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春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全册教学设计
教材目录
磁铁我们自己
1.磁铁能吸引什么 1.观察我们的身体
2.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2.通过感官来发现
3.磁铁的两极 3.观察与比较
4.磁极与方向 4.测试反应快慢
5.做一个指南针 5.发现生长
6.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6.身体的“时间胶囊”
7.磁铁和我们的生活科学阅读
磁铁
1.磁铁能吸引什么
【教材简析】
磁铁很常见,在一些玩具里就能发现磁铁的踪影,一些学生可能还接触过不同形状的磁铁。

对于磁铁,学生有正确的认识:“磁铁能吸住一些物体”“磁铁与磁铁之间也会吸在一起,有时候会相互推开”。

但是,学生对磁铁只停留在“玩”的阶段,形成的相关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很多学生认为“磁铁能吸大部分金属”,这就需要我们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来转变其错误的前概念。

【学情简析】
学生在本课先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再经历“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的探索活动,知道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最后利用磁铁辨认有铁的物质,进一步完善“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对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验证前,先设计一个小实验用磁铁钓不同材料做成的相同小鱼,可先在学生脑海中作一铺垫,磁铁的吸引可能与材料有关,再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预测验证,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磁铁的形状有条形、蹄形、环形等。

2.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的经验,对“磁铁能吸引什么”做出猜想和预测。

2.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测,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3.通过多次测试识别物体是否含有铁。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对磁铁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能够在获取证据之后,如实地讲述事实。

3.通过多次的检测活动,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

4.愿意和同伴共同操作、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很多产品里都含有磁铁,磁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2.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的物品是用铁做的。

3.认识到可以用工具来认识物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

难点:通过多次测试识别物体是否含有铁。

【教学准备】
学生(4人一组):磁铁、回形针、铁钉、易拉罐、玻璃珠、长尾夹、木头、水龙头、铜钥匙、橡皮、塑料尺、石头、一角硬币、弹簧秤、学习单
教师:环形磁铁、蹄形磁铁、条形磁铁、木屑、回形针、磁力工具条、工具、小鱼、强力磁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聚焦磁铁
1.小鱼尼莫找朋友。

(不同材料制成的小鱼与磁铁之间的吸引实验)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尼莫能和小时候的小伙伴拥抱在一起吗?学生回答引出磁铁
(目的:这个活动既是游戏导入增加课堂趣味性,能引起学生注意,又是对二年级上册的材料进行复习巩固,为接下去磁铁吸铁的环节做铺垫)
2.你见过什么形状的磁铁?出示各种各样的磁铁:环形、蹄形、条形磁铁
(这里利用一个磁铁小实验,来跟学生讲一下课堂纪律,便于课堂有序进行)
3.生活中磁铁有什么作用呀?它能吸些什么?(答案预设:金属、铁、磁铁)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磁铁能吸引什么
二、逐步深入,探索磁铁
1.探索一:预测验证,归纳性质
教师出示12种材料的板贴,介绍每样物品,并编号。

①预测——分一分
请学生预测哪种材料能被磁铁吸引,并请几位学生上来摆一摆。

不同学生有不同想法,教师分发实物,请每组学生自己摆一摆,并由记录员填好预测记录单。

②实验——吸一吸
预测完成之后,由记录员拿预测单来教师这儿领取磁铁做实验,并记录结果。

③分析学习单,归纳性质(交流研讨的一部分)
1.分析问题1:检查记录单,是否有实验做错者,必要时教师可现场再演示
2.分析问题2:观察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磁铁能吸铁)
3.分析问题3:请学生回答为什么当时会预测错,你是怎么预测的?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预测,预测是科学实验的关键步骤,预测并不是随意乱想,也是要有所根据,可以用看听闻摸等方法,这节课的知识点是简单的,因此本节课比较注重学生科学实验科学思维的过程。


④复习巩固预测方法。

出示两个包有白纸的物品,请学生预测哪个能被磁铁吸引
(这时不能用眼睛看来帮助预测,我们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比如掂重量、听声音等其它方法进行判断,科学预测而不是盲目预测)
2.探索二:找一找
简单出示弹簧秤的结构,请学生找一找弹簧秤的哪些构造是铁做的?
(目的:公开课在教室里找铁制品有些混乱,这是利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找铁,是运用,因此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弹簧称这一仪器,结构简单,又有铁制品和非铁质品,比较适合低段学生找)
三、交流研讨,磁铁性质
提问1:出示情景,木屑中掉进了回形针,有什么方法能挑出回形针呢?
(预设:用磁铁吸;用手捡;用水分离)
可以几种方法做一下演示。

