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人猿相揖别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https://img.taocdn.com/s3/m/03458bc4aeaad1f346933fc4.png)
(课外活动)
1.完成教材第9页的《自我测评》
2.劳动是人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3.如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人类遗址博物馆。
(阅读与想象]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体验与思考]◎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古人类生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承转]◎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
[展示]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657d9458f5f61fb73666e6.png)
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阅读教材第4页,思考:
1、古猿下地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2、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
3、猿手和人手有什么区别?
4、石器是如何制成的?
5、你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观察、阅读教材第6页“古人类分布图”,思考:
1、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2、这些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根据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展现,分析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和劳动对人类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教学重点
1、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学生评论神话故事。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
教学
过程
“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
“古猿原本居住在树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它们被迫下地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强调得出:“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自然、气候条件对人类形成至关重要。”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取得共识:
---自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出的重要一步。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通过以上讨论过程,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对所学的知识给予拓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1 人猿相揖别 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1.1 人猿相揖别 教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c23b83730b1c59eef8c7b422.png)
课程标准: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方法与过程: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1、导入:由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
2、“站立起来的祖先”: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下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观察图1—1,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结合图1—2,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劳动不是唯一的作用观察图1—4 提问: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什么用?打制石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观察图1—5 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指出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元谋人(170万年前)3、北京人的足迹:阅读课文和材料(也可以放映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比较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比较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小组讨论:○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象猿脸?比较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提问: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课堂小结: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作业布置1、自我测评2、练习册第一课教学后记:利用比较排列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八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八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380b96a58fafab069dc02a7.png)
八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
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P5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
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7、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8、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123.①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②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③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45dcf87b14e852458fb57e6.png)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人教新资料1.1人猿相揖别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共有6个一级目标,本单元要实现的一级目标包括:目标1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3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目标3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目标6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而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主要讲述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要完成的课程目标为:①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②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教材分析本课力求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突出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课本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指的就是文明诞生以前的远古历史,也称远古时代.这一时期经历了170多万年漫长岁月.那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主要以木棒和石器为工具,先是过着茹毛饮血,赤身裸体的生活,后来有了火,也有了皮毛和麻布衣服.远古居民在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艰难地推动历史前进.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虽然距离今天十分久远,但它是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也是人类经历时间最长的历史阶段.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过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3,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5),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体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科学发现过程,由此让学生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丰富考古知识.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难点:分析和理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从心理学角度讲,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半成熟状态,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学习带有很大的好恶性,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很快,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那么,要注意到:①学生的表现欲是否得到了满足;②学生对你的课是否有兴趣;③有没有随时转换学习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故疑求答,相互竞争,有奖征答,小组讨论等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前面几年的学习,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直观材料,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影片,图像等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远古时代的历史太久远了,对这一课,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生活,展示影音资料和直观教具,图像感知,问题探究等方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如通过展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资料,创设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等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光要会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从信息的处理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不迷信老师权威;要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活动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社会现象,感知相关的具体材料,通过收集,筛选,整理信息,思考讨论,掌握有关知识,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形成初步的观念和意识;同时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方式,并把学到的知识,信息和道理运用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素养为目的.