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诗歌以其无与伦比的气魄,如同吞噬山河的巨兽,描绘出一个矗立在地球 之巅的巨人目睹的壮丽景色。这景象激发了对力量的赞美与颂扬,甚至达 到了对力量的膜拜。它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激情澎湃,映射出五 四时代浪潮激荡下,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情怀。
任务活动五:剖析独特风格,实践应用
任务指导:所谓写作特色,即文章在特定方面展现出的鲜明写作技巧、风格及 效果。每个人的写作特色各不相同,若能巧妙运用,便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使之更具吸引力。写作特色涵盖广泛,如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语言运用、叙 事特征、表达方式、文风、句式结构和情感表达等。精确分析和总结文学作品 的写作风格,不仅能够提高读者的感知力,还能为表达提供借鉴的途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激趣导入
诗歌作为一种蕴含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既有豪放直率、激昂慷慨之作,也有含 蓄收敛、柔美动人篇章。当内心积聚情感,渴望释放时,往往需要一个出口,而 诗歌恰好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方式。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郭沫若的现代诗《立在 地球边上放号》,感受诗人内心深处所传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思考1:为何诗歌要描绘汹涌的波涛?
诗 中 展 现 的 汹 涌 波 涛 之 景 , 象 征 着 “ 五 ·四 ” 运 动 的 浩 大 声 势 。 进 一 步 而言,它也代表着世界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象象征。诗中的力量形 象,同样可以被解读为新兴生产力击败旧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思考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如何领会其丰富的内涵? 显然,这是对力量的一首赞歌,诗人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力量的本质, 凸显其色彩斑斓,描绘其形态万千,展现其独特神韵,捕捉其韵律 之美。诗人对力量的热情颂扬,实际上映射了五四时期特有的时代 精神。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作于1919年9至10月期间。那时,郭沫若受到五 四运动及十月革命的影响,毅然决然地从日本横渡重洋返回祖国。站在 日本横滨的海岸线上,他面对着辽阔无垠的海洋,感受着惊涛拍岸的巨 浪与时代潮流的撞击,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胸。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 笔触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并由此诞生了这首颂扬力 量的诗篇。
朗读任务 • 任务一:细听配有音乐的诗歌朗诵,标注出节奏与强调的音节, 同时进行朗读练习。 • 任务二:进行朗读表演,同时阐述诗中的景象与抒发的情感。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思考1: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展现了哪些显著特征?试作精炼评析。
• 想象非凡。诗人化身为地球边缘的巨匠,将北冰洋与太平洋的壮阔尽 收眼底,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宏伟的意象。
• 抒情强烈。诗作直接传达内心情感,借助四组“啊啊”与六个“哟”,表 达了诗人激昂、豪放的情怀。
• 语言鲜活。诗人将描写对象拟人化,如白云“怒涌”,太平洋“倾 尽全力欲推倒地球”,波涛汹涌中蕴含着“破坏”“创造”“奋斗”, 令作品栩栩如生。
1. 探究诗歌创作的背景,领会诗人所展现的创新精神与突破传统的决 心。
2. 深入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独特风格,掌握鉴赏诗篇的基本技巧。 3. 倾情朗读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与革命激情。
01 知人论世
新诗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曾用名郭开贞, 是我国一位知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 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及诗人。 他诞生于四川乐山的沙湾。在1914年春 季,他前往日本深造,起初学习医学, 后来转而研究文学。在这一时期,他阅 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众多外 国文学巨匠的作品。
诗歌的结尾从多个角度采用比喻手法,对“力”进行赞美。“力的绘画”象征着 大海与白云的壮阔景观。“力的舞蹈”则形容波涛汹涌的场面。“力的音乐”与 “力的诗歌”传达了洪涛之声的震撼。“力的律吕”描绘了波涛的节奏与和谐。 总结而言,这一结尾是对“力”的美丽赞颂。
任务活动四:深入文本,探寻情感之源
任务说明: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将真挚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有时直接抒发 内心感受,文字畅快地流露出情感;有时在叙述事件时表达个人情感色彩;有 时通过历史对比寄托深沉的情感;有时借助物品象征,传达崇高的志向;还有 时借景抒情,将情感融入自然景色,达到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思考3:如何解读诗中的“力”字?