四、拓展活动——磁铁还能吸什么
1.重要提醒:不能用磁铁去吸引手机、磁卡、电脑屏幕等,以免物品被损坏。

2.教师介绍:科学家研究磁铁时,测试过很多材料。

他们发现磁铁不但能吸铁,还能吸镍和钴。

镍和钴在工业生产中运用比较广泛。

(板书补充:磁铁还能吸引钴、镍。


3.课堂结束前,通过整理工具,引出磁力工具条,同时布置作业,请你寻找生活中跟磁铁有关的物体。

2.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教材简析】
本课从“使小车运动需要力”的体验活动引入,引领学生探究通过直接接触和不直接接触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

在探究直接接触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作感知“推力”和“拉力”;在探究不直接接触小车而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中,学生将发现磁铁能隔着一定的距离吸引铁,这是磁铁和铁之间产生的一种磁力,它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作用,这点上和拉力、推力存在着区别。

在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引小车的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磁铁能隔着一些薄的、非铁的物体吸引铁,从而体会到磁力可以穿透一些物体,也为后面的学习磁铁的相关知识和能量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简析】
学生玩过各种各样的玩具小车,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推或拉让小车前进与后退,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

通过这节课中几个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了解到人对小车施加的作用力,可以用“推力”和“拉力”等来描述。

学生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了磁铁能隔着一段距离和一些物体把铁吸引过来,了解到了“磁力”这个力的作用。

有趣的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磁铁的继续学习作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拉力和推力是常见的力。

2、知道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对铁产生吸引作用。

3、通知道磁铁可以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推力、拉力和磁力,让小车运动起来。

2、能简单讲述探究过程,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3、初步形成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科学态度:
1、能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思考。

2、能根据观察获得的证据,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对如何让小车运动产生思考与设计的兴趣。

2、体会方法的不断改进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探究通过直接接触和不直接接触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并对如何让小车运动产生思考与设计的兴趣。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察获得的证据,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条形磁铁、小车、扭扭车。

学生:磁铁、小车、棉线、布片、塑料片、薄木片、纸、玻璃、装水的小塑料袋、中木片、厚木片、铝片、回形针、纸蝴蝶、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小车,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辆小车,小朋友们想想看,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动起来?
2、生:推、拉、磁铁、吹┅┅师:板书
3、小朋友们的方法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讲到用嘴吹,我想请个同学上来试一下。

看来吹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板书:√)
4、那么推、拉、磁铁这些方法可行吗,想不想来试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导入的方式,简单明了,自然引出检验这些方法的可行性,为拉力、推力、磁力的认识做好铺垫。


(二)探索及研讨
1、让小车动起来
(1)先听清楚活动要求。

①首先我们拉动小车。

②然后我们用手指推动小车感受一下,看看能否推动小车
③最后用磁铁吸引小车
注意不能直接接触小车,谁来说说操作方法。

④轮流做(可多做几次)前两个做好后举手,老师再提供磁铁。

(2)学生实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
①请小朋友来说说实验现象或感受(前两个)。

是什么力量让小车动起来呢?(板书:力)
引导说出力的名称:拉力和推力。

(板书:拉力推力)
②刚才我们还用磁铁去吸引小车,谁来说说现象?
③不接触小车,磁铁为什么能让小车动起来呢?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课。

(板书课题: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引导说出“磁力”,我们把磁铁能对铁产生吸引的这种力称为磁力。

(板书:磁力)
④磁力与拉力和推力有区别吗?
⑤画一画这种神奇的力(活动手册第3页)
(要求:用线和箭头表示,画在磁铁和小车中间,下面写上力的名称)
⑥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力,并让孩子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设计意图:将直接接触小车使小车动起来的活动和不直接接触小车使之动起来的活动整合起来,形成大活动大讨论,活动前让孩子说说操作方法,活动后说说实验现象、感受,分析原因,挖掘孩子的思维点,同时利用板书将知识内容化为图示的形式,更直观更明确。

)2、磁铁隔着物体吸引小车
(1)提问:如果磁铁和小车之间隔着一些物体,还能让小车动起来吗?
(2)出示实验材料:布片、塑料尺、纸、玻璃、装水的塑料袋、薄木片、中木片、厚木片等。

(3)学生说说操作方法。

(4)温馨提示:
①先预测后实测
②每次检测做三次
③完成实测后做好记录(能的打钩,不能的打叉)
④小组中记录员负责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其余三人每人测三件物品。

