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眼泪百姓故事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的眼泪百姓故事5篇
第一篇:牛的眼泪百姓故事
继父朝深山老林走去,他是去寻牛的,牛已经两天没有回家了,它是家里的一笔巨款。

走到山腰,继父一边走一边向山林里喊,耕牛和主人是心有灵犀的,可是这回,牛却没有回应父亲。

在林子深处,继父找到了牛。

牛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看到继父,表情欢腾起来。

平日里高大威猛的牛,此刻,跪躺在草地上。

继父发现有些异样。

跨步靠近牛,牛挣扎着想要起来,可身躯却很拙笨、沉重。

牛最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走路的样子像刚刚学步的孩子。

继父猛然明白,牛老了。

毕竟这头牛跟随继父已经有7年之久了,那份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释清楚的。

继父紧跟在牛身后,牛那宽厚的脊背长满了因耕地而留下的老茧,而今天这结实的脊背成了它快些回家的累赘。

终于在傍晚时分,牛和继父到家了。

继父做出一个沉痛的决定,要把牛卖给牛贩子,然后送入屠宰场,成为一堆牛肉,继父从中可以赚到一笔为数不小的钱。

第二天,牛贩子来到牛面前。

牛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但它无法对自己的主人言语,只有一脸的悲哀,那轮廓分明的脸上,眼睛依旧瞪得圆溜溜,只是失去了光泽,红彤彤地布满血丝,鼻子被一根粗粗的尼龙绳死死地拴着。

一番讨价还价后,牛贩子抓起拴牛的尼龙绳,用鞭子狠狠地抽打着牛,牛浑身的细黑绒毛马上直立了起来。

牛“哞”的一声,抖抖庞大的身躯,无奈地迈开离家的脚步,毕竟皮鞭抽打的疼痛比离家的脚步还要痛些。

牛贩子吆喝着,抽打着,在离家两里地的田埂边,牛终于腿一软,倒下来了。

皮鞭不断地抽打在了牛的脊背上,“哞……”牛被抽打得不断惨叫着,鼻孔被勒出了血滴,顺着嘴角流下。

家里的母亲像发疯似的抱起前些日子割来的一把鲜草,冲了出去:“牛跟了你一辈子,你怎么舍得!”母亲大声埋怨继父。

牛看着飞步赶来的母亲,继续努力挣扎,想要露出往日的威严。

母亲拍了拍牛的脊背:“吃些吧,吃饱了不会那么痛。

”母亲把青草递到牛眼前,不断往牛嘴里送。

继父也慌忙赶来,他却不敢去看牛那双渴望生存的眼睛。

继父害怕与牛对视。

继父拉着母亲的胳膊,不知道是对牛说,还是对母亲说:“我不用牛换钱,明年我拿什么去买壮牛耕地啊?”
牛转过头,双眼死死地看着继父,它突然理解了这个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主人,知道了他的难处。

牛知道自己最后的价值,知道自己最终的使命。

牛明白自己就算有再大的力量也有消散的一天,曾经无数次翻过的土地终究会遗弃自己。

继父轻轻地抚摸了牛的脸颊:“走吧……”牛一跃而起,重新迈开脚步,它得到了主人最后的命令,一个永别的命令,一个悲壮的命令。

继父挪开手,双手却沾满了泪水,是牛的泪水,顺着眼角落下和主人永别的泪水。

第二年,继父买了一头成年的壮牛,继父待壮牛比待任何孩子都要好。

第二篇:牛铃之声百姓故事[范文模版]
农夫崔益钧和老伴儿李三顺带着牛去看兽医。

那头老黄牛已经毛色斑驳,浑身褶皱,两侧牛角内弯,都快顶到脸了。

老太太说,牛角已经剪过好几次了。

兽医给牛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牛顶多还能活一年。

对这个判决,崔益钧并不意外,但就是不愿意承认。

他有点儿难过地应道:“假的。

”从此以后他更离不开这头陪伴他很久的老黄牛了。

两位老人一直生活在韩国山区。

崔益钧老人8岁那年,因为针灸不当,左脚坏死,落下残疾。

他生性勤劳,几十年来,赶着这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风雨无阻地在田里劳作不息。

他和妻子把9个儿女抚养成人,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儿女们也很有出息,先后在首尔成家立业。

