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名著导读
1.(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末)关于名著《艾青诗选》,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借歌颂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希望。

B.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比较整齐,诗情变得比较深沉,诗意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C.艾青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他在1933年发表《我爱这土地》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D.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中还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答案】C
【解析】C. “他在1933年发表《我爱这土地》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表述有误,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此诗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故选C。

2.(2022·河北保定·九年级期末)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艾青,以诗为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他的成名作《______________》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保姆悲苦、善良的一生;在
《______________》中,诗人以鸟自喻,表达出了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答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

从“成名作”“养育他长大的保姆”可知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从“以鸟自喻”可知是《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2022·四川成都·九年级期末)《艾青诗选》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请根据人物及形象特征选出对应的诗歌。

①唐尼和李茵——在时代洪流中和个人爱情、命运里经受考验,逐渐成熟,逐渐清醒,逐渐坚强,最
终成为勇者的女青年。

( )
②一个孩子——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充满好奇心。

( )
③农夫、少妇、母亲、土地垦殖者——在残暴的侵略战争中,遭受着贫困流亡甚至蹂躏和杀戮的中国大地上的苦难者群像。

( )
④无名战士——一个对生命意义与死亡价值有着深刻思考和认识的、在抗日战争中受伤后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普通士兵形象。

( )
A.《他死在第二次》B.《火把》
C.《下雪的早晨》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答案】 B C D A
【解析】A.《他死在第二次》是一首叙事长诗,写一个普通兵士在抗日战争中从受伤到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经过。

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不是仅仅叙述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并借曲折的情节取得作品的效应,而是深层地剖解了这个兵士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以及对战争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B.《火把》主要内容是描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唐尼和李茵在人民大众的集体行动中受到教育、坚定了革命信念的故事。

诗篇主要通过正确地认识生活、爱情的意义,来表现主人公对革命的向往、犹豫和转变。

C.《下雪的早晨》是艾青写于1956年的作品,诗人假托了对一个小孩的思念,表达了对童年的期盼向往,那应该是脸像鲜花,眼睛发亮,脚踏露水,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①根据“唐尼和李茵”分析,B《火把》符合,故选B。

②根据“一个孩子——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充满好奇心”分析,与C《下雪的早晨》“对一个小孩的思念,表达了对童年的期盼向往,那应该是脸像鲜花,眼睛发亮,脚踏露水,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符合,故选C。

③根据“农夫、少妇、母亲、土地垦殖者”分析,与D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相符。

故选D。

④根据“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普通士兵形象”分析,与A《他死在第二次》“写一个普通兵士在抗日战争中从受伤到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经过”相符。

故选A。

4.(2022·浙江嘉兴·九年级期末)栏目组将以“诗文联读”为专题开展阅读活动,请完成《艾青诗选》阅读笔记。

《艾青诗选》阅读笔记
艾青诗歌选读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河》(一)①
河流呀/你奔跑着又跳跃着/越过莽野又跌下崖壁/从不休息也不畏惧/你要到哪儿去呢/我要到东方去——/那边有辽阔的海洋/有蛮野的波涛/有莫测的危险与深奥/有精疲力竭后的/月夜似的平静【注释】①河:指延安河。

1941年3月初,艾青冲破重重阻碍,由重庆奔赴延安。

此诗作于1942年初。

《鱼化石》(节选)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1978年)
(1)艾青在《诗论》中说:“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

”结合《河》一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谈谈你的理解。

(2)艾青诗歌风格随着时代而变化。

借助思维导图,结合《煤的对话》和《鱼化石》,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究艾青诗歌风格的变化。

【答案】(1)《河》这首诗中描绘“河”奔腾不息的场景,诗人借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40年代初,艾青由国统区奔赴解放区延安,他在抗日烽火中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
诗情,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诗歌。

他的诗歌能够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开了一代诗风,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

(2)《煤的对话》创作于1937年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采用对话形式,一问一答,平易朴实,却深沉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前期作品以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为主,深沉、激越、奔放,追求散文美。

《鱼化石》是艾青在文革后写的一首哲理诗,诗歌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句式整齐,注重押韵。

与《煤的对话》相比,诗情深沉,诗意警策。

通过对鱼化石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字里行间蕴含哲理。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河》这首诗中描绘河“奔跑着又跳跃着”“不休息也不畏惧”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场景,“辽阔的海洋”“蛮野的波涛”“危险与深奥”“月夜似的平静”是指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联系到诗歌注释“1941年3月初,艾青冲破重重阻碍,由重庆奔赴延安”可知,诗歌的创作背景正值40年代初的抗日战争时期,故“河”本身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我要到东方去”实际上是作者艾青由国统区(重庆)奔赴解放区(延安)的真实写照。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艾青的诗歌能够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这正是因为诗人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过程当中,深深感染到时代的精神。

