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史诗——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的艺术创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创刊
中国农村的“史诗”
—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的艺术创作分析
——
已王兵兵[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北京100029]
摘要:《老农民》以“史诗”的艺术形式,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农村1948年至2008年六十年间的发展与变革,艺术创作追求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完美融合、真实性与荒诞性的精巧杂糅,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宏大的民族精神、中华儿女无与伦比的智慧浓缩于影像作品,成为一部抒写中国农民当代六十年命运史和心史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老农民》艺术创作中国农村史诗
著名导演张新建执导、高满堂编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以编年体的形式全景式艺术呈现了山东麦香村六十年的发展与变革,把中国农民六十年的命运史、心史浓缩于影像作品,不仅展现了血肉丰满的中国农村历史形象,也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由衷敬意。

荣获2015年第21届上海农民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堪称中国农村“史诗”。

一、关于“史诗”的理解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特殊类型,什么样品格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才可以称为“史诗”?
毫无疑问,作为“史诗”,既要有“史”的成分,还要有“诗”的形式。

“史”的成分,主要是指从中国历史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凸显中华文明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展现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生态与心路历程。

“诗”的形式,主要是指在准确把握“史”与“诗”关系的基础上,能够立足于当代社会的认识高度,对中国农村的历史进行独立的、客观的、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将当代意识和现代精神渗透到历史内容和历史人物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之中达到超越,成为了解中国农村历史真相、获取民族记忆的一个平台,这正是史诗的“灵魂”。

倘若只有“史”的内容,而无“诗”的形式,简单地堆砌史料或演绎历史,绝不能称为“史诗”。

倘若仅有“诗”的形式,却无“史”的内容,那就更不能称为“史诗”了。

二、《老农民》的“史诗”品格
(一)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照。

法国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的心史。

”也就是说,绝对客观的历史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历史学家在摄取历史、剪裁历史和记载历史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各自内心的隐形标准、认知能力、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史学家的历史叙事尚且如此,农村剧的创作更应逼近真实,抓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将历史的声音转化为眼前的现实,以全新的视角把握和解读中国农村和农民。

《老农民》不满足于对中国农村历史的平面的线性叙事,而是以全新的视野深入挖掘和探寻隐藏在中国农村社会生活表象之下的历史潜流,寻找历史的声音和足迹,还原历史的记忆和真相。

影像叙事从1948年土改开始,一直写到2008年《人大物权法》给予农民土地权,其间包括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饥荒、“文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历史阶段,立体地展现了中国农民从新生走向幸福的心路历程,把中国农民的“精气神”写活了。

故事的矛盾焦点都是中国农民能否“吃饱饭”、能否“过上好日子”的问题,这种叙事视角更具开放性、合理性和先进性。

影像叙事一开始,就呈现了车把式牛三鞭之子牛大胆因要娶本村老驴子的姑娘杨灯儿引起的长鞭与连枷的比武。

牛三鞭豁上老命最终获胜后,老驴子便向穷困潦倒的牛家出难题:“三升麦子”的聘礼。

对牛家来说,“三升麦子”,简直就是天大的“财礼”,不得不去向本村地主马大头借粮。

不料,贪婪狡诈的马大头借给牛家的麦子,不仅分量不够,并且变了质。

老驴子震怒之下,死活不愿将灯儿嫁给牛大胆。

在牛大胆和杨灯儿的苦苦哀求下,老驴子提出再与牛三鞭对决武艺,结果牛三鞭挨了老驴子一连枷后,受伤致死,婚事告吹。

牛、杨两家的悲剧,揭示了土地私有制的旧社会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人们既不能吃饱,也没能过上好日子。

高满堂用心解读中国农村和农民,创作前后先后走访了六个省的二百多位农民,专访过互助组组长、公社社长,甚至专访过分管农业的副省长。

影像叙事对中国农村昨日历史的独特思考和升华,得益于高满堂积蓄已久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淀,塑造了以牛大胆为代表的具有民族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老农民形象,展现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

“文革”后,乡亲们依然吃不饱饭,牛大胆问地委周书记:“为什么跟着共产党搞了几十年革命,农民还是吃不饱饭?”当饥饿和贫穷困扰得全村无法生存的时候,牛大胆偷偷带领乡亲种植黄烟,冒险建立农产品自由贸
172
易市场,破天荒地立下“生死状”——
—“借地种粮”。

当“借地种粮”东窗事发,镇上民兵要毁掉已经出土的小麦苗时,牛大胆握着镰刀愤怒吼道:“把乡亲的麦苗毁了,就是把乡亲们仰仗活命的家伙什给毁了,毁了要命的东西,我不让,乡亲们更不让!……谁要敢再挥一下镢头,我这一腔子血就泼在谁身上!谁要是敢再铲一根麦苗,我就用谁的血浇这片老土地!”曾经的历史真相催人泪下,中国农民的胆识和智慧让人敬佩!
历史的声音,历史的形象,历史的骨骼与血肉,在影像的叙事中是可以反复体会到的,能否吃饱饭、能否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中国农民最大、最根本、最切身的问题。

