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期末复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汉语拼音,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
(二)掌握拼音方法及拼写规则。
n
(三)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
(二)掌握ü上两点的省写规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的音节。
1.声母。
普通话语音有声母21个。
小学汉语拼音教材根据儿童实际,为了避免更多地讲拼写规则,把y、w当作声母教,共学习23个声母。
声母的发音是无法用汉字来表达的。
例如,在声母b后面如果写出“玻”字,并不是b的发音等于“玻”,而是表示“玻”这个音节起头的音(声母)是b。
23个声母如下: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
韵母共有24个:
单韵母6个a o e i u ü
复韵母9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鼻韵母9个:an en ang eng ong in ing un ü
特殊韵母:er
3.整体认读音节。
整体认读音节共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二)读准声调。
8
声调是指汉字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普通话里有4种声调,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也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相同的音节,标上不同的声调,就有不同的读音,并表示不同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拼读音节时,一定要注意读准声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复习汉语拼音,掌握字母表。
(二)掌握拼音规则,学会独立拼读音节。
(三)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大写字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
(二)学会拼音方法,看见音节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拼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母表。
字母表是按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次序排列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组成部分。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规定了字母的顺序,字母名称和书写体式。
掌握了这个顺序有利于查音序字典,编索引等。
我们要会认读字母表,并按顺序背诵、默写小写字母。
字母表排列四行,第一、二两句是7言,第三、四两句是6言,句句押韵,便于学生记忆。
字母表如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二)复习大写字母的书写规则。
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除了要学会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以外,还要学会字母表,能按顺序背诵,默写字母,认识大写字母。
大写字母共26个。
前面我们已经复习了字典中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就是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的。
为了引起同学们对大写字母的重视,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大写字母的用途如下:
1.文章每一段、每一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诗歌每一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字母。
2.国名、地名、姓名、书报名称等专有名词开头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字母。
3.一篇文章的标题、封面上的书名可以全部用大写字母,或在每个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
商标和商店等处的招牌、广告一般可以全部用大写字母。
4.按照顺序记熟大写字母,有利于查音序字典。
(三)复习拼音基本规则。
拼音就是把声母和韵母一口气很快地连读就成为一个音节。
1.直呼音节:
直呼音节是把声母、韵母连读的结果,简化了拼音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迅速拼读音节的能力。
把两步拼读简化为一步直呼。
在直呼的过程中要做到,看着声母做口形,看着韵母带调读,一个音节一气呼出。
2.拼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y、w作头母用起隔音的作用。
凡i、u、{开头时韵母自成音节的时候,要用y、w。
(2)ü跟声母j、q、x相拼的时候,ü上两点要省写;跟n、l相拼的时候不能省写两点。
(3)iou、uei、uen和声母相拼时,省写为iu、ui、un。
当它们自成音节时,应写成you、wei、wen。
(四)隔音符号。
当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汉字。
能比较熟练地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检汉字,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检难字,逐步提高查字典能力,要达到熟练程度,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二)复习本册要求掌握的9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三)通过复习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9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二)辨析形近字、同音字。
三、教学目标
(一)查字典。
当我们在识字、阅读、作文的时候,遇到读不出字音,写不出字形,或者不懂字义时,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查字典。
字典,是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学会查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要求熟练掌握三种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笔画查字法。
1.音序查字法。
所谓“音序”,就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26个字母的顺序去查字。
在字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或“音节表”)中,以汉字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次序排列,在第1个字母相同的情况下又按第2个字母、第3个字母……的次序排列。
如果遇到音节中的字母完全相同,就按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次序排列。
要熟练运用“音序查字法”,必须掌握汉语拼音,知道字的音节,记熟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字母顺序。
2.部首查字法。
部首查字法,是以汉字的部首作为查检标准的方法。
