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52速度教案苏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3)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运动所有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学会长度和时的测量。
导语二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知道物体长度的准确值,例如:装配窗户玻璃的时候,师傅要精确测量窗户的长和宽;钳式在磨制精密工件时,也要用到测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长度单位
【做一做】请你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和高,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想一想】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交流】学生对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交流各自的看法,
【小结归纳】(板书)
1、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阅读】“课本P106”:SI制中长度单位及常用单位了解: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
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µm)和纳米(nm)。
它们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dm=10-1m 1 cm=10-2m 1 mm10-3m 1μm=10-6m 1nm=10-9m
【练习】
(1)用估测法对下列数值做出判断:
①中学生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
②你的手指食指的宽度大约是________cm。
(2)一名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大约是2020____=2.013______。
(3)万里长城大约是6.7×103___ _
【点拨】师:同学们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先要明确两单位间的大小及进率关系。
然后
再利用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
【观察与思考】组织学生观察:课本P107图5-4“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的大小
关系。
2、长度的测量
【观察】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仔细观察:(1)零刻度;(2)量程(3)分度
值。
汇报观察结果。
【点拨】师:量程是指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
最小刻度。
【猜一猜】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与温度计是否相同?又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在观察刻
度尺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汇报观察结果,并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阅读P108“方法”——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让学生明辨自
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由学生归纳同为测量类仪器的温度计和刻度尺的异同点
学生比较、归纳:
相同点:1、使用前,须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
3、记录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不同点: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思考讨论】
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
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
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这样有什么好处?
4、如图,厚木尺在测量时的放法与书本图示不同,为什么?
老师点拨,纠错
【体验】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小结归纳】
2、长度的测量:
(1
(2
三、应用迁移
类型一:
[例1]
四、总结反思
【总结】
1
2、长度的测量
五、作业《目标检测》
课题:§5.1 速度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
1、上节课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什么是测量?
2、SI制中长度单位是什么?
3、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交流】在测量纸张厚度的实验过程中,你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不能保证每次读出的数据都完全相同,据此提出误差概念:物体真实长度只有一个,由于测量中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想一想】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1、纸的张数要尽可能多一些;
2、在测量时尽可能将纸压紧;
3、活动中应多测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小结归纳】(板书)
1、误差——测量值勤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
2、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想一想】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时间的单位是什么?测量工具是什么?
学生回答: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
师:对照使用说明书,观察桌上的机械秒表,学会使用秒表:
1.如何给机械秒表上发条?
2.认识秒表的功能键,并动手试一试.
3.秒表如何读数?
【阅读体验】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仔细观察秒表,获取大小表盘上的数字、刻度所表
达的信息,摸索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
数.
【小结归纳】(板书)
3、时间的测量工具——机械秒表、电子表
4、时间的国际单位及换算关系:
①单位:秒(S)
②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师:利用自身脉搏的跳动,制作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学生交流制作方法.
师:既然能制作随身携带的生物钟,那么能否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
学生交流制作方法
师:利用你的“人体尺”能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
己估测水平,并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
【阅读体验】学生阅读课本P110“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时钟的发展史。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一:光的折射现象
[例1]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测量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2、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五、作业《目标检测》
初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
1.如图所示,用电线将电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灯静止不动,灯受到的平衡力是()
A.电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受到的重力
B.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灯受到的重力
C.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的拉力
D.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的拉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用电线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受力情况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对电灯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因为电灯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电灯受到的重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故选A。
2.下列器材或装置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自制气压计B.注射器
C.乳牛自动喂水器D.吸尘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自制气压计的结构不符合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特点,不是应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注射器吸药液时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不符合连通器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
C.乳牛自动喂水器符合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特点,使得两容器中的水面相平,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故C符合题意;
D.吸尘器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原理工作的,故D不符合题意。
3.如图所示,一个空的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浸入水中,第一次瓶口朝上,第二次瓶口朝下,两次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哪一次橡皮膜向瓶内凹陷得更多()
A.第一次B.第二次
C.两次凹陷得一样D.橡皮膜不会向瓶内凹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知,两次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第一次瓶口朝上,第二次瓶口朝下,则瓶口橡皮膜在水中深度不同,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第二次橡皮膜向瓶内凹陷的更多,故选项B为答案.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4.要把100N的重物送到10m高的楼上,可采用下述三种方法:用手直接提,使用动滑轮,使用滑轮组。
若不计摩擦、绳子和滑轮的重力,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对重物做功最小的是()
A.用手直接提
B.使用动滑轮
C.使用滑轮组
D.三种情况做的功相同
【答案】D
【分析】
【详解】
在不计摩擦、绳子和滑轮的重力的情况下,用手直接提、使用动滑轮和使用滑轮组所做的总功是相等的,都等于重力做的功,所以三种情况做的功相同。
故选D。
5.关于功率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率大的机械做的功多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时用的时间少
C.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D.省力多的机械功率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W=Pt,做功多少与功率和时间有关,故A错误;
B.t=W
P
,做功的时间与做功和功率有关,故B错误;
C.物体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为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故C正确;D.功率的大小与省力无关,故D错误;
6.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羊角锤B.核桃夹子C.撬棒D.食品夹子
【解析】
【分析】
【详解】
A.羊角锤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A错误;
B.核桃夹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B错误;
C.撬棒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C错误;
D.食品夹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D正确.