所以其创作出来的关于革命题材的诗歌,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开了一代诗风,从《河》这首诗“奔跑”“跳跃”“不休息”“不畏惧”等词语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以及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所给材料可知,《煤的对话》创作于1937年的春天,当时正值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即将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刻。

在这首诗中,“我还活着”“给我以火”等通过“煤”的口中传递出来的话,深沉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

诗人是采用对话形式,平易朴实地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故我们可以看出,艾青前期作品主要还是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民族遭受不幸时深沉、激越的情感,依旧热烈、奔放,追求散文美的文学形式。

《鱼化石》的创作时间比较晚,1978年正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期。

与《煤的对话》相比,《鱼化石》诗情显得更加深沉,更具有警策劝说的意味,字里行间蕴含哲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中“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看得出来。

与此同时,这首哲理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与以前的诗歌相比,艾青在这一时期更加追求音乐性,句式相对比较整齐,如“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和“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你绝对的静止”这几句,都是以6字为一句,出现了格律化倾向。

5.(2022·广西百色·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次日,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往太尉府中去。

进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

两个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

”林冲只得随二人转入屏风,至后堂。

林冲又住了脚。

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

”林冲只得又随二人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

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


②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

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

探头入帘看时,只见四个青字“ 白虎节堂”。

林冲猛省道:“ 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

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

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

太尉喝道:“ 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

”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恩相,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

”太尉道:“胡说!什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

”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

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

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

”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2)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答案】(1)(林冲)误入(闯)白虎堂(或:林冲被诱入白虎堂。

或:高太尉诱林冲入白虎堂。

)(意近即可。


(2)示例①:小心谨慎(或心细),如:林冲多次发现疑处并立住脚。

(或:“林冲心疑”);
示例②:懦弱(或软弱)隐忍,如:听说太尉召唤即去,在太尉前“声喏”“躬身禀道”等。

(意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概括。

解答此题,可采用要素概括法进行概括,即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中的主要要素“人物”和“事件”进行概括。

通读文段,根据句子“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可知,主要人物是“林冲”,根据文句“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

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

’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可知事件是“被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

所以选文内容可概括为“林冲误入白虎堂”。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需要结合名著原文及选文内容来分析理解。

根据第①段句子“往太尉府中去。

进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林冲只得随二人转入屏风,至后堂。

林冲又住了脚。

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

叫引教头进来。

’林冲只得”,第②段“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可知,林冲多次发现疑处并立住脚。

是个小心谨慎,心细之人;根据第②段句子“却是本管高太尉。

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林冲躬身禀道”可知,面对高太尉
的淫威,林冲不敢反抗,一味隐忍顺从,是个懦弱、软弱之人。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2·云南昆明·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一)智真长老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分付监寺,都寺,安排斋食。

只见首座与众僧自去商议道:“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

一双眼却恁凶险!”众僧道:“知客,你去邀请客人坐地,我们与长老计较。

”知客出来请赵员外、鲁达,到客馆里坐地。

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长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

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

”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

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

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

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

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
(二)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不可住了。

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

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

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

”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言。

”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鲁智深听了四句偈言,拜了长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书信,辞了长老并众僧人,离了五台山,迳到铁匠间壁客店里歇了,等候打了禅杖,戒刀,完备就行。

寺内众僧得鲁智深去了,无一个不欢喜。

长老教火工、道人自来收拾打坏了的金刚、亭子。

过不得数日,赵员外自将若干钱来五台山,再塑起金刚,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话下。

6.结合原著简述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的原因。

后来鲁智深又为什么要离开五台山?
7.结合选文和原著对鲁智深在五台山所作所为的叙述,简要分析鲁智深的形象特点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8.众僧皆厌恶鲁智深,而智真长老却认为此人“正果非凡”,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鲁达为救被欺辱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出逃,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到五台山出家。

鲁智深离开五台山的原因是大闹五台山,让众僧人意见很大,于是住持推荐他前往东京大相国寺寻一份职事僧的工作。

7.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

作者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或与人物反差很大的环境)中,表现其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8.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算得上是一个善始善终,修成正果的人物:他一生路见不平,行侠仗义,除恶务尽,如救素未谋面的金氏父女;对朋友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如野猪林暗中护
送好友林冲,危难时出手相救;不贪色,不贪钱财,不留恋功名,如擒方腊立大功后不愿还京做官,最后在浙江听潮信而圆寂。

鲁智深用自己的修行说明其是有佛心、佛缘的人,印证了智真长老的慧眼。

【解析】6.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识记与表述。

解答此题,调动名著的阅读记忆,可知鲁达来五台山出家是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盛怒之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逃亡路上遇到金氏父女,为避免官府的搜查,赵员外想到一个万全之策:把鲁智深送到五台山出家做僧人。

