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习作渠道,引来作文活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宽习作渠道,引来作文活水
——浅议中年级习作兴趣激发的策略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也是决定学生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习作“有兴趣”的目标。
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有效地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一、挖掘教材,夯实根基
(一)、积累语言
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表演读、比赛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二)、指导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因此,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材料——教材。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能以教材为写作的突破口,
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进行随文练笔,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灰雀》一文,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文章大量篇幅都是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这为学生学习写人物对话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为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对话,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了解不同位置的标点变化,进行训练。
再如《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
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具体是怎样找的。
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写几句话:“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让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女娲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
二、创设情境,开辟天地
(一)、利用活动创设情境。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乐于表达,要表达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
”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无疑是他们能否完成习作的关键。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图书漂流”、“跳蚤书市”、“跳绳吉尼斯”、“数学节”等等,教师紧紧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参加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参加了“跳蚤书市”后,宋凯莉这样写道:
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开设的“跳蚤书市”。
“书市”即“图书市场”,书市中的图书都是每个班级书橱里已经读过的好书。
“书市”交易前的准备工作是最伤脑筋的。
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来选购,同学们绞尽脑汁:书怎样摆放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广告如何宣传才能引来更多的顾客?哪个同学适合销售,哪个同学专管收钱?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大家的争论中最终达成一致。
“跳蚤书市”交易开始了!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指定的区
域摆好展台,按照分工,能说会道的李淑琪和卢明杨主管销售,细心认真的李康琪和高绍杰负责收钱,我负责把“市场侦探”收集来的信息和智囊团商讨,及时改变销售策略。
同时和采购组的同学分析,怎样用最低的价格购进同学们心仪已久的图书。
由于我们的展位在最边上,有许多“顾客”没等到我们这里,已经花光了手里的购书币,这可把广告宣传组的同学急坏了,他们举着广告牌在书市内来回穿梭,并不断指引着“顾客”到自己的展位;销售组的同学更是下了血本,买一本书赠笔芯一支……采购组的同学为淘到大家喜爱的图书绞尽脑汁,总结出了不少淘书秘诀呢。
谁能说这样的情境不能激发起孩子表达的欲望?
(二)、利用传统文化创设情境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将其引入课堂,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习习作,而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后,我让学生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打通了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的联系。
学生不再为无材料可写而发愁,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吕剧的悠久历史,有的同学写出了兵圣孙武的杰出贡献,还有的讲述了汉代八博士的事迹……
刘同庆在习作中是这样描述吕剧的“吕剧是家乡人民为祖国的戏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是民间艺术的精粹。
乡亲们人人都爱唱,个个都能唱。
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
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利用生活场景创设情境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再现生活;或者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想象,写出想象中的生活。
如在教完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爱与真情”后,我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请家长和学生一起交流,谈一谈爸爸妈妈对自
发展的习作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一是感悟“自然风光”。
农村学生常年与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瓜果梨桃,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生习作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
家乡的四季、家乡的果园、打枣、摘棉花等农村独有的景色、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
二是剪辑“社会生活”: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记录社会见闻、热点透视,让学生有感而发。
如每年的孙子文化节、轮胎展览会,让学生写见闻,写感受等。
三是锁定“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丰富的。
但是,由于家庭生活平凡而琐碎,又是最容易忽视的内容,孩子们对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父母的艰辛愁苦,可以说是熟视无睹。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多关心生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思考,这样在习作的时候,就不愁无话可写了。
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多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家人,发现和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并且让他们及时进行小练笔。
然后,让写得好的学生在班上宣读自己的佳作,以此激励写的好的学生,也能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天长日久,在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习作的联系。
学生习作不愁了,作文素养随之也会不断提高。
四是扫描“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的乐土,学生可以在这块乐土上自由自在地玩乐,于是,我们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游戏、班队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结合教材《放风筝》一课,当学生沉浸在“放风筝”的游戏中时,进行“童年乐事”的习作训练:体验开心的童趣游戏。
在学生的日记和习作中,出现了学生平日常玩的“跳皮筋”“老鹰抓小鸡”“抛石子”“捉迷藏”“赛跳绳”“拔河”“转陀螺”“踢毽子”等让他们快乐的开心童趣游戏,还有学校组织的轮滑、武术、书法、陶艺等众多的兴趣活动项目,让学生玩得尽兴,说得
自然,写得愉快,让学生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童乐童趣”。
总之,三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表现欲都急剧地增长,语文教师必须把握住这有利时机,为学生在习作时多开几扇窗,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来,让靓丽的色彩透进来,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步入人生书面习作表达的第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