如果完成较快的可以再利用身边的材料检测一下,记录在10号空格中。

⑤实验完成后将材料整理好,记录员将结果记录到黑板上。

(5)学生填写预测部分,完成后材料员拿取实验材料。

(6)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交流研讨:
①你们是根据什么现象来说明磁铁能够隔着物体吸引铁的?
②你们小组磁铁能隔着哪些物体吸引铁?(师用红笔圈出来)
有不同结果的教师可再演示操作一下,并让孩子分析原因。

③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较薄的非铁物质)
④磁铁可以隔着所有物体吸引铁吗?
老师还特意给大家提供了三种不同厚薄的木片来说明这个问题,分析薄、中、厚三种木片的现象(用蓝笔圈)。

说明什么?
(磁铁可以隔着一些物体吸铁,这些物体一般都是比较薄的,非铁的物质。

但并不是隔着所有的物体都能吸铁。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厚薄的材料探究磁铁是否能隔着物体吸引铁,活动中让孩子说说操作方法,教师利用板贴将方法图示化,明确操作的要点。

四人小组中的明确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干,细化到位。

通过全班各个小组数据的汇总分析引导孩子明确磁铁可以隔着一些比较薄的物体吸引铁。


(三)拓展
1、师:在我们了解了磁铁的这个特点后,我们可以来制作一些磁铁的玩具,比如说让蝴蝶飞起来。

2、介绍蝴蝶飞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

大家想一起来玩一玩吗?
3、小组合作玩“蝴蝶飞”的游戏
4、讨论:纸蝴蝶为什么能飞?你能解释是怎么回事吗?
(设计意图:通过“蝴蝶飞”的游戏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磁铁可以隔着一定距离吸引铁。

)【学习单设计】
磁铁能隔物吸引小车吗
第小组学号
磁铁能隔着这些物体让小车动起来吗?如果能,请在对应的空格中打上“√”,如果不能,打上“×”。

序号物体预测实测
①布片
②塑料片
③纸
④玻璃
⑤装水的塑料袋
⑥铝片
⑦薄木片
⑧中木片
⑨厚木片

我的发现磁铁能隔着吸引小车。

(填物体序号)
黑板展示:
3.磁铁的两极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在认识磁铁能吸什么、磁铁怎样吸引物体之后,指向“磁场”教学的第一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聚焦:通过推测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是否相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产生本课的研究问题。

第二部分是探索:根据推测经历借助回形针用感官感受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观察相同轻重的回形针被磁铁不同部位吸引的距离(先后)以及借助铁粉盒观察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等活动收集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证据。

第三部分是研讨:根据观察的现象建构磁极的概念。

第四部分是拓展:运用方法认识其他磁铁的磁极。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探究过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硬币等铁质物体,为本课借助小钢珠、回形针、
铁粉等比较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奠定了基础。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是模糊的,关于如何借助回形针、铁粉等比较磁力大小的实验操作方法需要进行明确地指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表述实验现象以及如何借助现象转换成概念的证据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

【内容标准】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知道磁铁有两极,说出磁铁两极的磁力最强。

2.能通过感官体验、比较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针的远近(先后)、观察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等活动,比较和描述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

3.通过观察和比较磁力大小,保持进一步认识磁铁性质的兴趣。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我采用操作发现、直观演示、讲授启发等教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适时指导实验细节,验证猜想;利用数据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获取新知。

经历猜想——实验——结论的探究历程。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悬挂的大条形磁铁、回形针,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

演示材料:条形磁铁、小钢珠、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4分钟)
1、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看完后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播放:磁铁有磁性的相关视频)
2、师:谁先说?(生:、、、)
3、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磁铁,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关于磁铁的知识。

(板书:磁铁)
4、(出示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师:老师手里有一块条形磁铁和一些小钢珠,我用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会怎么样呢?看谁观察得最认真。

5、教师演示(多做几次)
6、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小钢珠放中间容易滚到两边,而吸在两端的小钢珠不会滚到中间)
7、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8、老师可以这样理解吗?也就是说你们猜测:这块磁铁的各个地方磁力的大小可能不一样,两端的磁力可能大一些,对吗?
二、验证猜想,获取新知。

活动一::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如果想验证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实验试一试。

2、小组讨论:刘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块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若干,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实验方法?小组讨论2分钟!
3、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适时板书并指名学生上台演示)(2分钟)
5、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统一做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吸回形针的实验,实验前我们来看实验要求。

师:我们的祖先早就利用磁铁的这种性质发明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指南针,这项发明在世界上还是最早的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3分钟)
4、拓展延伸
昨天粗心的淘气不小心把一根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你知道摔断的磁铁(其中一段)还剩几个磁极呢?(1分钟)
4.磁极与方向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4课。

