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shǔ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散文集。

文段中的“她”是,四本书是。

(2)给划线的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震悚()隐shǔ ( )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的修辞手法是。

(4)文段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表达了我对“她”的和之情。

【答案】(1)《朝花夕拾》阿长(长妈妈)《山海经》
(2)sǒng鼠
(3)比喻
(4)抒情感激敬爱
【解析】【分析】(1)题干中选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和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2)在对汉字书写或认读时,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同音字形近字,更不能字读半旁音比如:“震悚”中的“悚”应读“sǒng”不能写成“束(shù)”;“隐shǔ”→隐鼠,“鼠”不能写成“署”。

(3)“似乎”是“好像”的意思,“令人震惊的事情”比作“霹雳”,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
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这本书(《山海经》)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和我对长妈妈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4)文段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因为阿长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令作者欣喜,震惊,作者因为阿长学历低却买来了《山海经》(做了别人不肯,不愿做的事)而对阿长产生敬意,同时阿长为我买书突出了她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令"我"感动,所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2.名著积累。

选段一:“没有用处!”【甲】激动地回答,“那么,先生,您认为由我收集起来,这些财富是丢了吗?照您来看,我辛辛苦苦打捞这些财物是为我自己吗?谁告诉您说我不会好好地利用它们呢?您以为我不知道世上有无数受苦的人,有被压迫的种族吗?有无数要救济的穷人,要报仇的牺牲者吗,您不明白吗?”()
选段二:【乙】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

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

……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

……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

()
选段三: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丙】明白了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

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
(1)以上三段选文分别出自哪部名著?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相应的括号。

A 《红岩》 B《海底两万里》 C《骆驼祥子》
(2)选文中的人物分别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3)请根据选段一中人物的语言,概括叙述一个能够证明他言行一致的事例。

(4)如果【甲】要用收集的财富资助他人,你建议资助【乙】和【丙】中的哪一位?并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B;A;C
(2)尼摩船长(尼摩);江姐;祥子(骆驼祥子)
(3)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4)示例一:我建议资助【乙】,因为江姐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党组织的秘密,而且在监狱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她与狱友们一起与特务斗智斗勇,坚持抗争,她拥有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通过地下党的秘密渠道资助他们斗争,争取早日越狱成功。

示例二:我建议资助【丙】,因为祥子诚实、憨厚,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一心只想买一辆车,做一个自由拉车人,靠力气养活自己。

但匪兵抢走了他的车,孙侦探又敲诈了他的
买车钱,为埋葬虎妞又卖车,好不容易拥有的车或买车钱,总是被迫失去,祥子又没有足够的钱养活小福子,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彻底堕落成行尸走肉,如果捐给他足够的钱,他能买得起自己的车,娶得起自己喜欢的女人,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会堕落。

【解析】【分析】(1)选段一:出自《海底两万里》,潜艇穿过桑多林岛火山区海域的沸腾的水流,从直布罗陀海峡出来,驶到大西洋,停在维多湾海底。

这里是1702年时的海军战场,当时给西班牙政府运送金银的船只在此沉没,海底铺满了金银珠宝。

尼摩派出船员,把千百万金银装进潜艇。

阿龙纳斯对这许多财富不能分给穷人表示惋惜,尼摩船长听了之后说了上述的这番话。

选段二:这是江姐临刑前的描写,选自《红岩》。

选段三:小福子上吊死后,祥子彻底丧失希望沉沦下去,选自《骆驼祥子》。

(2)这道题难度不大,三段文字都是有关作品主人公的内容,分别是尼摩船长、江姐、祥子。

(3)从尼摩船长为救印度人而与鲨鱼搏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且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

具体过程是,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4)这对作品进行探究启发,要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先表明态度,再结合内容情节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B;A;C;
⑵尼摩船长(尼摩);江姐;祥子(骆驼祥子);
⑶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⑷答案示例一:我建议资助【乙】,因为江姐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党组织的秘密,而且在监狱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她与狱友们一起与特务斗智斗勇,坚持抗争,她拥有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通过地下党的秘密渠道资助他们斗争,争取早日越狱成功。

