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四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合集下载

第1部分 第一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第1部分    第一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C.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
D.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返回
[解析]
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
大小是速度变化量Δv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并不只由Δv来 决定,故选项B错误;加速度增大说明速度变化加快,速度 可能增大加快,也可能减小加快,故选项A、C错误;加速 度大说明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为零说明速度不变,但此时 速度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故选项D正确。 [答案] D 返回
3.0 解析: 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 2 s 内的加速度大小 a1= m/s2 2 =1.5 m/s2,故 A 正确;在第 3 s 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x =vt=3 m,C 错。从第 3 s 末到第 7 s 末物体做减速运动, -3 加速度 a2= m/s2=-0.75 m/s2,B 正确,由于|a1|>|a2|, 4 D 项正确。
小才等于路程。
返回
3.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量 比较项 物理意义 速度 速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 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物理量,是标量
分类
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 平均速率由路程和时 决定 间决定
返回
物理量
比较项 方向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 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为物 体在该点的运动方向无方向 (1)单位都是m/s
答案:C
返回
返回
图乙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青岛还有160 km,则这两个 数据的物理意义分别是 ( )
图1-2 返回
A.80 km/h是瞬时速度,160 km是位移
B.80 km/h是瞬时速度,160 km是路程
C.80 km/h是平均速度,160 km是位移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返回
三、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x+By+C=0将平面内的 所有点分成三类:一类在直线Ax+By+C=0上,另两 类 分居直线Ax+By+C=0的两侧,其中一侧半平面的点 的 坐标满足Ax+By+C>0,另一侧的半平面的点的坐标满 返回
(2)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 线Ax+By+C=0某一侧的平面区域且不含边界,直线作 图时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当我们在坐标系中画不等式 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此区域应包括边界 直线,此时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平面点集的 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返回[说明]来自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已知 x>0,y>0,则: (1)如果积 xy 是定值 p,那么当且仅当 x=y 时,x+y 有最 小值是 2 p(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 x+y 是定值 p,那么当且仅当 x=y 时,xy 有最 p2 大值是 4 (简记:和定积最大).
返回
点击下图进入
章末 第 三 章 不 等 式 小结 核心要点归纳
知 识整 合与 阶段 阶段质量检测
检测
返回
返回
返回
一、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作差比较法比较两实数大小的依据 a>b⇔a-b>0; a=b⇔a-b=0; a<b⇔a-b<0.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a>b⇔b<a;
(2)传递性:a>b,b>c⇒a>c;
⇒ab>cd;
(7)可乘方性:a>b>0⇒an>bn(n∈N*,n≥1); (8)可开方性:a>b>0⇒ a> b(n∈N*,n≥2). n n

期末初一语文学生复习计划

期末初一语文学生复习计划

期末初一语文学生复习计划期末初一语文学生复习计划精选篇1本学期学习已进入复习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总结提高的关键阶段。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牢固更系统,特制定语文复习计划。

初一语文复习共六个单元,安排三周时间。

分两个阶段:单元复习,专项复习。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第一步:早读安排,复习基础知识:生字、词语、常识、背诵。

第二步:课堂安排,先检测早读背诵内容,方法是:听写、小组检查。

复习现代文内容:1、概括*内容、主题。

2、总结段、句、标题的作用。

3、赏析:词语、修辞、写法。

格式:描写——特征,表现------感情。

4、借鉴的写作手法。

复习方法:1、学生整理概括内容、主题。

小组之间交流补充。

2、老师挑选典型课文分析讲解。

3、挑选课外阅读*。

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解题能力。

4、学生总结解题的思路、要点、方法。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包括: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古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复习,作文复习。

复习方法:1、基础知识的复习,印发填空默写试卷,巩固背诵的内容。

2、古文复习,学生总结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翻译。

老师提问题检测复习效果。

3、解决《互动》、《配套》中的古文练习,重点讲解课外练习,进行拓展延伸。

4、现代文复习,挑选《配套练习》中的优美*进行阅读训练,每单元调选三篇共18篇。

方法:学生阅读做题,老师讲解分析,总结题型归纳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现代文解题能力。

5、作文复习,阅读范文学生学习*中写作方法,注意作文开头、结尾的语言进行模仿。

语文复习以基础为主,采用背、写、读、练各种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期末初一语文学生复习计划精选篇2一、指导思想通过对本学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有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及时补缺补漏。

注重讲练结合,综合训练,让学生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面向全体,注重层次。

通过复习,温故知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重点(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复习1、复习每单元的字词积累,注重字音、形、词义整体把握。

