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外交政策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
陈竹化科院08110125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直与美国经济利益的发展阶段相吻合。

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始终保特外交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精神。

美目外交政策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外文政策的合理性, 强调发展理性外交;二是注重外交政策的系统性, 逐步完善外交机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

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

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

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

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

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

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

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

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

1959年,艾森
豪威尔邀请鼓鲁晓夫访美,在戴维营举行美苏首脑会晤,出现了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的迹象。

3.缓和战略
1969年1月尼克松(1969—1974)就任之际,面对的是严峻的内外局势:西欧、日本的复兴和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成长使世界出现新的力量中心,对手苏联拥有了与美国大体相当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美元陷入危机,越战久拖不决诱导了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

尼克松面对现实,明确承认美国力量有限。

1969年9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对亚洲友邦将格守“条约义务”,同时也希望友邦国家对自身的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卫负起主要责任。

关岛讲话的精神即战略收缩,随即成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

尼克松主张用“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处理美国的对外事务,即以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别要利用日本和西欧来分摊防卫任务;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建立一支强大的“现实威慑力量”,继续为盟国提供“核保护”;以对话和谈判为重要手段,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明智的谈判,并从“五大力量”和“三角关系”出发搞均势外交,以实现力量平衡,削弱自己的主要对手,确保美国在不利的形势下争取有利地位。

根据这些原则,尼克松政府实行“欧洲年”政策,提升并加强欧美关系;确立“现实威慑战略”(即“一个半战争战略”),在此基础上与苏联进行军事谈判,追求双方的同等安全,从1969年10月至1972年5月,美苏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举行了123次会谈,最终签署了《反导条约》;主动改善对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中心是结束越南战争。

尼克松缓和战略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力量不足的矛盾的产物,这一战略富含现实主义和均势外交的理念。

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

4.“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1981年初,里根(198l一1988)上台执政。

里根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外援”负担的加重导致苏联的扩张势头减弱,这种形势对美国乘机反攻十分有利,因此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反击战略。

里根反击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在军事领域,大规模扩充军备,提出开支总额达1.5万亿美元的五年防务计划和耗资1800亿美元的增强战略核力量的六年计划,推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军事优势,也有意借此拖垮苏联的经济;把第三世界作为与苏联争夺的主战场,具体是,加强支持亲苏国家内部的反政府武装;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援助支持亲美国家;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扩大美国的势力和影响,阻止苏联的扩张和渗透;在经济和外交等其他领域对苏联采取进攻性的措施,如恢复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以打击苏联的阿富汗政策和波兰政策,加强北约组织,协调盟国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总战略,对中国推行务实外交,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里根的反击战略在相当的程度上扭转了前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全球争夺中的守势局面。

5.超越遏制战略和世界新秩序战略
布什(1989—1992)在1989年1月上台之时,正值苏联陷入内外交因之际。

苏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调整内外政策,寻求与西方关系的根本缓和,放弃与
美国的全球争夺,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整个苏东处于剧变之中。

在此背景下,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东正在从事改革的有利时机,运用美国与西方国家的优势,采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苏东逐步向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最终将其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

超越遏制战略实质上是遏制政策的继续,但追求比遏制更大的目标:在外交上,要求苏联尊重东欧国家的自主权,抛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支持东欧改革,以便为东欧的和平演变扫清道路:在军事上,要求苏联将军事力量削减到对西方无威胁的程度,以便美苏双方保持尽可能低水平上的军事力量均势;在政治上,要求苏联向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民主、民族自决、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靠拢,实行持久的政治多元化;在经济上,要求苏联在美国的帮助下向市场经济过渡。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推波助澜。

东欧国家相继剧变,苏联也从国内改革的失败走向瓦解,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加之海湾战争的胜利,美国主宰世界的野心大大膨胀。

但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面对这种形势,布什政府提出又一新的全球战略一一世界新秩序。

世界新秩序战略是“超越遏制”战略的发展,其主要设想是:确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力求发挥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带头作用”,在西方世界的“核心作用”,对盟国安全的保护作用;凭借美国的军事实力,建立新的“国际安全结构”,其着眼点由消除苏联威胁转向消除冷战后的地区安全威胁;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世界新秩序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新秩序的重点是美国领导的“自由统一的欧洲”,美国主导的“太平洋共同体”,美国安排的“中东新秩序”。

(二)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战赂敌手,国际和地区局势出现了许多新热点和新问题,一度导致美国的外交目标出现迷乱,也引起了一场外交思想的大辩论,美国国会和公众舆论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势力的“内向”思潮。

克林顿政府顶住了国内“新孤立主义”的压力,在新形势下,坚持维护美国“领导地位”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总目标。