即按部首本身笔画多少排列先后,同一部首的汉字又按其笔画多少排列先后。
当知道字形,却不知道它念什么或说不出它的意思的时候,部首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
要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必掌握字的笔画,确定汉字的部首。
3.数笔画查字法。
数笔画查字法是以汉字的笔数和笔形作为查检标准的方法。
即按汉字笔画的多少编排和查检的。
有些字,当我们既不知道读音,又不容易确定部首,数笔画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
比如遇到“屯”字,你既不知道它的读音,又不会确定它的部首。
那么,数一数“屯”字的总笔画是4画,翻《现代汉语词典》前边的“难检字笔画索引”,在“四画”中找到“屯”字右边的标码是“1158”,翻到字典正文的第1158页,就可以查到“屯”这个字。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复习本册要求掌握的94个汉字,注意抓住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
(二)注意纠正错别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辨析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
三、教学过程
(一)掌握字的形、音、义。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读音,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我们说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
我们学习汉字,必须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来
了解汉字的特点,把形、音、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汉字。
1.独体字与合体字。
从汉字的结构上分,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只由一个构件组成的字是独体字。
如:人、手、马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组成的字是合体字。
合体字又可分为:
上下结构:峦、恋、翁、咨、翡
上中下结构:曼、享、冀
左右结构:汇、泽、锦、绅、楷
左中右结构:挪、揪、撇、暇
半包围结构:匪、勾、厦
全包围结构:固、团、困
品字形结构:晶、磊、淼、森
2.形声字。
形声字有一个表示“形”的部分,叫“形旁”,有一个表示“声”的部分,叫“声旁”,形声字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
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组合的情况,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
左形右声,如:锈、熄、歼、控
右形左声,如:删、雅、魄
上形下声,如:管、旱、简
下形上声,如:奠、咨、忽
外形内声,如:厦、疾、围
内形外声,如:闷、辩、闻
一般说来,形声字根据声旁,就可以读出字音;按照形旁(也叫意旁),也可以了解字的含义。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本字(字旁)注音,偏旁(形旁)表意。
“掌握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对我们学习和运用汉字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由于汉字在不断地演变,形声字也就随着变化。
声旁不一定就是形声字的准确读音,形旁表示的意思也不一定十分准确。
所以,我们在学习形声字时,还要勤查字典,避免读错字音或弄错字义。
”
3.多音字。
在汉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叫多音字。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用是一个读音,与别的字组成词是另一个读音。
例如:难,单用读“nán”,这道题很难。
组成词时读“nàn”,灾难,难友。
(2)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如:差(chā)是不相同,不相合,组成差点儿,差劲等词语。
差(chāi指派遣或被派遣去做的事,组成差遣、差使、差事等词语。
(3)读音不同,意义相同,用法有差别。
饮,用于人喝水时,读饮(yǐn)水;用于牲口喝水时读饮(yìn)水。
(4)口头和书面语的读音不同。
例如:血,在口语中读(xiě);在书面语中读“xuè”。
(二)纠正错别字。
错别字是说读错、写错或写了别的字。
产生错字的原因有几种情况:增加笔画,改变结构,偏旁写错,还有些同学自造简化字。
别字的产生是同音字辨析不够,都应引起我们重视。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词语。
掌握本册中学过的词语,并要求大部分词语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
(二)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在句子中的意思。
(三)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和进行正确的搭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正确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词语能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正确运用。
(三)懂得词语的意思,能结合上下句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教学过程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就是指一个词所含的内容。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
把词的内容揭示出来,就是解词。
掌握一个词语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词的意思。
汉语中有的词是单义的,即只有一个意思,如:上海,窗户等。
有的词是多义词,包含几个相互关联的意义。
一个词不管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这是词的本义。
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是词的引申义。
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都叫转义。
例如:高,是一个多义词。
在“他俩一样高。
”一句中,“高”指高度,高矮程度。
这是“高”的本义。
“有志不在年高。
”这里的“高”指岁数大。
“同学们兴高采地玩游戏。
”这里的“高”指热烈。
“他是高年级的同学。
”这里的“高”指等级在上的,后三种意思就是词的转义。
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体会同一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
在汉语中意义相同的词是少数的,意义相近的词在汉语中是多数的。
这部分词虽然意义相近,但运用上一般不能任意代替。
例如:夸奖——夸耀;果断——武断;自信——自满;时代——时期。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准确使用同义词,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确切、细致、严密,使语言丰富多彩,在写作文时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
在运用同义词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辨析同义词,注意同义词的词义轻重不同,使用的范围不同,词的搭配和词的适用对象等等的情况,恰当地运用同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
