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章末总结与测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继续做圆周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
C.竖直向下运动D.静止在空中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2011扬州)关于足球受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只有受力才能运动
B.足球受平衡力,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足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不一定受力
D.足球被踢出后继续运动,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
探究园地
例1.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方
例2.如图所示,各用4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
0.5m
表二
水枪喷出速度
水射出的水平距离
较小
0.5m
稍大
1m
较大
1.5m
更大
2m
对以上探究,分析如下
(1)离开喷嘴的水仍然在空中继续向前,这是的缘故。
(2)进行探究一时,应保持不变,得到结论。
(3)进行探究二时,应保持不变,得到结论。
(4)根据探究一的结论,举出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例3.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同学们设计了两组实验:
二力平衡力的合成(ID:#293910);二力平衡力的合成周末练习(ID:#293911)
更多资源,请使用网校的学习引领或搜索功能来查看使用。
对本知识的学案导学的使用率:
□好(基本按照学案导学的资源、例题进行复习、预习和进行课堂笔记等,使用率达到80%以上)
□中(使用本学案导学提供的资源、例题和笔记,使用率在50%-80%左右)
(1)K21次和K22次车全程运行时间之差为多少?
(2)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考虑途中停车)估算,K21次与K22次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多远(铁路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了强烈地震而引起了大海啸,海浪以高达200m/s的速度向前推进,一位刚刚幸运逃脱灾难的游客立即给离浪头4km,正在山脚的同伴打电话,同伴在接到电话后立即以6m/s的速度向高为40m,坡长为80m的安全地带爬行,他的同伴能逃脱即将来临的灾难吗?(不计电磁波传播时间和打电话交谈时间)
两个力分别产生各自的
类型一:巩固基础
例1.在一列沿平直铁路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的参照物是()
A.对面开来的汽车
B.自己乘坐的列车
C.平行轨道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
D.从身边走过的列车员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当你和小红站在商场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以为参照物,你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你是静止的。
(4)写出物理公式,(包括变形公式)将已知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代入公式中,一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果。
(一)火车过桥问题。火车头上桥为计时起点,车尾下桥为计时终点,总路程为车身长 加上桥长 。类似的问题还有火车穿越隧道,队伍过山洞等。
(二)追击问题。慢速运动的物体在前,快速运动的物体在后,追赶开始时刻定为计时起点,追到时刻为计时终点;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等于追赶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
,方向,并且要作用在直线上。
(2)在第一组实验中,桌面和木块的底面越光滑越好,因为这样可以不考虑
力的作用。
(3)在第一组实验中,木块除了受到两细线的拉力外还受到力和力的作用,这两个力(选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4)通过比较第组实验中的第次和次实验,可得出两个力如果没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不是一对平衡力。
知识导学:运动和力章末总结与测试(ID:#211127)
视听课堂:力和运动的关系(ID:#210219);二力平衡(ID:#209813)
四中同步:长度、时间及测量力(ID:#291550);长度、时间及测量力周末练习(ID:#291551)
牛顿第一定律周末练习(ID:#293269);牛顿第一定律(ID:#293267)
知识点:测量的初步知识简单的运动力和运动
测评系统分数:模拟考试系统分数:
如果你的分数在80分以下,请进入网校资源ID:#cgcp0#211127做基础达标部分的练习,如果你的分数在80分以上,你可以进行能力提升题目的测试。
我的收获
习题整理
题目或题目出处
所属类型或知识点
分析及注意问题
好题
错题
注:本表格为建议样式,请同学们单独建立错题本,或者使用四中网校错题本进行记录。
□弱(仅作一般参考,使用率在50%以下)
学生:家长:指导教师:
请联系北京四中网校当地分校以获得更多知识点学案导学。
案:把一块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探究。如下图所示,小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1)通过比较甲图和乙图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甲图和丁图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
(3)通过比较和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三)坐标图像的认识
用图像表达物理问题非常直观,物理学中广泛应用,应注意培养看图像、用图像的能力。看图像时,首先看明白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其次,理解图像上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含义,会看图像,这类题目就容易解决了。
例3.一个物体始终只受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一开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且F1=F0,在t1时间内保持F1不变,只改变F2的大小,此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始终与F1方向相同。图中可以表示F2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表一
钩码数
次数
左侧
右侧
木块状态
1
1
1
静止
2
1
2
向右侧运动
3
2
2
静止
4
2
0
向左运动
5
2
1
向左运动
表二
钩码数目
实验次数
左侧
右侧
连接点
纸片状态
1
1
1
AC
静止
2
1
1
AB
转动
3
2
1
AC
向左运动
4
2
2
AC
静止
5
0
2
AC
向右运动
6
1
2
AC
向右运动
(1)通过实验可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要大小
例2.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K21次和K22次特快列车运动时刻表如下:
北京
济南
蚌埠
上海
K21次
到站时间
21:58