儿女们离开之后,家里就剩下两位老人和一头老黄牛了,但老人始终离不开乡村,他每天都要给老黄牛架上牛车,然后晃晃悠悠地走
到田里。

老人很固执,他种田拒绝用农药和机器,宁可跪着拔草,爬着用镰刀收割。

他从不买饲料,一直是自己割草喂牛。

孩子们都说老爸爱牛胜过爱他们,因为孩子们小时候每天都要去割草喂牛,如果谁偷懒少割了,或者割的草不够嫩,父亲发现后就会很生气地训斥他们。

崔益钧者人每年除了要给孩子过生日外,还会给牛过生日。

那天,全家人都要割最嫩的青草喂牛,而且还要举行仪式,感谢牛的功劳。

孩子们大了,经常给父亲按摩、捶背,可崔益钧老人却经常给老黄牛按摩。

老太太抱怨丈夫对牛比对自己都好,但老人一直一意孤行。

他每天都要抚摸牛头,老黄牛生病时,为了方便照看它,他甚至搬到牛圈与牛一起睡。

看到有人打农药,他会马上给牛戴上笼头,怕牛吃到毒草……村里的人都说,他养牛为了干活,还是干活为了养牛,已然不得而知。

一次,老黄牛病了,老人便爬上稻田边的小坡,割来蒲公英喂牛。

老太太急了,那些蒲公英是她留着当药用的。

一晃好多年过去,老人身体越来越差,老伴儿和孩子们都劝他把牛卖掉,安心养老就好。

老人不得不牵着黄牛去牛市,牛贩毫不留情地说,这牛白送都未必有人要。

但老人却倔犟地开了个天价——500万韩元(合人民币3万元左右)。

结果当然是没人买,老人又高兴地把牛牵回了家,这正合他的心意。

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家,他没有舍不得,但是一天没看到牛,他就魂不守舍。

他说,离开牛一天他就会生病。

孩子们只好让老两口继续住在乡下。

当然,他待牛好,牛也是知道的。

他喜欢看着牛依依不舍的眼神,更喜欢牛从来不拒绝他的行为。

每次他上街,老牛都会叫几声为他送行,这个叫声包含了不舍与留恋,是让他一路平安,快些回来;而当他回来后,老牛似乎也知道,也会叫几声,表示对他的欢迎。

每当牛“哞哞”叫时,老人就会为之一振。

老牛已经不只是牛了,也是他的忠实伴侣。

春去秋来40载,老伴儿常说,如果没有这头牛,崔益钧老人早就没了。

而对于这头牛而言又何尝不是——耕牛的寿命一般只有15年,
而崔益钧悉心照料的这头黄牛整整活了40年!
一位叫李忠烈的导演从2005年开始拍摄78岁的崔益钧和他的老牛,纪录片的投资者本计划拍摄一年,直到老牛过世。

没想到老牛在崔益钧老人的悉心照料下竟然活了3年。

拍到后来,投资者跑了,摄影师跑了,录音师跑了……3年后,到了老牛离开世界的那一幕,李忠烈一个人扛着摄像机、背着录音机,孤军奋战。

老黄牛走得非常安详。

李导给片子取名《牛铃之声》,老人和牛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此片后来荣获釜山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成为韩国最卖座的纪录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牛铃之声》前,作为一个对生活无望的纪录片导演,李忠烈曾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在5年的跟拍之后,他感慨万千:“老爷爷和牛像药一样治愈了我的自杀倾向。


一头牛在老人的精心爱护下,多活了20多年。

而老人一看到牛的眼神,就放不下,舍不得。

最后的日子,那头牛走起来已经一步三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倒下。

崔益钧老人依然固执地架上牛车,去往田里。

可是到了地里,牛往往只是在田埂边吃草,老人则坚持劳作。

老爷子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坚持走下去,就是坚持活下去。

也许正因此,这头牛才创遣了生命的奇迹。

第三篇:百姓的眼泪
百姓的眼泪--李林森先进事迹采访手记
2011-09-22 09:5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任硌、叶建平、张严平
(时代先锋)百姓的眼泪李林森先进事迹采访手记
新华网成都9月22日电(记者任硌、叶建平、张严平)在达州采访李林森先进事迹的那段日子里,每一个与他交往过的人,在我们面前总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每到动情之处,他们总是难以按捺内心的伤痛,泪水夺眶而出。