无论是“一颗麦子做文章”的智慧,还是赊棉花的“借鸡下蛋”的探索,无论是开办面粉厂和养猪场,还是开办饲料加工厂、玫瑰园和提炼玫瑰精油厂,还是在俄罗斯租地搞大规模农业生产,还是生产假发远销海外,这些都是中国农民六十年拼搏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正如高满堂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老农民》看片会上所谈的创作初衷:“创作出一部能够真实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保留一段共和国六十年农民的历史正传。


(二)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完美融合。

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一定意义上,农民是中国历史舞台的重要角色,应该以多重的审美视点把握中国农村历史和中国农民,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深刻挖掘真正意义上悲剧和喜剧,既揭示实践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又坚持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农村剧倘若只是简单地截取生活,或者简单地粉饰生活,就很难实现审美因素的撞击与交融,也难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老农民》巧妙地把悲剧性与喜剧性同时呈现,在极其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完美融合,达到了震颤人心的美学效果。

过去六十年,是中国新农村发展和变革的极为重要的探索时期,各种挫折、各种矛盾难以避免。

影像的叙事视角冷静地审视着中国农村这六十年历史风云和人物命运的变迁,参透着浓厚的喜剧性和悲剧性。

影像在叙事中没有回避马仁礼的悲剧人生,生动地刻画了当时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

马仁礼出生于地主家庭,曾是有才华的大学教师,因保护别人受到牵连,沦落乡里。

因为父亲马大头的地主身份,土改时失去了土地,却成了地主分子,就连未婚妻也离他而去成为贫农牛大胆的妻子。

在其后的历次历史风云中,一直是受歧视、受管制的对象,还必须天天向牛大胆汇报思想。

但马仁礼却是幸运的,虽遭家庭的变故,但与牛大胆建立了过命的交情,成为牛大胆的军师和挚交,俩人在农民的“吃饭问题”上有着高度的共识和追求。

几十
年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在历次的坎坷中总能带领乡亲化险为夷,在灾难面前总能勇于担当,在竞争中总能花样迭出,成为麦香村的脊梁。

纵观全剧,总能看到他们身上闪烁的中国农民的智慧。

在牛大胆的爱情问题上,影像叙事大胆选择了悲剧色彩,也兼备了喜剧的美学因素,其效果是震撼人心的。

因向马大头借的聘礼“三升麦子”分量不够还变了质,牛大胆被老驴子取消了婚事。

牛大胆心中深深爱着杨灯儿,“想到灯儿,心就跳到了嗓子眼”(牛大胆跪在他爹坟前说),不想让灯儿受委屈,顾不得计较情敌赵有田“闲牛勿扰”的警告,登门拜访说明情况,给灯儿洗刷冤情。

遭受过两次婚姻失败后,虽有与杨灯儿结婚的机会,但碍于父亲的遗嘱,只能天各一方,直至剧终才与杨灯儿如愿携手。

但六十年间,俩人始终保持着纯真的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牛大胆在经历苦涩爱情的同时,却真正赢得了杨灯儿的亲人般的关照,送饼子,卖住宅,开馒头铺,倒卖棉花,一次次关爱,一次次扶持,一次次付出……辐射出震撼人心的爱情力量,在“无性爱”的意义上折射出更丰富的爱情内容。

(三)真实性与荒诞性的精巧杂糅。

就像生活不是单纯的喜剧或悲剧一样,真实与荒诞也是杂糅在影像的叙事之中。

《老农民》的成功,既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又包含了非现实主义的荒诞因素。

纵观全剧,影像叙事所展现的农村历史大背景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也是真实的,但特定情境的人物与历史貌似真实,实为荒诞,我们不能不佩服高满堂为增强故事冲突所设置的“伏击圈”。

麦香村的故事,正像是中国农村的缩影。

在中国文化中,“牛”是一种图腾,象征着埋头苦干的精神。

“牛大胆”的角色塑造,饱含着对乡土中国农耕文明的身份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符码,承载了新中国六十年的变革历史和农民的奋斗史。

从《老农民》的故事演进可以看到,土改废除了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麦香村乡亲分到了土地,彻底摆脱了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拥有了主人翁地位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乡亲建设家乡的热情,寻找幸福的执着,处处可见:为提高灌溉效率,制造了畜拉水车;为提高产量,深夜去城市偷偷挑大粪以积肥养地;一次次的开拓,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付出,构成了土改时农村社会生活的主色。