高一物理《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高一物理《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度值及对应的半径,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别列式计算。 在赤道上 F 万=mga+F 向,在北极 F 万=mgb,利用平均值 F 万=mg。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 m 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 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 GMm 2π 2 =mga+mra( T ) , r2 a r2ga 4π2r3 a a 24 即 M= G + 2 ,代入数据得 M≈5.985×10 kg。 GT
[答案] AC
返回
专题四
双星问题
众多的天体中如果有两颗恒星,它们靠 得较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着中间的某一 点共同转动,这样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如
图3-2
图3-2所示为质量分别是m1和m2的两颗相距较近的恒星。 它们间的距离为L。此双星问题的特点是:①两星的运行轨 道为同心圆;②两星的运动半径之和等于它们间的距离,
[答案] BC
返回
专题三
赤道上的物体与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的运动规律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与地球相对静止,随地 球的自转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所受地球的 万有引力,其中的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向 Mm 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 a,另一个分力为重力,有 G 2 -mg= R ma(其中 R 为地球半径)。
返回
即 r1 +r2 =L;③两星的转动周期(角速度)相同。由于 m1r1ω2=m2r2ω2, m1r1=m2r2, 即 所以双星中某星的运动 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若已知双星的运动周期 T,由 m1m2 2π m1m2 2π G 2 =m1r1( T )2 和 G 2 =m2r2( T )2 可求得两星的总 L L 4π2L3 质量为 m1+m2= 。 GT2
在北极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gb=9.832 m/s2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3教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缺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3教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缺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24]一、两个计数原理的应用1.分类计数原理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合适的分类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下分类;其次,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须属于某一类.分别属于不同类的两种方法是不同的方法.2.分步计数原理首先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分步的标准.其次分步时要注意,完成一件事必须并且只有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后,这件事才算完成.二、排列与组合概念及公式1.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则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若合成一组,则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即排列和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2.排列数公式(1)A错误!=n(n-1)(n-2)…(n-m+1),规定A错误!=1。

当m=n时,A错误!=n(n-1)(n-2)·…·3·2·1。

(2)A错误!=错误!,其中A错误!=n!,0!=1.三、排列与组合的应用1.在求解排列与组合应用问题时,应注意:(1)把具体问题转化或归结为排列或组合问题;(2)通过分析确定运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3)分析题目条件,避免“选取”时重复和遗漏;(4)列出式子计算并作答.2.处理排列组合的综合性问题,一般思想方法是先选元素(组合),后排列.按元素的性质“分类”和按事件发生的连续过程“分步”,始终是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理,通过解题训练注意积累分类和分步的基本技能.3.解排列组合应用题时,常见的解题策略有以下几种:(1)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的策略;(2)合理分类和准确分步的策略;(3)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的策略;(4)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的策略;(5)相邻问题捆绑处理的策略;(6)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的策略;(7)定序问题除法处理的策略;(8)分排问题直排处理的策略;(9)“小集团”排列问题中先整体后局部的策略;(10)构造模型的策略.四、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1.二项式定理公式(a+b)n=C错误!a n+C错误!a n-1b+…+C错误!a n-r b r+…+C错误!b n,其中各项的系数C错误!(r=0,1,2,…,n)称为二项式系数,第r+1项C r,n a n-r b r称为通项.[说明](1)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只与项数有关,而后者还与a,b的取值有关.(2)运用通项求展开式的特定值(或特定项的系数),通常先由题意列方程求出r,再求所需的项(或项的系数).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1)对称性: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体现了组合数性质C错误!=C错误!.(2)增减性与最大值:当r<错误!时,二项式系数C错误!逐渐增大;当r>错误!时,二项式系数C错误!逐渐减小.当n是偶数时,展开式中间一项T错误!+1的二项式系数C错误!n 最大;当n是奇数时,展开式中间两项T错误!与T错误!+1的二项式系数C错误!n,C错误!n相等且最大.(3)各项的二项式系数之和等于2n,即C0n+C错误!+C错误!+…+C n,n=2n;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的和等于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的和,即C错误!+C错误!+C错误!+…=C错误!+C错误!+C错误!+….[说明] 与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的和或差有关的问题,一般采用赋值法求解.错误!(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从4名女同学和3名男同学中选1人主持本班的某次班会,则不同的选法种数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得不同的选法为C17=7种.答案:72.(湖南高考改编)错误!5的展开式中x2y3的系数是________.解析:由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可得,第四项T4=C错误!错误!2(-2y)3=-20x2y3,故x2y3的系数为-20.答案:-203.现有男、女学生共8人,从男生中选2人,从女生中选1人分别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竞赛,共有90种不同方案,那么男、女生人数分别是________.解析:设男学生有x人,则女学生有(8-x)人,则C错误!C错误!A错误!=90,即x(x-1)(8-x)=30=2×3×5,所以x=3,8-x=5。