于是鲁达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到五台山出家。

据文段(二)“智深,你此间不可住了。

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

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和“寺内众僧得鲁智深去了,无一个不欢喜。

长老教火工、道人自来收拾打坏了的金刚、亭子”及原著内容可知,鲁智深离开五台山的原因是大闹五台山,让众僧人意见很大,于是住持推荐他前往东京大相国寺寻一份职事僧的工作。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解答此题一方面要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鲁达在大闹五台山时,喝酒、吃狗肉、打倒了金刚,推翻了亭子,闹得佛场僧人“卷堂大散”,看起来似乎是犯戒的行为,实则是他对盲目修行的一种反抗。

由此可见他为人的率性、无拘无束、鲁莽可爱。

五台山寺院,看似与鲁智深率性鲁莽的性格格格不入,但正是作者将其置于寺院这个陌生的,与他原来生活相差甚远的环境中,表现了鲁智深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8.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据文段(一)僧人对鲁达的评价“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以及鲁达到了五台山的种种行为,众僧人看到了鲁达生性的率真、不拘小节的一面,貌似疯疯癫癫的行文打破了寺院的安宁,故众僧皆厌恶鲁智深。

而根据语段(一)的内容,可知智真长老评价鲁达“正果非凡”,指的就是他人品中“善”与“好”的一面。

结合名著中的相关情节内容分析出他“善”与“好”的具体表现即可。

比如:他救金氏父女,他在野猪林里对林冲的保护,以及最后离世的原因等,都表现他“正果非凡”。

9.(2022·四川广元·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①武松早把土色布衫脱下,上半截揣在怀里,便把那桶酒只一泼,泼在地上,抢入柜身子里,却好接着那妇人。

武松手硬,那里挣扎得?被武松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把冠儿捏做粉碎,揪住云髻,隔柜身子提将出来,望浑酒缸里只一丢。

听得“扑通”的一声响,可怜这妇人,正被直丢在大酒缸里。

②武松托地从柜身前踏将出来。

有几个当撑的酒保,手脚活些个的,都抢来奔武松。

武松手到,轻轻
地只一提,提一个过来,两手揪住,也望大酒缸里只一丢,桩在里面;又一个酒保奔来,提着头只一掠,也丢在酒缸里;再有两个来的酒保,一拳一脚,却被武松打倒了。

先头三个人,在三只酒缸里,那里挣扎得起?后面两个人,在地下爬不动。

这几个火家捣子,打得屁滚尿流,乖的走了一个。

武松道:“那厮必然去报蒋门神来,我就接将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


③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

那个捣子径奔去报了蒋门神。

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

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

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

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

④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

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

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

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

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

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⑤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

”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1)请说出选文中蒋门神被打的原因。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节画线的句子。

(3)选文结尾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是指哪三件事?
【答案】(1)蒋门神抢了武松的兄弟施恩在快活林的饭店,打了施恩。

(2)动作描写,通过“踅”“踢”“起”“追入”“踏住”“提起”“打”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武松武艺高强、疾恶如仇的特点。

(3)三件事:把饭店还给施恩,公开向施恩道歉,离开快活林。

【解析】(1)考查名著情节。

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

施恩之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还打了施恩。

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

(2)考查词句赏析。

“踅”“踢”“起”“追入”“踏住”“提起”“打”是对武松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武松动作的迅疾有力,可以看出他的武艺高强。

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武松痛打蒋门神,是因为他夺取了施恩的快活林,所以此处还表现了武松嫉恶如仇的性格。

(3)考查名著情节。

根据原著中的“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回乡去,将一应家火什物,随即交还原主金眼彪施恩”“第二件,我如今饶了你起来,你便去央请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来与施恩陪话”“第三件,你从今日交割还了,便要你离了这快活林,连夜回乡去,不许你在孟州住”可知,这三件事是把饭店还给施恩,公开向施恩道歉,离开快活林。

10.(2022·湖南岳阳·九年级期末)对话经典,致敬英雄。

读《水浒传》片断,回答下面问题:
片断一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片断二
“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汉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

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

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

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望岸边一点,只脚一蹬,那只渔船,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

李逵虽然也识得水,苦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

(1)下列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写成的章回体小说,讲究故事的曲折和完整,井然有序,每个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B.“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把竹篙望岸边一点,只脚一蹬,那只渔船,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等语言文雅而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水浒传》这部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

C.片断一中画线句子表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直爽率真的性格特点。

D.片断二中的“那人”是指张横,绰号船火儿。

(2)以上片断都表现了鲁智深和李逵二人性情“粗鲁”的一面,但这“粗鲁”又有不同。

请结合上面两个片断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A
(2)从鲁智深本没想打死镇关西,但却三拳打死了他,可看出鲁智深的急躁;打死镇关西,担心吃官司走不脱,便假意说他诈死、然后大踏步走了,可看出他又粗中有细。

所以鲁智深粗鲁,是急躁但又粗中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