但是,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大跃进”亩产万斤的浮夸风、“文革”的破“四旧”、对麦香村造成了巨大影响,麦香村发生的故事也越来越荒唐。

为了大炼钢铁,牛大胆带头砸了自家的锅,叫人卸了“吃不饱”家门上的铁环,疲惫于炼钢,导致地里丰收的地瓜烂掉也无人问津。

在虚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盛行之时,牛大胆不得不用重复秤麦子的“妙计”,完成上级亩产万斤的“神话”。

三年
Works·影视观察

173
年创刊
2〇/subview/1082463/6019886.htm,百度百科.
3〇Gramercy Books.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北京进口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4〇李文杰:《论严歌苓的女性写作》,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20页。

5〇7〇8〇严歌苓:《第九个寡妇》,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第23页,第183页。

6〇张亚莉:《异域守望者的女性言说———论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第6页。

9〇10〇张翎:《金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第408页。

11〇王红旗:《以家族伦理重释性别文化———严歌苓〈妈阁是
座城〉与张翎〈阵痛〉之比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5年第1期,第12页。

12〇张园园:《论新移民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世界》,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第9页。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旅加华裔女作家张翎作品生态批评》(编号:YC2014-S39
5);2014年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加拿大新移民
女作家张翎小说叙事机制特征研究”(编号:14W
X21)
作者:胡佳洁,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万
涛,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
自然灾害,牛大胆的母亲被饿死,乡亲们的生活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麦香村的经济几乎走到全面崩溃的边缘。

韩美丽是“文革”中少部分激进农民群体的代表,“文革”前本是个勤劳、能干、善解人意、体贴丈夫的好女人,也是受人尊重的农村劳动模范。

在“文革”期间,她的人性被扭曲,热衷于闹革命、破“四旧”、搞批斗,甚至逼出人命。

牛大胆和乡亲们,再也无法忍受了,与癫狂的造反派妻子韩美丽不断斗智斗勇,保护乡亲和乡亲利益免遭伤害。

这些真实的荒唐,不仅让每一个农民挣扎在半饥饿的状态,也对中国农业经济形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麦香村虽然没有出现暴力事件,但更具有一种真实的、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吃不饱”是个从出生就没吃过饱饭的农民,却具有很多“小智慧”:想吃“肉蛋饺子”,伙同妻子制造假象,骗杀掉集体的“猪仔”,想方设法把“猪仔肉”藏了起来,最终“猪仔肉”还是不翼而飞;恐慌到手的粮食得而复失,想方设法把粮食全部做成“面饼”,藏在了自家的井里,结果,因吃得过于撑而晕倒了。

但为了保守牛大胆偷偷给大伙吃“肉蛋饺子”的秘密,他却甘愿受韩美丽的侮辱,架起牲畜耕地的套子,任韩美丽视其为牲畜而耕地,甚至不惜上吊结束自己的性命……“吃不饱”的命运真实而荒诞。

三、书写民族精神的“史诗”
不能否认,《老农民》是一部向中国农民致敬的好作品。

该剧流淌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结着宏大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无与伦比的智慧,将中国人的骄傲投射到牛大胆、马仁礼、杨灯儿等为代表的农民身上。

在中国的文化中,“牛”是一种图腾,象征着埋头苦干的精神。

“牛大胆”的角色塑造,饱含着对乡土中国农耕文明的身份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牛大胆牛性十足,热恋土地,有血性,有担当,有见识,有胸襟,明是非,有着“崩直了不打弯的老腰杆子”。

领着农民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帮农民出谋画策偷养母猪,带领大家偷种黄烟、“借地种粮”……屡屡使自己陷于危机,在暴风雨中挺起了“中国脊梁”。

中华文化强调和谐、宽厚、仁爱、崇礼、尚义。

《老农民》谱写了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友情、爱情、亲情之绝唱。

牛大胆和地主儿子马仁礼的友情,与杨灯儿相知相守的爱情,灯儿与狗儿的深厚亲情都让人感动。

杨灯儿为保全牛大胆前妻乔月的新家庭,主动抚养了牛大胆与乔月的儿子狗儿。

因此,耽误了婚姻大事,成为村子里难嫁的“老大难”。

灯儿把狗儿视同己出,百般呵护,不让狗儿干家务活,不让狗儿受委屈,鼓励狗子去俄罗斯施展宏图。

狗儿与灯儿的母子情分平凡而伟大,灯儿不是亲妈胜似亲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

《老农民》艺术地呈现了中国农民六十年间的生存生态,影像叙事所透露的诚意是不容置疑。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媒体为其打上了“寻根”和“史诗”的标签,该剧注定也会成为中国农民的当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