第一部分第3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第一部分第3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二、古典概型 1.基本事件 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基本结果. 2.等可能事件 若在一次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 同,则称这些基本事件为等可能基本事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基本事件 1.互斥事件 (1)定义: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1,A2,…,An中的任何两个都是互斥事件 ,就说事件A1,A2,…,An彼此互斥. (2)规定:设A,B为互斥事件,若事件A、B至少有 一个发生,我们把这个事件记作A+B.
2.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1)若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即P(A+B)=P(A)+P(B). (2)若事件A1,A2,…,An两两互斥.则P(A1+A2+…+An) =P(A1)+P(A2)+…+P(An)
第一部分第3章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2020/8/16
一、随机事件及概率 1.随机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事 先不能断定出现哪种结果. 2.事件的分类 (1)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肯定不发生的事件; (3)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事件,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

6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3-4章阶段测试及答案

6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3-4章阶段测试及答案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3-4章阶段测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B、班杜拉C、夸美纽斯D、裴斯泰洛齐正确答案:B解析:自我效能感理论由心理学家班杜拉首先提出,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预期,换言之,是自我对能否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

参见教材P82。

2、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所具备的理论和经验的总和指的是()。

A、教学经验B、专业知识C、专业能力D、教育理论正确答案:B解析:专业知识是指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所具备的理论和经验的总和。

参见教材P75。

3、我国开始实行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时间是()。

A、2015年B、1988年C、1976年D、1999年正确答案:B解析:自1988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参见教材P85。

4、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文化取向的最主要特征就是()。

A、以儿童为本B、合作文化C、多元化取向D、个性化正确答案:B解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文化取向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合作文化。

参见教材P92。

5、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中,小学教师从关爱、关注儿童的角度出发,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取向是()。

A、生态-文化取向B、儿童-关爱取向C、实践-反思取向D、理智-知能取向正确答案:B解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儿童-关爱取向的基本内涵是小学教师从关爱、关注儿童的角度出发,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参见教材P93。

6、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取向中,认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知识增加与能力增长的取向是()。

A、理智-知能取向B、实践-反思取向C、生态-文化取向D、儿童-关爱取向正确答案:A解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知能取向认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增加与能力的增长。

参见教材P89。

7、小学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性、有意识的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促进个人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是()。

高一物理《第二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高一物理《第二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动摩擦力,求:
返回
(1)圆盘的转速n0多大时,物体A开始滑动?
(2)当转速达到2n0时,弹簧的伸长量Δx是多少?
[解析] 若圆盘转速较小,则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当圆盘 转速较大时,弹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1)物体 A 刚要开始滑动时,A 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提供向心 力,有 μmg=mRω2 0 又因为 ω0=2πn0 1 解得 n0= 2π 1 即当 n0= 2π μg R μg 时物体 A 开始滑动。 R
பைடு நூலகம்返回
(3)将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沿半径方向和切
线方向正交分解,则沿半径方向的合力即为向心力,若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也可直接用平行四边形 定则确定向心力,合力一定指向圆心。
返回
[例证 2]
一光滑的圆锥体固定在水平桌面
上,轴线沿竖直方向,其顶角为 60° ,如图 2-2 所示。一条长为 L 的轻绳,一端固定在圆锥顶的 O 点,另一端栓一质量为 m 的小球,小球以速率 v 绕圆锥的轴线做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1)当 v= (2)当 v= 1 gL时,绳上的拉力为多大? 6 3 gL时,绳上的拉力为多大? 2
2-1所示。一只小球在水平槽内滚动直至停下,在此过程
中 ( )
A.小球受四个力,合力方向指向圆心 B.小球受三个力,合力方向指向圆心 图2-1
C.槽对小球的总作用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D.槽对小球弹力的水平分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 心力
返回
[解析]
小球受三个力作用,重力、槽的支持力、槽对
返回
2.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关于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主要是临
界速度与临界力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与绳子的拉力、