例如:高——矮;远——近;熟悉——陌生;表扬——批评。
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生动、鲜明。
在使用反义词的过程中,也要对反义词进行辨析,应注意词性相同才能构成反义词。
例如,亮度和黑暗,不能构成反义词。
因为“亮度”是名词,“黑暗”是形容词。
一个词和它的否定式不能构成反义词。
例如:“高大”和“不高大”不是反义词。
另外,有些词只有一个反义词,有些词不只有一个反义词。
反义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它经常被用做修辞上的对比手段,使文章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和更加强烈的说服力。
正确理解和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是我们学习词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词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褒贬的感情色彩。
(二)复习成语,歇后语。
(三)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词语的褒贬的感情色彩,正确使用词语,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二)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认识歇后语。
三、教学过程
(一)辨析词义的褒贬。
在汉语中,有些词基本意思相同,但是在感情色彩方面是不相同的,带有强烈的褒贬意义。
如“武断”、“果断”;都作决断,不犹豫之意,但是感情色彩不同。
再如,“赞成”、“附和”,两个词都有同意、支持别人意见的意思,但是赞成是经过独立思考,表示同意别人的主张或行为的主见,含有褒义;“附和”是指自己没有思考,没有主见随声应和,含有贬义。
在同义词中,表达对事物的喜爱,赞成和肯定的感情,含有褒义色彩,这样的词叫褒义词;表达憎恶、蔑视和否定的感情,含有贬义色彩,这样的词叫贬义词。
(二)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经常运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都是固定的,整个结构不能随便改动。
各个组成部分也不能用别的词去自由替换。
如“七手八脚”不能说成是“八脚七手”,“半斤八两”不能说成是“八两半斤”。
成语来源于“口语”和“书面语”。
成语来自口语,就是说成语是从人民群众口头语言中流传下来的,如:“三心二意”、“雪中送炭”、“七上八下”等等。
成语来自“书面”,是说不少的成语是从历代书面语中来的,例如,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典作品等等。
成语,大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结构比较严谨,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
有些成语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或典故才能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同学们要学好使用《汉语成语词典》,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成语,并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更准确地运用成语。
有些成语有典故和出处,可以通过熟记它们的故事内容,来了解它们的本义和引申义,更便于我们记住这些成语。
(三)歇后语。
本册教材中出现了歇后语。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它是一种形象、幽默、妙趣横生的现代语。
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指出本意。
运用歇后语,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的比喻,不说出后边的解释,把后一部分省去,这样反而使人理解得更深刻。
恰当地运用歇后语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活泼幽默。
但使用歇后语要注意选择,还要注意场合。
(四)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在教材中,有许多关联词语要求同学们理解并学会运用。
同学们要学习表示六种关系的关联词语。
掌握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从感性上认识表示选择、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在使用关联词语时千万要记住前后搭配要恰当,要先呼后应,要“成双配对”地出现。
第七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掌握几种常见句式并按要求改变句式。
(四)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课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理解其意思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通过句式变换的练习,培养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理解句子含义的练习。
同学们往往感到理解句子的含义这项练习较难,其实这是有一定方法的。
体会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分析句子的含义。
那么怎样理解句子的意思呢?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文,要根据全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去分析句子的意思,特别是紧密联系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能脱离课文孤立地看一句话,要很好理解每个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和标点符号的作用,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体会句子的含义,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所要说明或揭示的道理,它与全文思想内容的联系。
对于那些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草原》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的句子,更要加深理解,通过这些句子更好地掌握全课文的内容。
(二)按要求改变句式。
语文教材中句子变化的样子是多样的,一个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句式变化了但意思不变。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掌握句式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读的时候才能读得更明白,写的时候才能写得更清楚。
1.描写句与陈述句。
例:张华说:“这期《少年报》的内容真好,我全看过了。
”
改:张华说,这期《少年报》的内容真好,她全看过了。
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但是句式不一样,这是人物语言的两种表达方式。
例句是描写的方法,用了冒号和引号。
改的句子是叙述的方法,冒号改为逗号,表示停顿,说话的内容不用引号。
由于叙述方法不同,人称由“我”改为“她”。
2.陈述句与反问句。
反问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有的时候,一个句子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