答案示例二:我建议资助【丙】,祥子诚实、憨厚,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一心只想买一辆车,做一个自由拉车人,靠力气养活自己。

但匪兵抢走了他的车,孙侦探又敲诈了他的买车钱,为埋葬虎妞又卖车,好不容易拥有的车或买车钱,总是被迫失去,祥子又没有足够的钱养活小福子,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彻底堕落成行尸走肉,如果捐给他足够的钱,他能买得起自己的车,娶得起自己喜欢的女人,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会堕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评价。

答题时应注意,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3.阅读老舍《骆驼祥子》选段,完成小题。

选段(一)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选段(二)
高妈给他拿出两块钱来:“太太给你的,嘱咐你快吃点药!”
“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了它。

高妈刚一转脸,他奔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慢慢的把宅门都串净,他又串了个第二回,这次可就已经不很灵验了。

他看出来,这条路子不能靠长,得另想主意,得想比拉车容易挣钱的主意。

在先前,他唯一的指望便是拉车;现在,他讨厌拉车。

自然他一时不能完全和车断绝关系,可是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

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

什么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

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

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1)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段(一)中的画线句子。

②分析选段(二)中两处划线字“串”的作用。

(2)选段(一)(二)突出了祥子性格的前后变化。

试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

【答案】(1)①比喻、夸张手法,将雨道喻作箭头和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之大、之猛,写出了祥子在雨中挣扎拉车的不易,突出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品质。

②串在这里是走动的意思,连用两个“串”字,更加形象突出了祥子的好吃懒做、死乞白赖。

(2)前:自尊自强、吃苦耐劳、为生计、为梦想敢于挣命。

后:偷奸耍滑、死乞白赖、好吃懒做、自暴自弃、贪图享受。

变化原因: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北平,新旧军阀的连年混战,地主阶级、军阀对工农的剥削,人吃人的冷酷社会。

【解析】【分析】(1)①用了比喻、夸张手法;②“串”字走动之意。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或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形象特征。

(2)题干要求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需要对原著情节内容的熟悉,对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

具体是考查对《骆驼祥子》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

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的作答。

故答案为:(1)①比喻、夸张手法,将雨道喻作箭头和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之大、之猛,写出了祥子在雨中挣扎拉车的不易,突出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品质。

②串在这里是走动的意思,连用两个“串”字,更加形象突出了祥子的好吃懒做、死乞白赖。

(2)前:自尊自强、吃苦耐劳、为生计、为梦想敢于挣命。

后:偷奸耍滑、死乞白赖、好吃懒做、自暴自弃、贪图享受。

变化原因: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北平,新旧军阀的连年混战,地主阶级、军阀对工农的剥削,人吃人的冷酷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

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

(2)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圣栎胭脂虫
五月,我耐心地观察朝阳的圣栎树或绿橡树的细枝,再去走访一些叫灌栎的植物。

我将会在圣栎上发现一些黑得发亮、像小豌豆般的小虫,它就是胭脂虫,一种比较奇怪的昆虫。

它真的是昆虫吗?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的人,根本想不到它是一种昆虫,而会把它当成一种浆果,一种黑色的醋栗。