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本课中,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材料,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影片,图像和网站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对本课内容分析与理解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ppt1,ppt2:我从哪里来人是从哪里来的并插播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提出问题:你觉得你是上帝造出来的还是女娲捏出来的或者还有别的答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我再加以补充,并且引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示学生回答情况,分小组进行小辩论,各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反驳其它小组或说法.(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新课,并成为课堂主角.)2,“站立起来的祖先”:展示ppt3: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见附1),让学生朗读,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ppt4:《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向学生展示ppt5:相关人类化石图片.回到ppt4:《非洲地图》,播放flash:“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向学生提问: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并非所有的古猿都转化成人了,也不是所有向人发展的古猿都顺利进化为人了.人类的近邻:猴子,猩猩.)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学生前后左右讨论后回答: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出元谋人所在位置,并展示ppt6:《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展示ppt7:文汇报有关巫山人的报道(见附3)向学生补充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重庆巫山人.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提问: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要求学生尝试模仿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猿“手”与人手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播放flash:“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联系实际,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劳动)得出结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展示假设干史前人类打制石器的图片,适当按用途分类,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根据这些石器的形状,你认为它们各自有何用途史前人类是如何制作这些石器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信息: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200万—300万年,而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在这个时代,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非洲的古人类和我国的元谋人,巫山人外,还有多处地区都出现了古人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提问: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教师归纳并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下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3,“北京人”的足迹:播放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结合课本自制表格比较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分小组共同完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适当给予奖励.)归纳后,展示范表,见附2.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那么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并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在对比结论的基础上思考:(1)“北京人”是早期人类,尤其是四肢骨演化已经接近现代人,但为什么脸部却还是像猿类是什么造成这种进化的差异(2)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重要作用(该问题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3)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1)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2)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是原始人,但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属于猿人阶段.猿人是最早的人类.(3)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已基本上和现代人关系形成的氏族.※(课外巩固学习)1.进一步思考“火”的使用对于人类进化的巨大推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撰写小论文.2.了解本地的古遗址.(见附4)※(异想天开)今天某种动物也学会了劳动,它们能变成人吗神话故事中的异类修练成人有没有现实的根据※本课知识结构:附1:《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毛泽东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附2: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的工具用火情况生活群体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70万—20万年面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原始群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18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磨制石器人工取火氏族附3:我国二百万年前就已出现人类我国科学家最近对一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的鉴定证实,“巫山人”是人不是猿.这说明,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从而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进化学说.去年11月,考古人员在重庆“巫山人”遗址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经鉴定,这些石器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也是目前我国的最早的旧石器.“巫山人”化石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属化石.专家指出,这一结果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人类起源于中国,起源于长江流域提供了新的佐证.《文汇报》98.4.6附4:辉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舍墩村辉山塔下.曾有磨制石凿,石,石等生产工具和泥质陶罐,钵,夹沙红陶釜,鼎等生活器具出土.1986年发现两座土坑墓,出土木质葬具及琮,璧,珠,坠等玉器,其中一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4100多年.现为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单位.审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审塘村委员会东南.有大量石斧,石凿和鼎足发现,并有小井数个,其中发掘出“鼎足”较大,是良渚文化遗址中罕见的.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干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即良渚文化遗址.位于干山村街后茅家弄田小江北海高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家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位于下舍乡群益村百子堂西北,面积400平方米.曾有磨制石凿,石磷,石陈等生产工具和泥质灰陶罐,钵,豆,夹沙红陶釜,鼎等生活器具出土.遗址损毁严重,今尚存部分文化堆积.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董家墩同时代的尚有下舍乡新村南塘湾遗址,三合乡大赛村沙岭头遗址,二都乡水产村关帝岭山田横遗址,戈亭乡东舍墩村辉山庄遗址,钟管乡审塘村审塘遗址,洛舍乡砂村尖山南庄遗址和砂村上山头遗址等.梅林遗址——属商周时代,位于梅林街北面积1.8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研,凿,砺等石制工具,釜,等夹沙红陶和鬲,罐,盂,盘,钵,网坠等泥质陶残件,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罐,等器物碎片.遗址于50年代发现,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城关乡有信谊村平阳岭遗址,官庄村嵇家山遗址,石臼山遗址,金鹅村金鹅山遗址;洛舍乡有仲家村红毛墩遗址,何家村墅元头遗址;武康镇有千秋村大寺贩遗存,联合村朱皇庙遗存;三桥乡有民进村梅花坞遗存,赤山村吴家岭遗存;龙山乡有漾口村后头山遗存等.大庙山遗址——属马家洪文化中晚期和良诸文化早中期.位于上柏镇西北,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出土遗物有凿,斧,研等石器,鱼鳍形鼎足,圆锥形双目式鼎足,鸡冠状沿,牛鼻式耳等陶器.2004年9月26日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由猿人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站立起来的祖先概述由猿到猿人的过程北京人的足迹人类的起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人猿相揖别》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人猿相揖别》](https://img.taocdn.com/s3/m/ac691f26a6c30c2259019e99.png)
○古猿为什么要下地?下地后发生了哪些 变化?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的形成产生了哪些 影响?