第1部分 第四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第1部分    第四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A.FN不变,F变大 B.FN不变,F变小 C.FN变大,F变大 D.FN变大,F变小 解析:以两环和细绳作整体受力分析, 据竖直方向的平衡条件可得FN=2 mg, 不随环的移动而改变;隔离环Q,受力 分析如图所示,得Fcos α=mg。当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 两环再次达到平衡时α减小,故F变小,所以选B。 答案:B 返回
第 四 章 牛 顿 运 动 定 律
章末 小结
知 识 整 合 与 阶 段 检 测
专题归纳例析
专题冲关
阶段质量检测
返回
返回
返回
专题一
整体法与隔离法解决连结体问题
1.连接体 连接体是指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涉及的多个物体(它们具 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即相等的速度、加速度,或叠放在一起, 或并排挤在一起,或用绳、杆联系在一起)组成的系统(也叫 物体组)。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图4-1
个水平推力F,要使物块相对斜面静止,力F应为多大?
返回
[解析]
先选取物块为研究对象,它受
重力mg和支持力FN,由于物块与斜面 保持相对静止,故二力的合力水平向左, 如图4-2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tan θ=ma,
解得a=gtan θ。 图4-2
再选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m+M )a=(m+M )gtanθ。 [答案] (m+M )gtanθ 返回
图4-4
返回
要使两绳都能伸直,则有: F1≥0 F2≥0 由③⑤式得 F 的最大值为: mg 40 3 Fmax= = N sin θ 3 由④⑥式得 F 的最小值为: mg 20 3 Fmin= = N 2sin θ 3 20 3 40 3 故 F 的取值范围为 N≤F≤ N。 3 3 20 3 40 3 [答案] N≤F≤ N 3 3 ⑤ ⑥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Ax+By+C=0, x-a2+y-b2=r2,的位置关系: 当方程组只有一个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方程组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交; 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离.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一般使用几何法.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r2,圆心距为d,则 ①d>r1+r2⇔两圆相离;
(2)x轴上的点的坐标为(x,0,0),x为任意实数; y轴上的点的坐标为(0,y,0),y为任意实数; z轴上的点的坐标为(0,0,z),z为任意实数.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P1(x1,y1,z1),P2(x2,y2,z2)间的距离 是|P1P2|= x2-x12+y2-y12+z2-z12.
B2y+C2)=0.
4.距离公式 (1)两点P1(x1,y1),P2(x2,y2)间距离公式是: |P1P2|= x2-x12+y2-y12; (2)点A(a,b)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是: |Aa+Bb+C| d= ; A2+B2 (3)两平行线l1:Ax+By+C1=0,l2:Ax+By+C2=0 |C1-C2| 间的距离公式是d= 2 2. A +B
x y 截距式 + =1 a b 一般式
Ax+By+C=0(A2+B2≠0)
(2)求直线的方程一般采用待定系数法,其步骤是: 选形式 → 选形式 → 列方程 → 求参数 → 得直线 .
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设直线l1:y=k1x+b1,l2:y=k2x+b2,则 ①k1≠k2⇔l1与l2相交; ②k1=k2且b1≠b2⇔l1与l2平行; ③k1=k2且b1=b2⇔两直线重合; ④k1k2=-1⇔两直线垂直.
2.直线的方程
(1)直线方程有五种形式,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3-4章阶段测试及答案

2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3-4章阶段测试及答案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第3-4章阶段测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小学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长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指的是()。

A、心理素质B、价值取向C、人格特点D、理想信念正确答案:C解析:小学教师的人格特点指的是小学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长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包括小学教师的价值观、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面。

参见教材P82。

2、在学校文化中,促进小学教师发展的核心是()。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制度文化C、学校精神文化D、学校开放文化正确答案:C解析:学校精神文化是促进小学教师发展的核心,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与办学理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和各种思想意识,表现为学校风气及师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或等文化生态。

参见教材P87。

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文化取向的最主要特征就是()。

A、以儿童为本B、合作文化C、多元化取向D、个性化正确答案:B解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文化取向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合作文化。

参见教材P92。

4、自()开始,我国开始逐步构建教师资格制度体系。

A、1998年B、1993年C、1993年D、2015年正确答案:B解析:自1993年起,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我国开始逐步构建教师资格制度体系。

参见教材P85。

5、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取向中,认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知识增加与能力增长的取向是()。

A、理智-知能取向B、实践-反思取向C、生态-文化取向D、儿童-关爱取向正确答案:A解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知能取向认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增加与能力的增长。

参见教材P89。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理智-知能取向特征的是()。

A、强调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B、强调发展的系统性C、注意在取向中也要兼顾知识和能力的交互性D、以个性化为特点正确答案:D解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知能取向有其自身的特征。