两种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语气不同。
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例如,“叶圣陶先生要见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和“叶圣陶先生要见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我怎能不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呢?”这两个句子,句式不同,语气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
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感情强烈。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进行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这个特点。
第八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了解句子的类型。
(三)学会修改病句。
(四)关于造句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几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句子的类型。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根据句子的表意作用和句子的语气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四类:
1.陈述句:
用来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叫陈述句。
陈述句语调是平的。
句末加句号。
例如: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2.疑问句。
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询问一件事情或表示疑问的句子是疑问句。
句末用问号。
例如:你喜欢小英雄雨来吗?为什么?
3.祈使句。
用来表示命令、请求、禁止或劝阻等意思的句子,叫祈使句。
祈使句书面上,句末一般用感叹号。
例如:请把这本书借给我看看吧!
4.感叹句。
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叫感叹句。
感叹句句末用感叹号。
例如:这里风景真美啊!
(二)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在比喻句里,被比的事物是本体,作比的事物是喻体。
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用上“好像”、“像……一样”、“犹如”、“仿佛……似的”、“如同……一般”这些比喻词。
2.拟人。
是把物当作人来描述,使之具有人一样的情态、状貌、动作、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法。
拟人和比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3.排比。
在说话或写作时,把两个以上字数不一定相等,但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联的词组、句子和段落,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叫排比。
排比的句式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4.设问。
问句有两种,一种是真有疑问,希望得到回答,叫疑问句。
一种是没有疑问,而是故意而问,不需要回答,自问自答,目的是激发别人思考,起强调的
作用,叫设问。
5.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问的答案在问句中,不需解答。
一般说,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是肯定。
6.夸张。
夸张是有目的地把话说得“言过其实”或扩大些,或缩小些,以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表达鲜明的情感,使人印象深刻。
(三)修改病句。
同学们在造句或作文时,往往出现一些有毛病的语句,怎样去修改这些病句呢?首先要认真读原句,找到病句的毛病出在哪里,针对句子的毛病进行修改,最后再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正确。
常见的病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句子的成分残缺不全;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合理;词序混乱;重复啰嗦;指代不明;前后矛盾等等。
找到病句的具体毛病是什么,然后再认真对病句进行修改,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的句子,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有关造句的练习。
造句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
通过造句,可以加深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造句是一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
造句可分步进行,首先要读词,弄清用什么词造句,正确理解词意。
造句时要多动脑筋,也要像作文一样认真选材,做到一词多用。
组织好前后的语言,使词序正确。
造句后,要细心地检查,检查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完整,有没有错别字。
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九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阅读短文。
掌握读懂一段话并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会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要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
(四)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读懂短文的方法,并会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会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阅读短文后,能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学会读懂短文。
在基础训练中,常常出现阅读短文的训练,本册教材中七个基础训练中每个都出现了这项练习,足以证明阅读短文的训练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有的同学感到这项练习很难,其实只有我们认真分析,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好办了。
短文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几段话。
如果是一段话,那么我们首先要读出这段话,共有几个句子组成,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哪几句话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把表达不同意思的话分开就是分层。
先说每层的意思,然后把每层意思合起来或抓住主要的,就是这段话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