3:18
8:00
发车时间
17:01
22:08
3:28

K22次
到站时间
10:49
5:41
0:22
发车时间

5:51
0:32
19:41
K21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K22次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1462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面问题。
(三)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方,作用在直线上
受力物体
作用在物体上
作用在物体上
受力情况
受力物体是个,施力物体分别是其他物体
个物体互为施力者,
互为受力者
不同点
力的变化
一个力变化(增大、减小或消失),另一个力变化,此时物体可能会失去
产生,变化,
消失
受力效果
使物体保持或
运动状态
运动和力章末总结与测试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重点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策略:
研究经典例题,力争做到举一反三。
(三)相遇问题。两物体同时出发,相遇所用时间;一物体先运动,相遇所用时间;错车问题中,两车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车身长度之。
知识点三:力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发生力的作用时,总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是不能产生力的,并且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或使物体发生,力的、和均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力的示意图可形象直观地表示力,关键要把力的、和准确表达出来。
知识点二:运动速度、路程和时间的综合计算
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综合运动公式、进行计算。
一般步骤为:
(1)根据题意,认清各已知量的物理意义及数值和单位,选用符合题意的物理公式。
(2)进行有关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将其单位统一到物理公式所采用的单位制上。
(3)分析题意,建立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B.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所受到的阻力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二)弹簧测力计两边受拉力时示数是多少
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有的同学认为弹簧测力计被两端的两个力拉着,其示数应是两个力之和;有的同学认为弹簧测力计两端都受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合力为零。
第一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同学们将一个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在桌子相对的两侧分别固定两个定滑轮,实验时,将两个细绳分别系在木块两侧正中间的两个小钩上,使绳子绕过滑轮,按住木块,使其静止不动,然后分别在两根绳子下端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再松开手,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实验情况记录在表一中。
第二组实验装置与第一组不同的是,将木块换作了一个轻质正方形硬纸片,如图乙所示,分别在纸片的四个角上钻出小孔A、B、C、D,纸片未与桌面接触,其余与第一组实验相同,实验情况记录在表二中。
(5)请你评价一下这两次实验存在什么缺点,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三、总结与测评
要想学习成绩好,总结测评少不了!课后复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缺漏,提高学习能力。
惯性与惯性现象
(一)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1)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二、学习与应用
知识点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中考中关于机械运动主要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及对物体运动的情况的判断,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并非一定是的物体,是假定 为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得到的结论一般
,参照物的择虽然是任意的,但也要切合实际,要尽可能使运动的描述更简单、清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二)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惯性。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状态或
运动状态。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当物体受一个力或受几个力不平衡作用时其运动就会改变。运动状态改变包括:
(1)运动,即大小。
(2)运动。物体受到不平衡力作用时可能改变速度,也可能改变运动,还可能在改变速度同时还改变了运动。
(2)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二者不可混淆。
(3)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有三要素,而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物体惯性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例1.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法。
例2.小刘在帮爸爸用水枪喷水洗车时,发现当水枪朝向角度不同或水喷出速度不同
时,水射出的水平距离是不同的。由此,他进行了以下探究(如图所示)相应的数据记录,如表一、表二
表一
水枪与水平线夹角
水射出的水平距离
10°
0.5m
30°
1.3m
45°
1.5m
60°
1.3m
80°
C.BC段和EF段D.BC段和DE段
例4(2011上海)甲、乙两部总重相同的电梯在钢索的牵引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1(a)、(b)所示,则()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4秒两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
C.甲、乙受到钢索的拉力相等
D.甲受到的合力小于乙受到的合力
例5.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在地球对它的吸引力突然消失的瞬间(不计其他阻力)它将()
类型二:综合应用
例3.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图B所示,经过10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1.2m处B.甲在乙前面3.0m处
C.乙在甲前面1.2m处D.乙在甲前面3.0m处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A.AB段和EF段B.AB段和DE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