高一物理《第一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高一物理《第一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返回
[例证 1] 在某次抗洪救灾中,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假 设江岸是平直的,洪水沿江向下游的流速为 v1,摩托艇在静 水中的航速为 v2, 战士救人的地点 A 离岸边最近处 O 的距离 为 d。如战士想在最短时间内将人送上岸,则摩托艇登陆的 地点距 O 点的距离为 dv2 A. v2 2-v1 2 dv1 C. v2 B.0 dv2 D. v1 ( )
返回
在进行速度分解时,首先要分清合速度与分速度。合
速度就是物体实际运动的速度,分析物体的实际运动是由
哪些分运动合成,找出相应的分速度。在上述问题中,若
不对物体A的运动认真分析,就很容易得出vA=v0cos θ的
错误结果。
返回
2.速度投影定理
不可伸长的杆或绳,若各点速度不同,则各点速度
沿杆或绳方向的投影相同。 [例证3] 如图1-6所示,在水平地面上,
返回
图1-1Biblioteka 返回先分析渡河位移最短的特例,分两种情况讨论。 情况一:v 水<v 船。此时,使船头向上游倾斜,使船在沿 河方向的分速度等于水流的速度,这样船的实际位移即垂直 于河岸,最短的位移即为河宽 d。这种情况下,船头与上游 v水 d 的夹角θ=arccos ,渡河的时间 t= 。 v 船 sin θ v船
专题归纳例析
第 一 章
章 末 小 结
专题冲关
阶段质量检测
返回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返回
专题一
小船过河问题
1.以渡河时间为限制条件——渡河时间最短问题
因为水流的速度始终是沿河岸方向,不可能提供垂直于
河岸的分速度,因此只要是船头垂直于河岸航行,此时的渡 河时间一定是最短时间,如图1-1所示。即tmin=d/v船,d为 河宽,此时的渡河位移s=d/sin α,α为位移或合速度与水流 的夹角,一般情况下,如果用时间t渡河,t>tmin,这个时间 可以用t=d/v船sin β来求,从而可以求出β,β为船头与河岸 的夹角。注意:这种情况往往有两个解。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数列 (知识整合)高二数学单元复习全面过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数列 (知识整合)高二数学单元复习全面过

数学归纳法 [例 3] 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 Sn 满足:Sn=a2n+a1n-1, 且 an>0,n∈N *. (1)求 a1,a2,a3,并猜想{an}的通项公式; (2)证明通项公式的正确性.
[解] (1)当 n=1 时, 由已知得 a1=a21+a11-1, 即 a12+2a1-2=0. ∴a1= 3-1(a1>0). 当 n=2 时,由已知得 a1+a2=a22+a12-1, 将 a1= 3-1 代入并整理得 a22+2 3a2-2=0. ∴a2= 5- 3(a2>0). 同理可得 a3= 7- 5.
[例 8] (1)已知等比数列an中,a1=3,a4=81,若数列bn 满足 bn=log3an,则数列bnb1n+1的前 n 项和 Sn=________.
(2)设数列an满足 a1=2,an+1-an=3×22n-1. ①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②令 bn=nan,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Sn.
[例 4]
已知数列an中,an>0,Sn
是数2Sn,求 an.
[解] 将 an+a1n=2Sn 变形为 an2+1=2Snan. 将 an=Sn-Sn-1(n≥2)代入并化简,得 S2n-S2n-1=1. 由已知可求得 S1=a1=1. ∴数列S2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 1,首项为 1. ∴S2n=1+(n-1)·1=n.∵an>0, ∴Sn>0.∴Sn= n. ∴n≥2 时,an= n- n-1. 而 n=1 时,a1=1 也适合上式.
数列 章末复习与总结
一、逻辑推理 本章中,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等差(比)数列的 判断证明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问题中.
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
[例 1] 已知数列an、bn满足:a1=1,a2=a(a 为常数), 且 bn=an·an+1,其中 n=1,2,3,….

