿照示例,在杜甫、岳飞、范仲淹、邓稼先中任选一位爱国名人,为其写一段赞语。
(2分)
8.班级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艾华同学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艾夏同学接着朗诵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词。
(2分)
【答案】
7. 杜甫我敬佩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的精神写照,他那心忧天下的精神永远感召着我们,他是我们心中伟大的诗圣!
8. 示例:艾华同学的朗诵,让我们感受了江山如此多娇和人民对国家命运的主宰。
下面请艾夏同学朗诵舒婷的《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在缠绵婉转中,感受那爱国的依依深情。
【解析】(1)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这是做人的修养方面的内容,与“家国情怀”无关。
B.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体现了为了国家甘愿献身的精神,与“家国情怀”有关。
C.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与“家国情怀”有关。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常常长声叹息,还掩面哭泣,哀伤人民生活命运的艰难。
表达了屈原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与“家国情怀”有关。
故选A。
(2)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可模仿参考句拟写即可。
参考句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引用所赞的爱国名人的诗句,后一部分赞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示例:爱国名人:范仲淹;赞语:我敬佩他,就像他所写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是中华民族的好男儿。
(3)
本题考查串联词的拟写。
串词的写作既要能对上一个节目进行适当的总结,也能引出下一个节目,还能围绕着主题,
语言要口语化,简洁清楚。
示例:艾华同学一首《沁园春·雪》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冰天雪地里的低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和意志,也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身上的爱国精神。
战争时期革命者的爱国精神是热烈的高亢的,和平时代,同样不缺乏赤子的爱国之情,那是另一番的温婉和温情。
下面请听艾夏同学朗诵舒婷的《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去感受这一份情感。
二、阅读与理解(共46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浣溪沙①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②。
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早,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词人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作五首《浣溪沙》,此为其四。
②缫(sāo)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
③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9.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从农村常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C.上片写景,抓住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写出了秋天丰收的场景;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这首诗词语言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
10.小雅想用表格的形式对这首词进行梳理和赏析,请你协助他一起完成。
(4分)
【答案】
9.C
10.纺车的沙沙声卖黄瓜的吆喝声恬静、繁忙谦和平易近人
【解析】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分析不恰当。
根据“【注释】①徐州春早,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的提示,和“簌簌衣巾落枣花”春天景物的描写,以及“村南村北响缫车”等农事的描绘,可知,写出了春天繁忙的场景,而非“写出了秋天丰收的场景”。
故选C。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具体内容”“枣花掉落衣巾的簌簌声”的提示,找到上片“村南村北响缫车”,可概括为:纺车的沙沙声;
(2)根据题干“具体内容”“枣花掉落衣巾的簌簌声”的提示和“纺车的沙沙声”,找到上片“牛衣古柳卖黄瓜”,可概括为:卖黄瓜的吆喝声;
(3)根据上片“簌簌衣巾落枣花”,可知烘托了乡村的宁静;根据“村南村北响缫车”和“牛衣古柳卖黄瓜”,可知,描绘了农村的繁忙;
(4)“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意思是: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敲”字,表现了不会贸然闯入农家;“试问”,表现了谦和有礼;
结合【注释】①“徐州春早,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可知,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形象,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①,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
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
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
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
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⑦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⑧知此句之妙哉!
[注】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②靡(mí):小鹿,也泛指幼兽。
③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④笋蕨:竹笋蕨菜。
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⑥剧谈:畅谈。
⑦衮(gǔn)衮:尘雾迷漫的样子。
⑧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1.下面是学习小组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禽声上下”与“横柯上蔽”中的“上”都是“向上”的意思。
B.“相与”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彼此交往”“交互”“共同”三个义项,“相与剧谈一晌”中的“相与”应为“共同”之意。
C.“余家深山之中”“山川之美”“无丝竹之乱耳”三个句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可谓妙绝”与“络绎不绝”中的“绝”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B.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C.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D.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3分)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鹿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14.你觉得本文作者罗大经会认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表达的感想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分)
【答案】
11.B
12.C
13.(我)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抚摸松树竹子,跟小鹿一起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14.我觉得会认同。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表现出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也表达出他想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罗大经在《山静日长》中也表现出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喜爱,文中“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一句,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者的鄙视。
两人的观点相近,因此,罗大经会认同吴均的感想。
【解析】
1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禽声上下”,意思是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
上:指高处。
“横柯上蔽”,意思是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C.有误,“余家深山之中”,意思是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
之:结构组词,的;“山川之美”,意思是山川景色的美丽。
之:结构助词,的;“无丝竹之乱耳”,意思是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有误,“可谓妙绝”意思是可以说得上绝妙了。
绝:极;“络绎不绝”,意思是前后相连、连续不断的样子。
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绝:断;
故选B。
1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中午刚刚睡足,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
正确划分为: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故选C。
1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从容,不慌不忙;步,走;山径,山路;抚,抚摸;与,跟;共,一起;偃息,休息。
长林,高高的树林;丰草,茂盛的草地。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其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文中“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意思是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
中午刚刚睡足,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
“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意思是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同样表现出自己对归隐生活的
喜爱,对追名逐利者的鄙视。
所以会认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表达的感想。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唐子西的诗中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
午睡刚够,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它。
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
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鹿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
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里,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
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
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虅,谈谈梗米稻谷,猜猜天气;遇到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迅速变幻,美丽得让人目眩。
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一起归来,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品味子西的这句诗(指前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句),可以说得上绝妙了。
但是这句诗虽然妙,懂得那妙处的人却少。
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6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
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
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
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材料二】:
图一:学生喜欢的上课模式(传统课堂、线上教学1、线上教学2)调查(可选取二项)
①传统课堂+线上教学2②传统课堂③线上教学2(互动多样型)④传统课堂+线上教学1⑤线上教学1(听讲为主型)
图二:你认为线上教育的优点有哪些?(答题人数451人)
(来源:衢州新闻网)【材料三】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月17日正式开通后,一直运行平稳顺畅,浏览人次逐步攀升,覆盖各省份。
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
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大幅跃升,在全国卫视关注度排名进入前10。
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
“在‘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累了宝贵经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与工信、广电等部门在政策、技术上的密切合作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保障。
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特别是为薄弱学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输送了优质资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吕玉刚同时表示,这次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网络运行保障能
力还存在不足,体系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破解。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师需要在实时交互的场景下,及时准确地采集学生的学习成效数据,随时调整教与学活动。
在线教育要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介绍。
(摘自《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人民日报》2020年5月5日)15.下列关于“云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云教育”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有共享性、重复性、不受时空限制的便利性等优势,但也有自身的短板。
B.“云教育”要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分工协作,缺一不可。
C.疫情期间“云教育”在我国能够大面积推广,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工信、广电等部门的积极配合。
D.未来的“云教育”如果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将成为未来教育主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
16.材料一结尾说:“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复课后“云教育”继续探索的必要性。
(4分)
【答案】
15.D
16.①“云教育”具有内容丰富、资源优质、使用便捷等优势;②疫情期间“云教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③网络运行与技术运用能力还存在不足;④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质量的保证还存在不足。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D.“‘云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主流,并逐渐取代传统课堂”的表述有误。
据材料一“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可知,“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故选D。
16.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概括。
作答时应该围绕“云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展开论述。
由材料三第一段“家长和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云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内容丰富、资源优质、观看流畅”可知“云教育”具有内容丰富、资源优质、使用便捷等优势;
由材料三第二段“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