7.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我国在卫昌卫星发射中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北斗导航卫星的()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B.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C.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火箭加速上升,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变高,重力势能增大。
故选C。
8.关于功和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把杠铃举过头顶停留不动,支持力做了功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
C.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快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运动员把杠铃举过头顶停留不动,对杠铃有支持力,但杠铃没在支持力的方向通过距离,支持力没
有做功,故A错误;
B.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功率大,则做功快,功率小,则做功慢,故B正确;
C.功率是做功多少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做功多,时间不确定,功率大小不能确定,故C错误;D.做功快的机械,时间未知,做功不一定多,故D错误。
9.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一压力传感器上,压力传感器是电阻阻值随受到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的变阻器(压力不超过最大值),压力传感器、电流表、定值电阻和电源组成一电路.压力传感器不受力时电流表示数是I1.t=1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整个过程中,不计能量损失,电流表示数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t1时刻,小球动能最小
B.t2时刻,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
C.t2~t3这段时间内,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增加后减少
D.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小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1)t1时刻时,电流表示数为I1,表示压力传感器不受力,也就是小球没有落在弹簧上,小球处于上升或者下落状态.此时小球的速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因此动能无法判断.
(2)t2时刻时,电流表示数最大,表示压力传感器的电阻阻值最小,表明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最大,说明此时小球把弹簧压缩到最低点,弹簧的弹性形变程度最大,弹性势能最大.
(3)t2~t3这段时间内,电流表示数变小,表示压力传感器的电阻阻值增大,表明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减小,说明此时是弹簧把小球弹起的过程,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因此小球增加的动
能小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
10.如图所示的杠杆AB处于平衡状态,O点为杠杆的支点,则力F的力臂是
A.OF B.OD C.OC D.DF
【答案】C
【解析】
【详解】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力臂既要过支点O,还要与力的作用线垂直,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只有OC,所以C正确。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9个小题)
11.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________冲程.汽车的发动机选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由于水的比热容较 ________的缘故.发动机冷却过程是通过 ________的方式来改变内能.【答案】压缩大热传递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发动机工作时,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更多,可使发动机的温度不致升得太高;
[3]发动机冷却过程中汽缸散热,水吸热,所以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内能的.
12.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工具,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要保持测力计在_____方向上,且保持______状态。
【答案】竖直静止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所以要保持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
[2]当弹簧测力计和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受力平衡,即弹簧测力计向上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相等,因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相互作用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物体重力。
13.用手将一重为10N的物体全部浸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的重为20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______N;放手后物体将______(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答案】20 上浮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G排=20N
[2]因为物体重力G=10N
F浮>G
所以,放手后,物体要上浮。
14.沙发坐上去比较舒服,这是由于人坐在沙发上的时候,沙发发生了弹性形变,增大了____,从而减小了沙发对人的______________.
【答案】受力面积压强
【解析】
【详解】
因为坐在沙发上,沙发发生形变,从而增大了人与沙发间的受力面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了压强,所以感觉坐在沙发上比较舒服.