尤其是用牙一咬,小球就会爆开,流出略带苦味的甜汁,就更容易让人把它当成果子了。

这种味道不错的果子是一种动物,肯定地说,这是一种昆虫。

我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对它的头、胸、腹和腿。

它根本就没有头,也没有胸、腹和腿,它就像是一颗大珍珠,和用煤玉做的普通珍珠别无二致,像光滑的象牙那么平滑。

它的底部与树枝接触,显得有些扁平,虽然没有它的背部那么光滑,但依然是光秃秃的一片。

胭脂虫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支撑,它们好像天生就是粘在树上的。

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它占据了多半个圆面。

在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就像扣眼似的。

就是通过这个唯一的裂口,胭脂虫才得以与外面接触。

这条裂缝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

我摘了几枝有胭脂虫的圣栎树枝,并将树枝的截断面浸泡在水里,以此来使树枝保鲜。

不久,我就看到有一种无色的透明黏液从裂口处渗出来,两天之后,黏液便积成了一个跟胭脂虫肚子同样大小的水滴,
当水滴足够重了,它就滴了下来。

接着,第二个水滴又很快地形成,泉眼就这样不断地滴出水来。

我用小手指蘸了一点儿,味道真是棒极了,就如同蜜一般。

要是我们能大量饲养这种昆虫的话,那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宝贵的糖厂,随时都可以收获它们的富裕产品。

不过,还是让别人尽情去开发吧。

别人是谁呢?它们就是耐心的收获者——蚂蚁。

与蚜虫相比,胭脂虫可是慷慨多了,蚂蚁们总会蜂拥而至。

蚜虫对自己的精美食物可是小气得很,你需要长时间在它那胖胖的肚子上搔痒,才能从它们的触角尖上得到一小口糖浆。

胭脂虫可就大方得多,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喝它的蜜糖,它就让你喝个痛快。

就这样,胭脂虫无私地将自己的美味赠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六月份马上过去,糖浆最近不往外渗出了,蚂蚁们也就不到这里来采集了。

一切都表明胭脂虫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从它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异常,仍然和往常一样,是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球。

我拿一把小刀,将这个乌黑的小球与肥大底座相对的顶盖用力破开。

小球里是白色和红色混合成的干粉。

放在放大镜下,所见的情景真是令人震惊。

干粉在骚动,它活了。

如此多的数目要想数清楚,那可是骇人听闻的。

白色的是尚未孵化的卵,六月底,这样的卵已为数不多。

其他颜色的干粉是活动的小昆虫,它们呈浅棕红色或橘黄色。

其中又以白色素最多,那是一堆蜕下的卵壳。

小球被一层横隔膜隔成上下两层。

这层隔膜是由干燥的雌胭脂虫的尸骨组成。

胭脂虫自身的东西并不多,只有一层容易破碎的皮。

除此之外,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属于卵的。

幼儿居住的上层,比底层要好。

当出发的日子来到,由卵孵出的小胭脂虫从下层很容易出去,因为底下有一扇门。

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它是敞开的,而且总是敞开得很大。

可是,要是从上层出去,小胭脂虫该怎么做呢?小胭脂虫绝对不可能将那层膜挖破的,因为它太虚弱、太瘦小。

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天窗位于隔膜正中央。

下层的居民可以直接从扣眼形的门出去,而上层的居民可以从圆形的天窗下来。

胭脂虫母亲想得真是无比周到。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文中圣栎胭脂虫的外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写蚂蚁采集糖浆时,为什么还要提到蚜虫?
(3)文章说圣栎胭脂虫与树枝接触处的裂缝“有多种用途”,请你概括出裂缝的两种用途。

【答案】(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的阅读理解能力。

(1)从文章前几段的第一句话对圣栎胭脂虫外形的介绍中概括特点即可。

(2)文中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裂缝的两种用途: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故答案为:(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知道《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名著。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如: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本文对比对象是蚜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主要说明对象,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简单概括即可。

找到关键词句,如:“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等等。

5.阅读《五猖会》,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
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青年时期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事,《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就是其中的一篇。

B.文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C.文章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但也指出背诵的意义。

D.作者多处直接谴责父亲,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也听到自己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句子中透露着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4)从文章看有两条线索,请选一条线索,具体陈述。

【答案】(1)B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

或者无趣、烦躁而无奈。

(4)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中年时期的人和事。

C.《五猖会》没有指出背诵的意义。

D.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只是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于困惑。

B.正确。

(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

①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旨: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3)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根据第10段“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可知此句表现了作者的无助、无趣以及扫兴。

(4)此题考查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