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一角青如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山一角青如染

我始终相信一个地域自有其万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印迹。

借助于现代网络,却几乎找不到与“砚山”有关的详实的文字记述。

对于“山势颇秀,其形如砚”作为砚山地名的由来,我始终觉得有些勉强,但也由于自己未能从任何文献或古迹中寻得更确凿而有价值的资料,也只能暂且相信这种比较形象而易于接受的说法。

自西汉以来,砚山开始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

即使更多的是以一个插科打诨或者是群众演员的身份,在人类历史这个巨大的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如幽蓝天宇下朗夜里的萤火虫,也散发着独有的光芒。

将砚山环抱其中的,是云贵高原中虬状盘桓着的六诏山脉。

蕴藏着丰富的煤、铅、锌、金、沸石等大自然馈赠的宝藏的六诏山脉里,
贫瘠的石山与如画的森林交融存在。

尽管难以从地方史志中找到更多的关于砚山人文脉络的文字和图片,但仍然可以将有迹可寻、散落一地的珠石渐渐修复成串。

平远大山村古崖画、阿基大各大“万家坝”铜鼓、维摩奇缘洞石碑、江那里盐课碑、诸葛山陆春元墓、郊址古城、郊址“将军第”、江那李应珍墓、阿猛魁心阁……
从西汉到隋唐,经历了大约700年的时间,被命名为“强现”的“和蛮”部落开始以一个整体形象正式载入史册。

同时期的中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而“强现”,则是作为云贵高原人类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姗姗来迟的舞者,在哈尼文化渐次消遁的同时开始了更为持久的壮、苗、彝、瑶的迁入和发展。


关于砚山中古、远古文化的一些考察和设想,我曾在《画鼓传音》和《砚山千年铜鼓的回望》中作了粗浅的叙述和想象。

考察近代历史以前的砚山,大概可以将砚山的历史文化脉络分为
两个部分:一是以农耕文明和早期商贾发展为特色的“開广锁钥”、“滇桂走廊”;二是以反抗强权和外来侵略为主的抗争史。

无论是二者中的一者,无不体现出六诏山散发着的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诏山脉中没有挟寒风吐白沫凌厉锐进的黄河壶口激流,也没有水天相接天地相融巨浪涛天的辽阔江洋,却也有着小家碧玉般的涓涓溪流和星罗棋布的山间坝塘。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和努力发现着关于砚山的历史文化印迹,试图沿着六诏山脉去探寻一段久远的砚山文脉。

虽然我始终没有发现不同寻常的惊艳篇章,但还是被近代以来六诏山脉里勤劳朴实、敢想敢为的人和事所感动。

首先想到的,是希望“知识救国”而同时投身革命的1897年出生于云南省阿迷县(今砚山县平远镇田心村委会红果树村)的王有德。

王有德之于砚山,如同罗炳辉之于昭通,龙云之于云南。

十九世纪末叶的砚山,阿迷县丞所管辖的范围可能不及现在砚山的十分之一。

那时的平远坝子人丁稀少、人烟罕至。

在这样一个偏僻
落后的村子里出生,在简陋的瓦舍和风沙呼啸的田野长大的王有德,自幼便把读书修身立志作为一生的选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岁的王有德从一名学子迅速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先驱、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为六诏山脉亿万年的沉默与坚守作了一个令人动容的诠释。

王有德,字叔邻、茹邻。

“叔”,衰退、末世或少年的意思,兴许是源自类似《晋书·刘颂传》里“然所遇之时,实是叔世。

”的“叔世”之意;“茹”,容纳之意,古代也把茜草称为茹。

仅从王有德给自己取的“字”的意思和寄托来分析,王有德应该从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大师身上学习到很多知识,他的思想已经从阿迷县那个乡野升华,早已超越了六诏山脉不言不语的境界。

我相信,在那个急剧动荡、把全部生命和精力投身于开天辟地的伟大革命事业中的王有德,在短暂而伟岸的枪林弹雨的戎马生涯中,一定留下一些至柔至刚的文字。

只可惜我们无缘一见。

王有德留给我们的,只有一张马背上英姿勃发的照片。

他身上斜
挎着的背包里,也许藏着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声音。

他完全有能力和热情去书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豪迈的诗词,或者是“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这样缱绻的诗句。


从砚山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广州、南昌,再到上海,时任十九路军某团团长的王有德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雄心伟志,将自己年仅35岁的生命献给了为祖国和中华民族赢得自由与
解放的残酷的战争之中。

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抗争史册中,王有德永远的留在其中。

作为曾经为纪念王有德而作出一些努力的我,心中是充满自豪的。

2009年至2012年期间,我在县委农办工作的时候,有幸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县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那段时间,我与县扶贫部门、史志部门的同志积极在干河乡大青龙村筹建一个小型的砚山县革命教育
基地,县文联的沈正良同志在完成王有德塑像工作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尽管在大青龙村建的这个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很小,室内面积大概一百二十平米,加上室外的小型群雕和活动场地,也就六百来平米。

县史志办的王红等同志具体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室内的整体设计,建设过程中实际支出远远超出了预算,时任县委副书记,现任州委常委、砚山县委书记的李红同志给予了及时和关键的支持,使得大青龙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顺利建成。

大概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我又有幸参与了江那凹墉的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这个过程中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与王有德生平有关的一些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这一年,县史志办的同志反复在说想在平远红果树村建设王有德故居一事,我心里也渐渐有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第二年,在省、州、县农办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县农办从有限的省级重点村建设经费中专项列出一部分用于支持王有德故居的前期工作。

王有德是中国革命历史光辉历程中不可忘却的功臣。

党和人民把他深深的留在记忆深处。

我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多次实地查看王有德的故居,经历百余年沧桑的土木结构灰瓦黄墙的老屋,那条条被雨水和尘埃掩盖的青石板透射出丝丝光亮,仿佛在沉郁的述说着这个不大的四合老院曾经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