15.如图甲,是运动员用力拉开弓,弓被拉弯,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如图乙是用乒乓球拍击打飞来的乒乓球时,乒乓球会被弹回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
【答案】形状运动状态
【解析】
【分析】
【详解】
[1]如图甲,是运动员用力拉开弓,弓被拉弯,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如图乙是用乒乓球拍击打飞来的乒乓球时,乒乓球会被弹回,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6.一架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动能_____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____,机械能
____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不变增大增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2][3]一架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故其动能不变;同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增加,故重力势能增大;由于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之和,所以此时的机械能会增大。
17.小华把一根筷子插在玻璃杯中间,装满糙米压紧并加少许水后,居然可以用筷子把装糙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是因为:用糙米,通过_____增大摩擦;糙米吸水后发涨,通过_____增大摩擦,若吸水糙米重2N,玻璃杯重1N,当筷子提着糙米、杯子在空中静止时,糙米对筷子的摩擦力为_____N。
【答案】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3
【解析】
【分析】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筷子提着糙米、杯子在空中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筷子受到的摩擦力和米与玻璃杯的重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到筷子受到的摩擦力。
【详解】
[1]筷子提米,用糙米,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2]糙米吸水后,增大了米对筷子和米对玻璃杯的压力,从而增大了摩擦力;
[3]米和玻璃杯的总重力
G=2N+1N=3N
筷子提着米在空中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筷子受到的摩擦力和米与玻璃杯的重力是平衡力,筷子受到米的摩擦力
f=G=3N
【点睛】
本题考查摩擦力和二力平衡的知识,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8.如图(a)所示,盛有水的烧杯随小车一起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烧杯中的水面出现如图(b)所示的状态时,则小车此时正在做_____(迭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是水具有_____。
【答案】减速惯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2]水在烧杯里和车一起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当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烧杯和水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水面没有发生改变;当车进行加速直线运动时,烧杯和车之间存在摩擦随车一起加速,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水面向车行方向相反的方向倾。
当车进行减速直线运动时,烧杯和车之间
存在摩擦随车一起减速,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水面向车行方向倾。
19.脚把足球踢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脚感觉到疼,说明______。
比赛过程中,小伟用头将球顶出后,足球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足球具有______。
【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脚踢足球时,脚对球施加力的作用,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球同时对脚施加反作用力,因此脚会感到疼。
[2]用头将球顶出后,足球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三、作图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
20.一长方体实心木块,随着传送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下图所示,忽略空气阻力,请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作用力,而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如下图所示:
21.画出小球的重力及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
小球所受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在其重心上,而小球对斜面的压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所以作图如下: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
22.小惠同学为了测量茶油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操作情景如图甲所示,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小惠测出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0g,然后将一部分茶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茶油的体积
_______cm3,量筒中茶油的质量是_______ g,茶油的密度是_________g/cm3
【答案】天平测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 32 28.8 0.9 【解析】 【详解】
[1]由图知,在测量质量时,调节平衡螺母了,在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2]由图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cm 3,茶油的体积是V=32cm 3;
[3]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是砝码20g+10g ,游码刻度1.2g ,共20g+10g+1.2g=31.2g ;根据题意,量筒里茶油的质量是:m=60g-31.2g=28.8g . [4]茶油的密度为
3328.8g 0.9g /cm 32cm
m V ρ=
==. 2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 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 是便于测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杠杆上的刻度均匀,在A 点挂2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应在B 点挂_____个相同的钩码: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将A 、B 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各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实验小组成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通过探究,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 条件是_____(用字母表示). 次数 动力F 1/N 动力臂l 1/cm 阻力F 2/N 阻力臂l 2/cm 1
1
10
2
5
(4)如图丙所示,若不在B 点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B 点向下拉杠杆,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从a 位置转动到b 位置过程中,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弹 簧测力计示数大小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选填“A”或“B”). A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B .减小误差
【答案】右 测量力臂的大小 3 不能 1122Fl F l = 变大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说明杠杆的重心在支点左侧,应使杠杆重心右移,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探究杠杆平衡的实验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3]设杠杆每个格的长度为L ,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 ,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l F l =得:
2G ×3L=F B ×2L ,解得F B =3G ,需挂3个钩码;
[4]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l F l =,若将A 、B 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各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 左侧3G ×3L=9GL ,右侧4G ×2L=8GL ;
因为9GL>8GL ,所以杠杆左端会下沉,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5]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1122Fl F l =;
[6]由图可知,当测力计从a 位置转动到b 位置时,拉力的力臂会变小,而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没变,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拉力即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7]此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故应选A . 五、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
24.某地在湖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图甲是使用吊车向湖底投放圆柱形石料的示意图,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恒定速度v=0.1 m/s 下降至石料刚好接触湖底,图乙是这一过程中钢丝绳的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
(忽略水的阻力)求:
(1)在第30 s 至120 s 之间时,石料所受的浮力; (2)圆柱形石料的密度; (3)湖底受到水的压强。
【答案】(1)500N (2)2.8×103kg/m 3(3)1×105Pa 【解析】 【详解】
(1)由图象可知,在第30s 至120s 之间时,石料已经完全浸没,石料所受的拉力为F =900N ,石料重力G =1400N ,则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浸没后石料所受的浮力:F 浮=G ﹣F =1400N ﹣900N =500N ;
(2)根据F 浮=ρgV 排得,石料的体积:V 石=V 排=33
5001.010/10/F N
g kg m N kg
浮水ρ=⨯⨯=0.05m 3,石料质量:m 石=
140010/G N
g N kg
==石=140kg ,石料密度:ρ石=3
1400.05m kg v m ==石石 2.8×103kg/m 3; (3)由图乙可知石料从接触水面到沉入水底所用的时间t =120s ﹣20s =100s ,由v =
s
t
得湖水的深度为:h =s =vt =0.1m/s ×100s =10m ,湖底受到水的压强:p =ρ水gh =1×103kg/m 3×10N/kg ×10m =1×105Pa 。
25.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航海路线之一就是穿过马六甲海峡。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船,据记载,宝船长71.1m ,宽14.05m ,吃水深度4.5m ,船和船用设备的质量共为1500吨,
(1)宝船和船用设备总共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