首先,五四运动催生了强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汹涌澎湃的景象,正是 五四运动浩大声势的体现,这种力量深深地震撼了血气方刚的诗人。 其次,大工业生产的动力,诗中展现的种种力量形象,亦可被视为新兴 生产力战胜陈旧生产力的生动写照,展示了奋发向前的强劲态势。
思考4:这首诗描绘了何种形象? 明确:诗中的巨人形象,实际上映射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他伫立于 地球之畔,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鸟瞰这颗星球,吹响那震撼天际 的号角。那翻江倒海的巨浪,既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也潜藏着无 尽的创造之源。巨人意图掌控并驾驭这股力量,以他那炽热而真诚 的心,以及澎湃的热情,颠覆旧世界的秩序,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天 地。
思考1:本诗描绘了哪些意境?这些意境展现了何种特色?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
思考2:尝试用自身的言语勾勒出诗中的景象。 这首诗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位巨人巍峨的形象。他伫立于地球之畔,占据着一 个可以“全方位”鸟瞰全球的至高点,吹响那震撼天穹的号角声。号角的声音 在翻腾的白云之上、在雄伟的北冰洋之中回响,同样也在试图颠覆地球的太 平洋上空激荡——欢呼声从四面八方汇聚。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既拥有摧毁 一切的力量,也潜藏着同等强大的创造力,关键在于人类是否能够驾驭这股 力量。瞧!那波涛汹涌,持续推进,绘制着“力量之作”,演绎着“力量之舞”, 演奏着“力量之歌”,书写着“力量之诗”,激荡着“力量之韵”。
了解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亦称“白话诗”,起源于清末,属于诗歌的一种。它虽与古典诗歌同是 因物感发而作,却通常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的限制。
【特点】:现代诗以其自由的形态和深邃的内涵著称,更注重意象的创造而非单纯的修辞 技巧。相较于古诗,现代诗虽然同样是心灵的映射,但它摆脱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 怨”的风格,更加注重自由表达和直接陈述,致力于在“可感与不可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 梁。现代诗具备高度的概括力、鲜明的形象性、浓郁的抒情色彩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在形 式上则呈现为分行的排列。
任务活动三:鉴赏修辞,领略意境
任务说明:“修”指的是修饰,“辞”原意是辩论中的言辞。修辞的初衷是修饰言 辞,即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多种语言技巧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在赏析 文学作品时,若能精准掌握修辞手法,便如同握住了洞察文章核心与情感的钥 匙。
思考1:探讨诗歌前三句所采用的修辞技巧。
明确: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借助广阔视野中的远望,以“怒”“推倒”等 词汇,绘制出海浪翻腾、海天相接处白云翻滚的雄伟壮丽景象。
任务活动六:开展比较阅读,深化拓展
任务指导:面对同一主题,不同作者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 即便是同一种体裁,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蕴含的情感与寓意也会发生变化。文 学中“和而不同”的美学理念始终充满魅力。将相关作品并置进行对比阅读,不 仅能丰富读者的情感体验,还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品味多样化的艺术技巧。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为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采用 白话文形式,冲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反映了新时代的生活现状和新的思 想观念。
了解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并列为 文学艺术领域的两大流派。在创作过程中,浪漫主义倾向于从主观的内心世 界出发,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炽热向往。 【内容】:着重展现个人的主观理想,表达强烈的情感;描绘自然之美,颂 扬大自然的壮丽。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常用对比、夸张与想象,词汇选择上也偏好华丽。 浪漫主义追求鲜明的艺术效果,致力于营造非凡的情节,描述奇特的事件, 塑造独树一帜的人物性格,从而刻画出超越常规、孤独叛逆的形象。
诵读指导
