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县和诚补习学校2019-2020高二上学期周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孟子这一思想形成鲜明反差”,联系所学墨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6。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段话说明,该时期
A.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B。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认为东周在动乱中孕育经济和社会变革,最终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选项A符合这一主旨,为正确选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是否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变革,排除B;选项C只强调了动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统治者纷纷采用法家学说的原因
5.《孟子》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孟子这一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A. 墨子的“兼爱”
B. 荀子的“性恶伪善”
10.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一种思想"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 朴素的辩证法
D。 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从反面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对维护统治的正确性,故B正确;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孟子的思想,排除ACD。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墨家主要思想,同时对材料中“无父”的解读。
1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1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囗口,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空格中的内容应是
A. 齐物
B。 兼爱
C. 非攻
D. 尚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墨翟主张兼爱,即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因此被孟子认为是“无父”,选项B正确;齐物是道家思想,排除A;非攻、尚贤是墨家思想,但是与材料中“无父"不符,排除C、D。
A。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A选项排除.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C选项排除。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处于萌芽时期,D选项排除。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答案】D
【解析】
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联系所学孟子“仁政"思想分析解答。
11.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15。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 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山西省平遥县和诚补习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 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韩非子主张国君对于各级官吏可随时任免,从基层发现、选拔有才能的人,有利于打破贵族权力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君臣之间不信任,排除。D项,从世禄制向俸禄制的转变也不是非常彻底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内部还有封君制,故排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家更注重政治活动,自然科学方面“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选项D正确;材料未反映儒墨两家思想的结合,排除A;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不是百家争鸣导致的,从材料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和民众对自然科学关切度不高,选项B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法家更受欢迎,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
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C。 孔子的“仁爱”
D。 韩非的“法不阿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孟子强调长幼尊卑,重视等级,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爱人不分等级,与孟子的思想形成鲜明反差,故A正确;荀子的“性恶伪善”是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孔子的“仁爱”强调等级,与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C;韩非的“法不阿贵”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但材料反映的是人际关系,D不符合题意,排除。
7.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
A。 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 发展
C. 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D。 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
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无为是指时有时无 一般的人类活动
B. 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 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 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根据“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
14。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更明白地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说法反映了当时
A. 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B. 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互相利用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D. 周代的世禄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9。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下列言论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A.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B.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C.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与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一致的是,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B项正确;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天命论,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A项错误。“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C项错误;“非礼勿视……”强调的是“礼”,不是孔子的“仁",D项错误。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6。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段话说明,该时期
A.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B。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认为东周在动乱中孕育经济和社会变革,最终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选项A符合这一主旨,为正确选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是否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变革,排除B;选项C只强调了动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统治者纷纷采用法家学说的原因
5.《孟子》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孟子这一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A. 墨子的“兼爱”
B. 荀子的“性恶伪善”
10.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一种思想"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 “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 朴素的辩证法
D。 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从反面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对维护统治的正确性,故B正确;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孟子的思想,排除ACD。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墨家主要思想,同时对材料中“无父”的解读。
1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1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囗口,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空格中的内容应是
A. 齐物
B。 兼爱
C. 非攻
D. 尚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墨翟主张兼爱,即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因此被孟子认为是“无父”,选项B正确;齐物是道家思想,排除A;非攻、尚贤是墨家思想,但是与材料中“无父"不符,排除C、D。
A。 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 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A选项排除.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C选项排除。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处于萌芽时期,D选项排除。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 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 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答案】D
【解析】
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孟子的一种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联系所学孟子“仁政"思想分析解答。
11.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15。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 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山西省平遥县和诚补习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 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韩非子主张国君对于各级官吏可随时任免,从基层发现、选拔有才能的人,有利于打破贵族权力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君臣之间不信任,排除。D项,从世禄制向俸禄制的转变也不是非常彻底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内部还有封君制,故排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墨家更注重政治活动,自然科学方面“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选项D正确;材料未反映儒墨两家思想的结合,排除A;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不是百家争鸣导致的,从材料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和民众对自然科学关切度不高,选项B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法家更受欢迎,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
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C。 孔子的“仁爱”
D。 韩非的“法不阿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知,孟子强调长幼尊卑,重视等级,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爱人不分等级,与孟子的思想形成鲜明反差,故A正确;荀子的“性恶伪善”是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孔子的“仁爱”强调等级,与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C;韩非的“法不阿贵”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但材料反映的是人际关系,D不符合题意,排除。
7.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
A。 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 发展
C. 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D。 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
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无为是指时有时无 一般的人类活动
B. 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 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 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根据“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
14。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更明白地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说法反映了当时
A. 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B. 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互相利用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D. 周代的世禄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9。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下列言论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A.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B.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C.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与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一致的是,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B项正确;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天命论,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A项错误。“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C项错误;“非礼勿视……”强调的是“礼”,不是孔子的“仁",D项错误。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