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所以遣将守关者
B. 无与士耽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 奉守先王之宗庙
【答案】D
【解析】A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B项,“耽”:古义,沉溺;今义,耽误。

C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故选D。

二、默写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2.(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

《琵琶行》
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4)《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
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5)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

(《咏怀古迹(其三)》)
2.(6)_______________,他生未卜此生休。

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李商隐《马嵬(其二)》)
2.(7)《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解析】(1)根据“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可推知答案,注意“峨”的书写。

【答案】(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2)根据“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可推知答案,注意“盈”的书写。

【答案】(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3)根据“由琴声想到珠玉声”可推知答案,注意“嘈”的书写。

【答案】(4)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4)根据“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可推知答案,注意“沦”的书写。

【答案】(5)独留青冢向黄昏
【解析】(5)注意“冢”的书写。

【答案】(6)海外徒闻更九州, 空闻虎旅传宵柝
【解析】(6)注意“州”“柝”的书写。

【答案】(7)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7)根据“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可推知答案,注意“沧”的书写。

3.(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一是重用谋臣,即
“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三是六国联合。

3.(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解析】(1)注意“赂”的正确书写。

【答案】(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2)注意“酹”的正确书写。

【答案】(3)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解析】(3)根据“写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可推知答案。

注意“释”的正确书写。

【答案】(4)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凌万顷之茫然之茫然
【解析】(4)根据“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的句子”注意“顷”的正确书写。

4.(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2)《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4.(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案】(1)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1)根据“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可推知答案,注意“萧”的书写。

【答案】(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解析】(2)根据“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推知答案,注意“矣”的书写。

【答案】(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解析】(3)根据“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可推知答案,注意“谨”的书写。

5.(1)荀子的《劝学》善用对比论证,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心思浮躁,与蚯蚓用心专一形成鲜明对比。

5.(2)在《次北固山下》中,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了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1)根据“因为心思浮躁,与蚯蚓用心专一形成鲜明对比”可推知答案,注意“螯”“鳝”的正确书写。

【答案】(2)海日生残夜, 江村入旧年
【解析】(2)根据“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了自然理趣的句子”可推
知答案,注意“生”“残”的正确书写。

【答案】(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3)根据“‘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意境相似”可推知答案,注意“酹”的正确书写。

6.(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地说,即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内忧外患处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6.(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鸿门宴》中,樊哙用“大丈夫应不拘小节”劝刘邦赶紧离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加之以师旅 , 因之以饥馑
【解析】(1)由“这样内忧外患处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可推知答案。

注意“旅、饥”的正确书写。

【答案】(2)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解析】(2)由“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可推知答案。

注意“阙、唯”的正确书写。

【答案】(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解析】(3)由“樊哙用‘大丈夫应不拘小节’劝刘邦赶紧离开”可推知答案。

注意“谨、辞”的正确书写。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7.(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7.(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②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7.(5)程生对张昭在史学上的指点和帮助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

A.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
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B.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
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C.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
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
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答案】D
【解析】(1)“曰”是说话的标志语,其后应该断开,排除A项;“我本书生”是一个判
断句,意思是“我本是一介书生”,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项;“何”是疑问
代词,与“面目见主于地下”构成疑问句,意思是“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答案】D
【解析】(2)D项,“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

【答案】C
【解析】(3)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
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

乃发哀行服……”可知,“为寻父踪,他于战乱中徒步跋涉,沿路乞讨,并为父行丧”描述的是张昭的父
亲张直。

【答案】(4)①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邀请(招请)安置儒士,两次用书信和财物来
招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

②陶谷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做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

【解析】(4)①延:邀请,招请。

以:介词,用。

署:委任。

②诬:说谎话。

引:拉。

免冠:脱帽。

【答案】(5)①思想引导:他引导张昭,要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必须通晓历史。

②要义讨论:程生从《汉书》中提出十多条要义与张昭进行讨论。

③典籍传授:将《荀纪》《国志》等传授给张昭。

【解析】(5)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定位至第二段。

根据“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
史不可”可知,程生对张昭进行思想引导,即要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必须通晓历史;根据“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可知程生与张昭进行要义讨论,即程生从《汉书》中提出十多条要义与张昭进行讨论;根据“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可知程
生传授典籍给张昭,即将《荀纪》《国志》等传授给张昭。

8.(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8.(2)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8.(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8.(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②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A.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
无子/非邀福者。

B.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
且无子/非邀福者。

C.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
且无子/非邀福者。

D.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
无子/非邀福者。

【答案】D
【解析】(1)句意: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
是为国家长远着想。

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
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

“不才备位”意为“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是……也”为判断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答案】A
【解析】(2)A项,句意: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第:只管。

【答案】C
【解析】(3)C项,“正是包拯执法严明的体现”错误,欧阳修是在批评包拯的做法。

【答案】(4)①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控告。

包拯说:你只管
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

②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
但从来没有不推行忠恕之道的。

【解析】(4)①诉:控告。

第:只管。

鬻:卖。

寻:不久。

②峭直:严峻刚直。

嫉恶:憎恨厌恶。

推:实行,推行。

9.(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9.(2)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9.(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画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9.(4)翻译。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 郑既知亡矣既:已经
B. 将焉取之之:指代土地
C. 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 何厌之有厌:厌烦
【答案】D
【解析】(1)D项,句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厌,满足。

【答案】A
【解析】(2)A项,以:介词,把。

【答案】D
【解析】(3)句意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东道主,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

故选D。

【答案】(4)①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②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解析】(4)①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做边邑;远,指郑国。

②阙,侵损,削减;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10.(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0.(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

谦白其滥,得论减。

②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

A.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
书意/帝从之/
B.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
书意/帝从之/
C.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
书意/帝从之/
D. 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
书意/帝从之/
【答案】C
【解析】(1)“诓骗罪”为名词,作“论”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两项;“比奉诏
准律断罪……非诏书意”为说的话,其前断句,排除A项。

故选C。

【答案】D
【解析】(2)D项,此处的“秀才”泛指读书人。

【答案】A
【解析】(3)A项,虞谦“奏事不密”系他人诬告,而非事实,由后文杨士奇“具白其诬”
可知。

【答案】(4)①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

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
得以减罪。

②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

【解析】(4)①逮:逮捕;几:近;滥:过度;论:判罪。

论减:减罪。

句子翻译为: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

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

②凡:大凡,凡是;四方:各地;狱:案件;平:公平公正。

句子翻译为:凡是法司
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