第四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概要

第四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概要
极值; (2)将(1)求得的极值与f(a)、f(b)相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 值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值为最小值. 特别地,①当f(x)在[a,b]上单调时,其最小值、最大值
在区间端点取得;②当f(x)在(a,b)内只有一个极值点时,若
在这一点处f(x)有极大(或极小)值,则可以判断f(x)在该点处取 得最大(或最小)值,这里(a,b)也可以是(-∞,+∞).
章 末 小 结
知 识 整 合 与 阶 段 检 测
核心要点 归纳
阶段质量 检测
一、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1)求导数f′(x);
(2)解不等式f′(x)>0或f′(x)<0; (3)写出单调增区间或减区间. 特别注意写单调区间时,区间之间用“和”或“,”隔开, 绝对不能用“∪”连接.
四、导数的实际应用 利用导数求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时,应注意的问题: (1)求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时,一定要从问题的实际意
义去考查,不符合实际意义的值应舍去.
(2)在实际问题中,由f′(x)=0常常仅解到一个根,若能判 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在x的变化区间内部得到,则这个根处的 函数值就是所求的最大(小)值.
二、导数与函数的极值 利用导数求函数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解方程f′(x)=0的根; (3)检验f′(x)=0的根的两侧的f′(x)的符号,若左正右负, 则f(x)在此根处取极大值;若左负右正,则f(x)在此根处取 得极小值.否则此根不是f(x)的极值点.
三、求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方
点击下图进入“阶段质量检测”

第1部分第2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资料

第1部分第2章章末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资料

直线运动;初位置坐标为x0 动;初速度为v0
x-t图
v-t图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
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置
动质点的速度相同
⑥t1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x1
⑥t1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1(图 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 0~t1时间内的位移)
2.根据图像采集信息时的注意事项: (1)认清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含义,弄清物体的运 动性质。 (2)认清图像上某一点的坐标含义,尤其是图像与纵轴 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认清图像上图线斜率的意义及其变化特点。 (4)认清图像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可能的物理意义。 (5)理解图像上的图线交点的物理意义。
中间时刻速 这段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即 v t =-v ,适
度法
2
用于任何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常用方法
规律特点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
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 比例法
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的比例关系,
用比例法求解。
逆向思维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来
图2-5
解析:若x0=x1,则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乙车追上甲 车,此时t=T,此后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全程甲、乙 仅相遇1次;若x0<x1,则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乙车已 在甲车的前面,以后甲还会追上乙,全程中甲、乙相遇2 次;若x0>x1,则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甲车仍在乙车 的前面,以后乙车不可能再追上甲车了,全程中甲、乙都 不会相遇。综上所述,A、B、C正确,D错误。 答案:D
(2)在追赶过程中当 v 甲=v 乙时,甲、乙之间的距离达到最 大值。由 a 甲 t′=v 乙,得 t′=10 s。

智慧树知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科学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中学课程表上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目知识、过程和世界观的统一幼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综合答案: 知识、过程和世界观的统一2、以下不属于科学的特点的是:客观性实践性真理性系统性答案: 实践性3、以下体现科学内涵的是:科学是书本上的概念科学是知识科学是过程,是方法科学是观念,是态度答案: 科学是知识,科学是过程,是方法,科学是观念,是态度4、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启蒙性科学性直观性生活化答案: 启蒙性,直观性,生活化5、教师说“不知道”有哪些含义:教师说“不知道”,可能是“假不知道”。

给予幼儿思考和探究的空间,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答案。

教师说“不知道”,可能是“真不知道”。

体现了诚实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也让幼儿明白不知道并不丢脸,重要的是是要去探究和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说“不知道”,也让教师拥有放松的心态,和幼儿一起探究。

教师让幼儿独立去探究,不支持也不引导,袖手旁观。

答案: 教师说“不知道”,可能是“假不知道”。

给予幼儿思考和探究的空间,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答案。

,教师说“不知道”,可能是“真不知道”。

体现了诚实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也让幼儿明白不知道并不丢脸,重要的是是要去探究和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说“不知道”,也让教师拥有放松的心态,和幼儿一起探究。

第二章1、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来看,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从纵向上可以分解为:总目标各年龄班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答案: 总目标,各年龄班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2、既是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又是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体系中概括层次最高的目标是( )总目标各年龄班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答案: 总目标3、“九月份的活动目标”,“十月份的活动目标”属于()时间单元目标主题活动目标各年龄班目标教育活动目标答案: 时间单元目标4、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横向结构的提出依据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其作者是( )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为建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提供了一个比较规范化、清晰化的形式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等问题,为此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 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理。
返回
点此进入
返回
章末 小结
核心要点扫描
知识 整合 与阶 段检 测
阶段质量检测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返回
返回
[知识网络必建]
返回
[重点语句必备]
1.影响一个区域农业发展大方向的区位因素既有自 然条件,也有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使 它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 产基地。
2.农业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任何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都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返回
3.珠江三角洲凭着良好的区位、国家的对外开放政 策、著名的侨乡、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 件的限制及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面临着
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日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