他们为什么要哭?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

对于许多基层老百姓来说,组织部长应该离他们很远,但他们的泪水却一次次告诉我们:他们很近,他们是朋友,他们是亲人,他们心贴着心。

在梨树乡荆竹坝村,我们见到了39岁的残疾人李代菊,我们采访的第一个老百姓。

谈到李林森,她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他是个好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全靠他帮我们挺过难关。

我一直把他当成我的娘家人。

每次他来,都让儿子管他喊舅舅!”
1995年,李代菊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一家四口生活全靠丈夫在外打工。

2008年,这个贫困家庭正为孩子几百元学费发愁时,李林森出现了。

“当时,我们还住在山上,从村委到我们家要走40多分钟。

他听说我们家困难,特地过来给了我们500元,并反复叮嘱我们,别让孩子辍学,有困难和他说。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代菊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去年,我们家被洪水冲了,修房子他还买了3吨水泥。

我搬进新家,想请他吃一顿我做的肘子,没想到他就”
在李代菊家里,人渐渐多了起来。

原来,听说我们要采访李林森的先进事迹,荆竹坝村许多村民都自发地赶来。

年逾七旬的陈一山见到我们特别激动,拉着我们去看他的新房子。

那是一幢两层楼高的新房,门口一块“高山移民扶贫工程”的牌子格外醒目。

陈一山过去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2009年10月,李林森在下乡调研中,专程跋涉两个多小时,翻山越岭前往他家里座谈。

“他问我,想不想搬到山下去?我担心住到山下没田没地,生活无着落。

没想到,他马上组织乡干部开会,把我纳入了高山移民扶贫工程项目。

房子解决了,还吃上了低保。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女孩熊静在李林森资助下,考上了大学,如今在深圳工作;李春秀等80多户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不用每天走两公里去挑水;秦家沟社有了索桥,难产妇女因夜间过不了河死亡的惨剧再不可能发生
采访时,我们发现,越偏远的山区,越穷苦的百姓,有关李林森的故事就越丰富、越感人。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穷苦百姓,他们是
李林森最牵挂的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重点围绕着李林森担任组织部长时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

“四评村官”,那是他推进基层党建的一大创举。

我们沿着崎岖山路前行,约摸1个多小时,来到了往川坝村。

村里的老百姓正在村里的平坝上聊天,一派安逸祥和。

谈到李林森,老百姓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但一提到“四评村官”,他们都笑了,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很好,自己选,自己评,这样才能选对人!”
49岁的往川坝村村民冉启国,一直在煤矿上打工。

在他心中,似乎每次换届选举都离他很远。

去年10月,他突然接到村干部的电话,要他去投票。

“前任村支书说得凶,但一直没有帮我们把实际困难给解决好。

这次,我把票投给了潘毅。

他是我们村的,知根知底。

当过大学生村官,知识多、见得多,社会上跑得有些经验,相信他能解决好问题。


潘毅果然没有辜负1400多名村民的寄托。

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硬化了联户路,新修了社道路和石拱桥,解决了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这些项目都是在李部长的协调下争取来的。

没有他的帮助,我也不可能兑现公平竞评时的承诺。

”潘毅说。

采访中,我们告诉乡亲们,“四评村官”就是李林森创造的,许多乡亲们哭了。

他们知道,没有“四评村官”,他们可能选不出潘毅;没有潘毅,他们可能还要生活在那个交通差、饮水难、产业弱的小村子里。

幸福来之不易,热泪诉说恩情。

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帮助老百姓致富,也是李林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蜂桶乡,我们见到了38岁的村民胡发章。

2007年一次偶遇,让他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当时我刚从新疆打工回来,路上遇到李林森。