教科书在磁铁的两端是磁极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发现磁铁上的不同颜色、不同字母与磁极之间的关联,由此就引出本课的主题。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暗示磁铁的磁极与方向之间有关系。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支撑和悬挂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同形状磁铁的磁极最终都会指向南北。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发现,磁极指向南、北方向是有规律的,建立起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的概念。

第四部分——拓展,学会使用指南针并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南北磁极的命名及由来,为后续制作水浮式指南针做好伏笔。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磁铁上有两个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他们也发现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两个磁极上分别涂有红、蓝两种颜色,甚至还关注到磁极上标注的字母“N”和“S”。

但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磁铁的颜色和字母与磁铁的本质是没有联系的,以此为契机刚好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

2.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制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支撑和悬挂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

2.能通过重复测试、简单表格来收集和记录磁极与方向的证据。

3.能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实验记录表中发现磁极与方向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能采用表格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交流有关磁极与方向的信息。

2.体会重复测试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指南针是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它为人们辨认方向带来了便利。

2.能通过说明书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磁铁总是指示南北方向。

难点:归纳总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教学准备】
旋转支架(包括底座和旋架)、用白纸包裹的条形磁铁(与旋转支架配套使用)、方位纸、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细线、木制支架或塑料支架、指南针、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出示一块磁铁,请学生说出磁铁哪里磁力大,再请学生说出磁铁磁力大的部位叫什么。

聚焦:磁极除了磁力大之外还和方向有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呢?(引出课题:磁极与方向)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磁极与方向关系的兴趣。

二、探索
(一)条形磁铁的磁极会指示南北方向
1.出示并安装装置(底座和支架、白纸包裹并标注1和2的条形磁铁),教师把磁铁放在支架上,轻轻拨动磁铁,让磁铁转动,问:你们想试试吗?
2.提出实验要求:①先把方向纸按照实际方向摆好;②转动时不要太用力;③记录磁铁停下来后两端分别指向的方向。

3.指导活动手册的记录方法,并提醒学生做3遍实验。

4.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结果,并强调要做3次。

5.小组内讨论:打开白纸观察指示“南”的是哪个颜色的磁极?指示“北”的是哪个颜色的磁极。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条形磁铁并标出磁极指示的南北方向。

(二)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也能指示南北方向吗?
1.出示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分别将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悬挂起来,轻轻转动,提问:停止转动后,红色磁极和蓝色磁极也会指示方向吗?
2.再次强调实验要求。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活动手册,教师提醒学生做3次。

4.小组讨论总结: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静止后它们的磁极分别指示哪个方向。

5.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的两个磁极分别对应的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支撑和悬挂两种方法,让不同形状的磁铁在转动后自然停下来,观察并记录磁极所指的方向,利用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三、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磁铁的磁极与方向存在关系吗,蓝色的磁极总是指向南方,红色的磁极总是指向北方。

2.我们还发现蓝色的磁极上都有一个英文字母S,红色的磁极上都有一个英文字母N。

N是英文north(北方)的首字母,S是英文south(南方)的首字母。

3.指向北方的磁极(N)叫北极,指向南方的磁极(S)叫南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出不同磁铁的磁极与方向的关系,教师结合英文单词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更容易记住这两个表示磁极的字母N和S。

四、拓展
1.我国古人利用磁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发明了指南针,这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出示指南针)
2.介绍指南针的结构,阅读学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带着指南针,去校园找一找国旗在哪个方向,校门又是在哪个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亲身去体验指南针的使用,为下节课制作指南针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磁极与方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条形磁铁能否指示方向
活动目的: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条形磁铁静止后磁极所指示的方向。

活动手册说明:第一次实验的条形磁铁用白纸包住,磁极分别命名为1和2。

磁铁停止转动后,如果磁极1指东就在对应的“东”的下面打“√”,磁极2指西就在对应的“西”下面打“√”。

教师交代清楚后,学生才可以进行实验。

注意:每次实验要做3次并记录3
次。

2.其他形状的磁铁能否指示方向
活动目的:让学生直观地发现蹄形磁铁或环形磁铁静止后磁极所指示的方向。

活动手册说明:这两种不同的磁铁实验可由学生分工完成。

操作环形磁铁就在表格“环形磁铁”旁边的括号内打“√”,相反,就在“蹄形磁铁”旁边的括号内打“√”。

等磁铁停止转动后,记录红色、蓝色磁极分别指向哪个方向,并记录3次。

在表格下方有一道选择填空题,由学生自己完成,但在学生选择前,教师需要和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选出正确答案。

南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