○观察猿“手”和人手的大拇指,比较它 们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前后肢分工
手脚形成
直立行走 劳动 相互交流的需要
视野开阔 大脑发达
人脑 形成
发音器官发展 语言 产生 思维 发 学会制造工具
4、生产活动——
采集和狩猎
5、使用工具—— 打制石器和木棒
5、北京人已使用天然火
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
6、生活状况—— 群居生活 生活群体—— 原始群体
山顶洞人
2、距今年代
(旧石器时代)
1、发现的地点 :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约三万年
3、外貌特征—— 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了。 4、使用的石器仍然是打制的; 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已会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 钻木取火、击燧取火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砍砸器
石球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北京人”的足迹
[
北 京 人 遗 址
周口店
周口店是北京房山县的一个镇, 距北京城约50公里。附近的龙 骨山是“北京猿人”的故乡。
]
北京人
1、发现的地点 :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 70万——20万年 3、外貌特征 保留了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会劳动, 已是人了。 脸部特征——前额低平,眉脊骨粗 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 颏,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使用 工具
打制 石器
用火 情况
天然 火 人工 取火
生活 群体
原始 群体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3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00c3cee14028915f814dc218.png)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四.板书设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三.预设教学流程导入: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
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一、从猿到人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新石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哪些?二、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时间、地点1、头像对比2、石器(打制)3、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4、针(“山顶洞人”用于缝制衣服)5、组织方式(群居——氏族)通过一些幻灯片帮助理解小结: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年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https://img.taocdn.com/s3/m/ec820d7a76eeaeaad0f3302d.png)
[展示]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
(2)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并思考: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所以,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承转]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承转]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
历史与社会教案
![历史与社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3e944001f69e314332946e.png)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
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一、从猿到人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新石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二、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时间、地点1、头像对比2、石器(打制)3、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4、针(“山顶洞人”用于缝制衣服)5、组织方式(群居——氏族)通过一些幻灯片帮助理解小结: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年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第1课人猿相揖别课件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第1课人猿相揖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9ba66052ea551810a687f1.png)
他们和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在树上生活的古猿
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古猿,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在树上生活的古猿为什么要下地生活呢? 古猿下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1.人类祖先古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古猿向人进化的直接因素:
自然条件的变化。
气候 变化
森林 减少
从树上下到 地面活动
学会直 立行走
表现: 1)直立行走 2)手的形成 3)语言的产生 4)人脑的形成
看图分析:这 是史前人类使用 过的一件石器, 假如让你来使 用,你怎样操 作?用它来干什 么最方便?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制作秘笈:
捡两块石头互相砸!
5.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 史前时代 第1课 人猿相揖别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这是为 什么呢?
永别了, 您呐!
人
人是怎么来的?
你们人类是泥土 做的呶,信不信 由你。
人是妈
妈生出
唐
来的!
不
糊
小
西方的上帝造人说 :
白
《圣经》
中国的女娲造人说 :
《太平御览》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 长期进化而来。小白, 你说的是人们的神话传 说。
•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 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小结:
• 1.人类祖先古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 2.古猿向人进化的直接因素: • 自然因素的变化 • 3.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 直立行走 • 4.对人类起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 • 劳动
试一试: 模仿图中四种形态:体验每一种形态的四肢受力与活动、 视野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5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5](https://img.taocdn.com/s3/m/93205b7a6294dd88d1d26b80.png)
河
姆
长江流域的浙 干栏式
渡 距今约 江余姚,气候 建筑, 水稻
黑
遗 7000年 温暖湿润,水 通风防 (牛) 陶
址
网密布
潮
半 坡 遗 址
距今约 60005000年
黄河流域的陕 西西安,气候 干旱少雨,河 流少距
半地穴式 建筑,防 寒保暖
小麦 粟
(猪)
彩陶
小口尖 底瓶
相 1、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我国人类遗址。 同 2、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点 3、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
人猿相揖别——人类的产生
1、神话:上帝造人(西)、女娲造人(中)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发现高级生物是
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 。 3、从猿到人的转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的过
程。其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创 造了人类。
4、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如果
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
磨制石器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出现长期定居
的村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7、下列有关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共同点的叙
述中,正确的是( A )
①都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②都过着以原始
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③使用天然火④广泛种植棉
花,穿棉布衣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阿尔塔米拉野牛(洞穴壁画)反映的是石器时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炎帝和黄帝
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黄帝、炎帝等通过部落战争与融合定居中 原,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华 夏族主体。
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 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比较并找 出区别。 你得出了 什么结论?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有什么用呢?
打制石器,用来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
什么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制造工具 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 那么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呢?使用打制石器 的时代,称为什么时代? 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时代
东方白。
知识点拨:
古猿 “被迫下地生活”,渐渐学会直立 行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自然条件。即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 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部分古猿 为了寻找食物,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 了直立行走,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 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分工;直 立使视野开阔,便于发现险情;直立使喉 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 变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 脑的发育。 • 所以古人类学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进 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 志。也可说是区分人与古猿的重要标志。
你知道什么是史前时代么?
• 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一般被称为史前时代
讨论:
[1]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 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 [3] 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 [4] 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
阅读: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什么?距 今多少年?生活在哪里?
•
间 外貌 特征 使用 工具 用火 情况
生活 群体
北 京 人
山 顶 洞 人
脸部保 北京周 口店龙 70~20 留某些 猿类特 万年 骨山
打制石 原始群 天然火 器 居
打制石器 为主。也 人工取 有磨制和 火 钻孔技术
北京周 口店龙 3万年 骨山
征 外貌特 征与现 代人基 本相似
氏族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
5、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按血缘关 系结合起 来的,共 同劳动共 同分配食 物,居住 在一起。
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 好处?
• 人工取火可以随时随地用火,自由 的生活,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 火照明取暖,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 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 顶洞人则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 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 则已会人工取火 • 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 入氏族公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