他让我带头种木瓜,还帮我找来了技术人员。

”胡发章说。

如今,让水坝村有180多户种起了木瓜。

“今年2月,我还打电话给他,请他来看木瓜花,开得多灿烂,他说过段时间一定来;可木瓜熟了,他却走了”说到这时,胡发章的妻子不停地掉泪。

百姓为李林森落泪,更多的是因为他惊人的担当。

2009年7月,李林森被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

不对外说出病情,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让父母受痛苦。

生病的消息在6个人间戛然而止。

李林森拿出仅有的5万元积蓄,又向亲友借了20万元,在妻子和妹夫的陪同下,悄悄来到北京301医院做了肝脏移植手术。

面对组织、同事和家人的问候,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只是做了一个胆管搭桥手术。

采访中,我们发现,他忘我工作,真的让身边的人都相信了。

但这两年,对于万源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原主任蒲智慧来说,却很残忍。

她总是过得“提心吊胆”,因为她是知情人之一,她不知道面前的这座大山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崩塌。

“我常常在想,等到他走的那天,那些他曾经帮助的人,肯定会哭得死去活来。


这是我们在采访中获取的一个细节:去年底,一名组工干部听说李林森身体不好,前去看望他。

到他家才几分钟,组织部就来了一个电话,说有急件要及时处理。

李林森听了,精神突然一下就来了,立即起身换拖鞋准备到办公室。

李林森母亲很生气,问儿子:“你还要不要命?”但平时非常听母亲话的李林森显得倔强,执意要去办公室。

母亲平时非常疼爱他,从没骂过他。

那天母亲急哭了,流着眼泪骂了他一句:“犟牛!”
李林森把工作当命。

早在5月他病重之时,我们曾去重庆的大坪医院看他,看到的是一个让人揪心的画面:一名面容枯黄,骨瘦如柴的男子躺在病床上打着电话:
“大竹镇、靠重庆城口县的紫溪乡等23个边远高山乡镇,是我们这次乡镇党委换届的重中之重,请你们一定要盯紧点儿!”
“达州市7月中旬开党代会,我们万源推的党代表,得抓紧再复查一遍。


妻子向琪的话让我们震惊:“癌症会让他走,但是如果不让他工作,他可能会走得更快。


再犟的牛,也有休息的时候。

他走了。

8月3日,达州市上万名干部群众冒着大雨,自发赶到达州殡仪馆,向李林森挥泪告别。

当天,达州下起了暴雨,仿佛打穿了雨伞,干部群众全身被淋湿,大家的脸上雨水伴着泪水。

他常说,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但他要笑着离开。

对工作和百姓,他已没有太多遗憾;对妻儿和父母,那无限的牵挂和愧疚也已凝成眼角的最后一滴泪水。

李林森为什么喜欢和老百姓在一起?因为他把百姓当命。

在他心中,当农民的汗味、家禽的臭味和大山的清香都是一样时,他就和老百姓心贴着心了。

采访结束了,我们也找到了答案:李林森,老百姓的组织部长!
第四篇:百姓故事.计划生育doc
百姓故事:婚育新风创建大山深处的和谐家园——记豫西山区的灵宝市苏村乡
周家原村
中国人口网2008-05-07 18:41:
51位于豫西山区的灵宝市苏村乡周家原村,数年来坚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深入开展以“农村小康工程进农户、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进农户、婚育新风进农户、生殖健康服务进农户、计生法律法规进农户”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家庭行动,把人口和计生新机制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推进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周家原村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五好’村党支部”,三门峡市“先进‘五好’村党支部”,灵宝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是三门峡市级、灵宝市级“文明村”。

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三门峡市“三星级农村文化大院”。

计划生育困更难家庭搬迁扶贫工作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授予“搬迁扶贫工作先进村”称号。

周家原村村支部书记伍月星也先后多次被中共三门峡市委、灵宝市委、苏村乡党委命名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百名优秀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三门峡市“优秀农村科技带头人”、苏村乡“和谐社会建设标兵”等称号。

2007年,该村被确定为三门峡市、灵宝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和谐理念是快速发展的第一要素
周家原村由5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2549人。

在村党支部书记伍月星的心目中,周家原村的发展蓝图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邻里和睦、人人安康”,16个字包含了经济、环境、人口各个层面。

他说:“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是农村快速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生产发展要向上,人口数量要稳定,农民素质要提高,这是周家原村两委干部、73名共产党员的努力方向。