“领导”方针也深深嵌入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之中。

1.参与和扩展战略
1993年1月,克林顿(1992—2000)入主白宫。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提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目标”,首要目标是加强美国的经济安全;其次是更新武装力量以应付冷战后新的威胁;再次是推行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几经调整后,以经济、安全、人权“三大外交支柱”为核心的外交战略框架正式确立,定名为“参与和扩展战略”,经克林顿本人签署后,于1995年2月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形式发表。

“参与和扩展战略”中的所谓“参与”,主要指的是保持干预海外地区冲突的军事能力,维护现有的安全同盟关系;执行一套有力的经济政策,确保美国的海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所谓“扩展”,则主要是指“自由市场民主国家共同体”的扩大。

“参与和扩展战略”与以往美国对外战略相比有其突出的时代特点:一是没有把任何大国视为既定敌手,鉴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美国新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同欧、日、中、俄等大国的合作,以建立一种“美国主导大国合作”的世界格局。

二是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意义深远的,其重点在于强调发挥
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作用,通过使更多的国家认可并接受现有的和不断出现的所谓国际规则,将大多数国家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框架之中,以确保美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三是突出人权在美国外交中地位,由于克林顿第一任期内美国许多一厢情愿的做法并不奏效第二任期内转而以更现实和灵活的手段在全球促进“民主和人权”,即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动用武力,在适当的时候同其盟友、伙伴、联合国及其他安全组织合作,以减少克林顿政府的具体对外政策主要是,对华政策方面,克林顿政府把对付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国列为美国外交在本世纪的首要任务,经过反思,克林顿政府结束了一度在“遏制”和“接触”之间摇摆不定的对华政策。

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其核心是在政治上推进关于安全保障及地区形势等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在经济方面寻求扩大商机。

1997年及1998年,江泽民主席及克林顿总统成功进行互访并举行峰会,一致同意建立中美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并决定向这一目标加速迈进,争取把一种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人21世纪。

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迅速提高,美国国内视中国为“潜在威胁”的意识已在增长,并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所利用而发出喧嚣,美国政府在实施接触时并未放弃对华限制,并通过加强亚太军事联盟对华防范的做法。

对欧政策方面,为推动北约成为建立新的欧洲安全体系的主要工具,加紧北约东扩的步伐,于1999年3月12日正式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4月确立扩大北约作用范围的战略新概念;对俄政策方面,在“鼓励”俄罗斯加紧完成“转轨”的同时,加大防范和控制的力度;在亚太地区,进一步加强美日、美澳、美韩同盟关系,提出在亚洲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同时利用亚太经合组织推动该地区的“经济自由化”,促进该地区的“民主化”,加强对所谓“无赖国家”的打击力度,以防范这些国家掌握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对美国或其盟国的安全破坏美国维护的秩序和规则。

1999年春,美国以人权为旗号,率北约盟国对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全力干预。

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制造了海湾战争以来又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这种不加节制的武力干预政策,以其危险的倾向倍受争议。

2.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

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

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

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

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

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

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3.奥巴马政府
奥巴马将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小布什总统的全球战略观念。

事实上,小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已经对其全球战略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大大减少了单边主义色彩,也不那么强调先发制人战略。

但是,人们对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所作所为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难以分辨奥巴马的"变革"口号的真正对象。

因此,当奥巴马真正入主白宫时,其所需要做的"变革"并非根本性的,而是技术性的;换句话说,保持全球战略调整的平衡性和实施的可持续性将是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的重要风格。

具体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奥巴马将延续小布什政府已经开始的"变革"进程,但会重点突出其"奥巴马"特色。

一方面,他将在小布什政府做得过头的政策领域内表现出明显的"变革"倾向。

另一方面,奥巴马将会在布什政府"不作为"的领域有所作为。

第二、奥巴马将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优先次序加以调整。

这样,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优先次序将是:①结合国内经济拯救措施,动员国际社会为美国走出经
济危机做贡献。

②作为对国际社会为美国施以援手的回报,对国际金融乃至经济体系加以重建,但仍把握主导权。

③通过在小布什政府"不作为"的气候变化等领域有所作为,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寻找"第二次机遇"。

④地缘政治重点微调。

第三、奥巴马政府将更重视全球战略的软实力和巧实力。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依据是关国利益的扩展。

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利益, 美国的利益扩延到那里, 美国的外交政策就跟随到那里,并进行相应地进行外交政策的调整, 产生新的外交改策原则。

美国外交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在制定外交政策时, 既考虑到完全符合美国的具体情况, 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 又考虑到其他国家的一些共体情况和切身利益, 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在国内外都具有冠冕堂皇的合理性和欺骗性, 这是美国的软性外交政策与其他西方国家的硬性外交的主要区别之处。

美国外交政策现已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外交原则系统, 具有灵活的调节机制。

综合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 伴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始终保持外交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精神。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直与美国经济刊益的发展阶段相吻合, 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保护胜促进作用, 这也是一直以来, 美国外交政策很少有失误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