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毒物与化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毒性脑病等。
血液系统
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 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
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
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 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 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14/10万。

(2)陈油。指高温下用过的或长期存放的油。 ①多次高温加热的油 其中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被破坏,营养价值大降。由 于长时间加热,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氧化发生聚合, 生成各种聚合体。其中二聚体可被人体吸收,并有较强毒 性。动物试验表明:喂食这类油后生长停滞、肝脏肿大、 胃溃疡,还出现各种癌变。因此,在烹调时应尽量避免过 高温度,禁止反复加热。不吃(至少少吃)街头摊贩的油 炸食品。
2、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毒物被吸 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 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 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 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 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
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1) 随血液迅速分布到全身

6、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
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 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 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 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
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分子化合物生产
克;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
泌尿系统
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 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 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 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
一、有毒化学物质的分类
– 3、窒息性气体(指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 – 窒息性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 性气体。单纯窒息性气体为本身毒性很低或属 惰性气体,但因在空气中含量高,使肺内氧分 压下降,导致机体缺氧窒息。例如氮气、甲烷、 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 化学窒息性气体是指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 殊化学作用,使O2运送和组织利用O2功能产 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O2或细胞内窒息的气 体。常见的有一氧化碳、氰化物和硫化氢等。
2、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2)生物转化
毒物被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 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为毒物的 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 或增 加 ( 增毒作用 ) 。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 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毒物代谢产物排 出体外。
(3)毒物的排出
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 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 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 度密切相关,常通过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 诊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 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 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中毒作用。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 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消化系统
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 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 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
循环系统
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 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的休
( 4)毒物的蓄积
三、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性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少量毒物长 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和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者)三种。 1、常见中毒症状
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的病状也不一样。如铅中毒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 及肾脏损伤;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白内障、中毒性肝病、贫血等。同一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和 慢性中毒,症状表现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苯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而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伤。按人体的系统或器官将毒物中毒后的主要症状分为以下 几类:
(2)皮肤
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 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 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 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3)消化道 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 于个人不良的卫生习惯而造成。手沾染的 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 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 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呼吸系统
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 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 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 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 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
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 助于我们对有毒化学物质中毒的了解和防治管理。
5.2
日常生活中的毒物及其危害
一、毒物的类型 二、天然食物中的毒物 三、其它毒物
一、毒物的类型
所谓毒物是指干扰或扰乱人体中化学反
应系统的物质。

②存放过久的油 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玉米、棉籽、红花、 大豆和向日葵油中甚丰)与空气、光、金属接触 后,被氧化成有毒的过氧化物,会破坏维E。不饱 和成分的双键断裂后形成低分子量的醇、醛、酮 等物质,有异味和较大刺激。即使是猪油、牛油 等主含饱和酸的动物油,久存后亦会水解生成甘 油和游离脂肪酸,产生臭味和毒性,通称 "变哈" 或酸败。为防止酸败,不宜将油久存。贮存前应 充分除去其中的水分,密封容器。用深棕色瓶装 油放在冰箱中。还可加些抗氧剂如香兰素、丁香、 花椒等以延缓酸败。
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
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
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 油、吡啶、蒽、菲等。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
氯痤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及皲裂
等。 。
化学灼伤
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是化学物质对皮肤、粘膜刺激、腐蚀及化 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 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某些化学
二、天然食物中的毒物 1、食油 食油的毒性来自原油或加工过程。
(1)原油。致毒的食油有: ①生棉籽油。系将生棉籽直接榨出而得,内常含棉酚、 棉酚紫、棉酚绿等毒物,通常不能用加热法除去。中毒后 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慌等,影响生育(棉酚为男性 避孕药)。生棉籽油切不可食用。 ②菜籽油。含有芥子甙。在芥子酶作用下生成噁唑烷 硫酮,具有令人恶心的臭味。因该毒物挥发性较大,在烹 调时将油热至冒烟即可除去。
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体内过程
1、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三种 途径进入体内。 (1)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有可能的途径。 凡是以气体、蒸气、雾、 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 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 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 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 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 吸收越快。
一、有毒化学物质的分类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体内过程 三、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有毒化学物质的分类
1、金属或类金属毒物
常见的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 物等。 2、刺激性气体(指对眼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的 气体) 最常见的有氯(Cl2)、氨(NH3)、二氧化氮(NO2) 、 光气(COCl2)、氟化氢(HF)、二氧化硫(SO2)、三氧 化硫(SO3)和硫酸二甲酯[(CH3O)2SO2]等。
2、常见中毒损伤
毒物引起的中毒易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
骨胳损伤
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者首先表现为牙槽嵴的吸收,随着吸收的加 重发生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
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可发生骨软化。
眼损伤
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伤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 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接触性眼损伤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
– 4、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 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 要作用,但若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 过程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能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 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 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苯、二甲苯、二 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 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2、蔬菜及水果
有的蔬菜或水果也含有特殊毒素。
(1)蔬菜类。靠一般烹调仍不能去毒的有: ①四季豆(又称芸豆或芸扁豆) 豆荚外皮中的皂素和籽实中的植物 血球凝集素均有毒,前者对消化粘膜有强刺激性,后者有凝血作用,产生 胸闷、麻木等症状。烹调时需煮较长时间,使原来的生绿色消失,食用时 无生味感,毒素方可完全破坏。切忌生吃、凉拌等。 ②发芽土豆。发绿的皮层及芽中含有龙葵素(茄碱),可破坏人体红 血球而致毒,产生呼吸困难、心脏麻木等症状。去毒办法是将芽及发芽部 位一起挖去,再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炒煮时再适当加醋。 ③鲜黄花菜。含秋水仙碱。此碱本身无毒,但在体内可被氧化成具 有强毒的氧化二秋水仙碱,侵犯血液循环系统。去毒办法是先用开水烫 鲜菜,再放入清水中浸泡2~3小时,即可去碱。干黄花菜无害,可放心 食用,因为通过蒸煮晒制,秋水仙碱已被破坏。
物质在致伤的 同时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
灼伤,甚至引起死亡。
职业性肿瘤
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我国1987年颁布的职 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 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 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
虽然对生命来说,”物无美恶,过则为 灾” ,意思是毒性与剂量有关。但仍可根据 毒物的性能和危害程度将毒物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化学毒物与生物毒 物两类,前者如硫化氢、有机磷农药,后者如 各种有毒霉菌、病毒;
2、按毒物性能可分为: ①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它们可迅 速破坏生理组织、酶官能团变性或失效,常见的有硫酸、 盐酸、氢氧化钠、光气(碳酰氯)、氯气、臭氧等; ②代谢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氢氰酸、氟乙酸等可影响 代谢过程; ③神经性毒物。它们影响电信号沿神经纤维的传递过程, 使传递失误或改变,如有机磷农药均属此类,可麻痹中枢 及骨髓系统。大麻等致幻物可破坏人的判断力; ④诱变性毒物。改变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引起子代异常、 病变或致畸,如可的松等; ⑤致癌物。如多环芳烃、石棉、灰尘等。
1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一有毒化学物质的分类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体内过程三毒物对人体的危害3金属或类金属毒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农药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一有毒化学物质的分类4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体内过程11
第五章 毒物与 化学
5.1
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目前世界上约有 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 常用的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 品问世。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是 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 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 的生命。
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眼部的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须及时救治。引起
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
皮肤损伤
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
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根据作用机制不同
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 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属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