具体有6个数字:到2010年,争取全村每个家庭都有两对夫妇在一起生活,每对夫妇不超过两个孩子,家家有新住房,有一部四个轮子的车子,有5位数的存款,每周工作5天。

见我们对每个家庭都有两对夫妇在一起生活的提法有些不解,伍月星用自己的家庭来解
释:“我们老两口都是60上下的人了,体力活渐渐不行了,但我们种庄稼的经验还在,也渴望与儿孙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儿子儿媳虽然年轻力壮,却有孙子拖累,我们现在三世同堂,互相照应,取长补短。

农闲时间,儿子儿媳还可以出去打打工,开开眼界,家里也好有人照顾,这就很不错嘛!”
和谐就是要咱庄户人有饭吃,有话说
伍月星告诉我们,农村要和谐,就要营造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让计生户先富起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为此,该村在村两委落实包片责任制的基础上,更加着力对计生
户的帮扶和服务。

在村委会,我们看到该村印制的《周家原村计划生育优惠项目》宣传单,该村计生户在享受法定奖励及上级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可再享受村里的如下优惠:
一是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孩子在村小学就学期间免收一切费用。

二是在中心村购买商品房时,每平方减免20元。

三是在中心村建三是在中心村建房居住的,每户补助5000元,并免收每月10元的管理费。

四是在免费享受村里组织的所有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免费参加“周家原村新农民素质教育基地”的特色技术培训,免费享受技术信息服务,优先参加家政服务队伍。

五是优先安排计生户子女进入村办企业务工。

六是计生户子女考上大学本科,每人奖励1000元,考上大学专科,每人奖励500元。

周家原村两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口号是:“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伍月星说,我们认为,发展经济和计划生育都要依靠群众自己来做。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养新农民,为此,该村建起全乡第一个村级新农民素质培训基地,强化“农民知识化”技能培训,向育龄群众提供新观念、新技术;同时,开展计生知识的培训,向育龄群众传播新的婚育观念,树立少生快富的人均观念。

和谐体现在新农村的方方面面
在周家原村,我们深切感受到,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已经结合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文明乡风唱响婚育新风主旋律。

周家原村在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中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的主题宣传,突出人口形势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逐步改变农村群众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婚育观念,有效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康深入发展。

积极构建新型生育文化教育平台,在新农民素质培训基地设置的科普宣传栏中设立计生宣传墙报栏,在科普阅览室中摆放计生图书、杂志、报刊等宣传材料,设立“优生、优育、优教展馆”,供育龄群众观看、学习,让群众能够直观地了解掌握怎
样生好孩子、照顾好孩子、教育好孩子的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受到群众的欢迎。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服务活动,逐步改变群众落后的婚育观念,让农民展现新风貌,在实现乡风文明的同时,树立生育文明。

村镇改造突出环境优化主格调。

该村实施计生户家园美化工程,让农村计生户的家园率先美起来,既使“计生光荣、计生优先”利益导向机制建设落到实处,又是建设“新农村新家园”的重要工作内容。

通过部门和干部与农村计生户结对子帮扶,积极帮助贫困计生户建住房、修圈舍,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使计生户居住环境靓起来。

几年来,全村共有17户计生户新建住房共2000多平方。

周南组二女户赵娟芳夫妇家庭比较困难且无住房,市乡村三级投入4万多元新建“二女安居工程房”,让他们住入新居。

还有19户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计生户在建房时给予优先办理,8户计生户在中心村宅基地购房时优先办理。

民主管理以计生村务公开为重要内容。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周家原村对原来的村规民约进行修改,新的村规民约中,列入计划生育内容,既有明确的奖励优惠措施,又有严明处罚措施。

通过村规民约的实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优生优育、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浓,村民自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同时抓好计生村务公开,村财支出的计生开支及福利费都按时公开,办理《生育服务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两查”节育未到位情况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情况每个月均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坚持“端平一碗水”接受群众的监督,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改善了干群关系。

在周家原村,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些情况:在2005年以来,全村共有计生户800多人免费参加了新农民素质培训,培训的主要技术有:土壤肥料、作物栽培、病虫防治、禽流感防治、修车技术、电焊技术、电工管理、建筑技术等,现有300多人学成肆业,在各行各业中大展身手。

有40名二女户女儿享受免费读书。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周家原村两委印制的一条宣传标语,我们周家原村采访的所见所闻印证了这不仅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