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简介
《枸杞红了》校本课程简介
内容提要:
开发校本课程,必须立足于本乡本土,以枸杞为主题做文章,真正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从实施过程及结果来看,《枸杞红了》确实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喜欢,说明此项内容也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方向的。
课程中历史、诗文作品、美图欣赏、经济思考、创意作品、社会调查的内容,既有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有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有认知能力的综合,又有综合实践活动,这些内容有序有机又自然的蕴涵在一起,综合激发了学生的各项潜能。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发展需求综合能力
“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一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
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
要经过校长老师的共同探讨分析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1】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利用地方、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的课程。
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周期长,缺乏灵活、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不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度不足的状况,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具有地方特色。
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个性特长的发挥。
实践性、综合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
【2】同时,校本课
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日臻完善。
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
一、课程开发的资源
1、乡土经济文化的特点。
精河枸杞,大家早有耳闻。
而精河的枸杞出在托里乡。
因而:“中国枸杞之乡”——博州精河县的托里乡。
这是由于在精河县所产的枸杞中,质量最好、种植规模最大的就数托里乡。
托里乡种植枸杞的历史可追溯到1964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托里乡的枸杞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也是托里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支撑点。
1964年开始,引进了枸杞,到了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种植,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培育了自己的新品种托里乡的枸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托里乡的耕地面积中仅枸杞种植就占了近一半。
比起其它的农作物,枸杞的利润最大。
种植枸杞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也尝到了甜头。
1999年,全乡统一了外销枸杞品牌和包装,制定实施了枸杞质量标准,枸杞交易方式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2001年9月,托里乡被批准成为国家级枸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枸杞栽培技术规程》被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地方农业标准。
到2008年,托里乡的枸杞业也走上和精深加工的路子,成功研制出了枸杞果酱、枸杞茶叶、枸杞保健酒等产品,成为博州精河枸杞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以上信息足以说明枸杞在托里乡种植业中的重要地位。
生活在精河县托里乡的土地之上,如果没有对枸杞的足够了解,足够热爱,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因而对于我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必须立足于本乡本土,才能够真正体现校本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2、从学校特色考虑
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我校也在一直为自己寻求一个恰当的特色定位。
相对于那些历史深厚的名校,我们太年轻;相对于那些精英密集的学校,我们太浅薄。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学校决定开设以家乡主要经济作物枸杞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枸杞红了》。
我们的资源算不上优越丰厚,但是乡村的每一块泥土都浸透着枸
杞的气息,每一棵枸杞都能述说她的历史。
乡土资源是我们实施校本课程《枸杞红了》的依托,只要我们的老师善于发掘,积极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挖掘出枸杞文化的魅力源泉,在散发乡土气息的活动中增强枸杞文化的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
从而使学生们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爱,培养乡土的亲和感和自豪感。
我们想依托托里乡丰富而且独特的地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以爱乡爱国情怀为纽带,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途径,创新课程管理实施制度,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课程
资源包,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深化我校的课程改革,以期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当校本课程的开发走近学校走近老师,而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朦胧迷茫时候,是县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给我们拨云见日,让我们最终确定了校本课程的方向。
教材完成,与老师和学生见面时,大家的欣喜之情表露无疑。
这本教材有很多资料需要收集筛选,当我们想更丰富想更准确的完善教材时,政府宣传部给与了我们大力支持,提供了较丰富的图片和信息资料。
二、课程的生成和实施过程
1、生成过程
在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们学校在中学语文组已经结题的课题《提高托里中学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延伸了一些课题内容为校本课程内容。
如有关于:课本情景剧的、朗诵的、演讲的。
这三个内容实施分别由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语文教师实施。
一个学期,以学生兴趣为主导方向,老师们将每个内容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循序渐进特点逐步加深,并配以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观,提高语文素养。
一学期下来,通过激趣,部分同学在语文的某些方面有了不
小的长进。
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在语文素养方面很有潜力的同学。
我们感觉到,这样的课程开设虽然不想国家课程那么正规,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没那么严格,但是学生没有因此而厌烦,反而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感兴趣,学习成效也比较令人满意。
虽然以上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但是在这个学期即将结束时,我们再反思再认识校本课程的时候,认为以上的内容是否与国家课程内容太接近?是否可以完全脱离国家课程教材要求来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呢?同时,县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给我们指出来一条明道:何不以本土特产枸杞为主要线索做文章呢?顿时感到:我们在骑马找马!我们的校本课程,原来你一直在这里等待我们!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以枸杞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才合适。
后确定:以枸杞的起源历史、枸杞的常识、枸杞的文学作品赏析、枸杞的食用挑选与观赏、枸杞产业化发展、关注家乡枸杞为内容,分为六章作介绍、学习和交流。
在设计课程纲要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爱家爱国情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对学生和教师做要求。
意在让学生们,生活在中国枸杞之乡的学生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到常见不鲜的枸杞,激发对家乡,对有着“中国枸杞之乡”美誉称号的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能有所实践体验。
比如能够做写相关的简单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是最好不过的了。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
由于时值7月初,夏季枸杞正红,正是采摘的大好时期。
我们确定校本课程的名字为《枸杞红了》。
寓意双关:课程内容主题是枸杞,红了,该是采摘的时节,意味着收获就在眼前。
另一意:我们立足本乡本土的校本课程、完全脱离国家课程内容的校本教材就要形成了,不也算是一种收获吗?
这个学期结束时,在校长的带领和组织下,形成了校本课程组委会。
由校长总领队,教务处主要负责组织参与,吸纳个别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收集。
通过一个暑假的个人收集整理,通过在网络上互通有无,我们顺利完成了材料的收集筛选任务。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8月新学期开始前,完成了整合、编辑、成册任务,保证了新学期新校本课程的正常使用。
2、实施过程
新学年新学期伊始,在教师们见到了自己学校编辑自己家乡内容的教材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集中了中学语文所有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
向老师们介绍了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纲要、课程实施的建议。
因为校本课程确定了仍由语文教师进行担任。
每周每班一节校本课程。
本课程内容共六章,分为10课时进行完。
这10课时是连续10周集中进行完,还是一个学期均匀分配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和班级情况自行确定。
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不象国家课程有教学参考可供借鉴,语文老师们也凭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同伴的交流按照课程纲要的总要求比较顺利的完成课时内容。
通过对学生的交流和民意调查,老师们能够认真对待此课程,同学们在言语表情中也体现出了很大的喜爱之情,很多同学都盼着上《枸杞红了》。
三、小结课程的效果或结论
了解到师生们在对《枸杞红了》的教、学过程中,都感觉到轻松惬意且喜欢,我们倍觉欣慰。
说明《枸杞红了》确实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学
习过程表现出来的喜欢,说明此项内容也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方向的。
通过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发师生的乡土意识。
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了自己的家乡。
在《枸杞红了》课程内容中,有历史、诗文作品、美图欣赏、经济思考、创意作品、社会调查的涉及,因而既有学科知识的综合,又
有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有认知能力的综合,又有综合实践活动,这些内容有序有机又自然的蕴涵在一起,综合激发了学生的各项潜能。
也有缺憾:我们能够以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设计课程及课程纲要,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理想中也是想让课程在教师和学生中共同继续完善和创造。
但在具体实施当中,后续部分(社会调查和实践)未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性,未能完全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在积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主动参与性,独立思考性还有所欠缺,需要再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培养。
最后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中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走向校本》
【2】:东北大学出版社赵庆华《隐形的翅膀》——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