这首诗被视作郭沫若早期创作中“火山爆发式”风格的典范之一,它诞生于激情 澎湃之际,一挥而就。如同火山喷发时涌出的岩浆,其势不可挡,热量逼人, 最能体现“五四”时期那种勇往直前的时代气息。在朗诵这首诗时,为了传达诗 人当时的情感,语速应适当加快,特别是在排比句式中,速度应逐步提升; 而在排比句的末尾,语速则应适度放慢。此外,随着诗人情感的增强,朗诵 的语调也应逐步加强。对于诗中每句的关键词,例如“怒涌”“晴景”“推倒”“洪 涛”等,都需进行重音强调。
【牛刀小试】 阅读以下内容,依指示完成简短写作任务。 在火车、地铁、公交车上,“低头族”的数量日益增多。无论 是学生还是年轻人,他们一上车便迅速拿出手机。不论旅程 的远近,不论他们是坐着还是站着,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 屏幕…… 依据这段描述,发挥合理想象,撰写一段描绘火车、地铁或 公交车内这一现象的文字,篇幅约200字。
02 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一:循声觅气,吟诵诗情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对原文的二次 创作,朗诵者凭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与情感的真挚传达,将文字作品转化为充 满音韵之美的有声语言。在朗诵过程中,能够深入感受作者的生活背景、心理 状态、思想情感等,不仅升华了朗诵者的情操,也令聆听者领略艺术之美,产 生心灵共鸣。
思考2:“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此处运用了哪 种修辞手法?它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清晰可见: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破坏”发声,为“创造”助阵,对坚持不懈 追求中的坚定意志进行热烈的赞颂!
思考3:如何通过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 的律吕 哟!”来颂扬“力”的概念?
【评价与贡献】 郭沫若是一位引领风潮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呼应了“五四”时期的激进精神,以澎湃的激情 描绘了时代的青春与民族的新生。在诗歌理念上,他倡导诗是诗人个性的展现,强调“诗的本质 在于抒情”;他坚信诗源于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制作’而是‘创作’出来的”;同时,他强调诗 的非功利性,但也认可诗在客观上产生的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自由诗的先河,他独 树一帜的诗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历程】 在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郭沫若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创作了《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著名诗篇。 1921年6月,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了创造社。 从1924年至1927年,他创作了历史剧作《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回祖国,在此期间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和众多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沫若又陆续发表了《蔡文姬》等诗可被划分为几个段落? 第一段落:描绘海天相连,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 第二段落:诗人目睹大海波涛翻滚,由此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并发出对“力量”的呼唤与颂扬。
任务活动二:捕捉意象,领略画面之美
任务指导:所谓“画面美”,指的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激发读者的创新想象, 从而塑造出具有独特意境、和谐景物、丰富情感意蕴的完整视觉场景,进而获 得深刻的审美感受。简而言之,即由意象所营造的整体意境之美。正如“味摩洁 之诗,诗中藏画”所形容的,文学作品中的“画面美”。把握住这些意象,深入体 会“画面美”,引领读者在联想中逐步触及作品的深层次。
示例:当地铁缓缓驶入站台,屏蔽门在我面前轻轻地展开,一切如常。眼 前展现的是满满一车厢低头的人群,他们的目光都紧紧地锁定在那些发光 的手机屏幕上。"劳驾,借过一下。"站在车门旁的年轻人不情愿地暂停了 他的游戏,向车厢内部走了几步,似乎对我的打扰感到不悦。环顾四周, 大家都在自己的“掌上世界”中沉醉,或翻阅新闻,或追剧,或刷新社交媒 体。有的人正在用语音通话,有的人突然发出欢笑声,还有的人指尖在屏 幕上飞舞……当我到达我的站点,车厢里的“低头族”们依旧在手机的欢乐中 流连忘返。就在地铁门即将关闭的那一刻,一位“低头族”匆忙抓着手机冲 出了车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