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原真性_旅游者价值观偏好_遗产旅游原真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是人文科学角度 。《维京百科》(Wikipedia) 在艺术 、考古 、文物研究和法学领域 ,对“authentic”的 定 义 是 “the truthfulness of origins , attributions ,
commitments , sincerity , devotion and intentions ; not a copy or forgery”(在起源 、特性 、承诺 、真诚性 、信仰和 意愿方面的真实 ,而不是一个伪造或复制) ②。
“authenticity”是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术语 ,如人文 科学 、法学 、哲学 、计算机科学等 。为了翻译这一术 语 ,首先应理解这一术语的外文原意 。国外文献 (词 典类工具书 、国际条法和规则类文件) 大体从 3 个角 度阐释“authenticity”一词 :
其一是一般性角度 。《韦伯斯特大学辞典 (第 9 版)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 1983) “authentic ”词 条 中 的 解 释 , 包 含 4 个 关 键 词 : “authoritative”(权威性的) “, fact or reality”(事实或真 实) “, trustworthy”(值得相信的) “, original”(原初的) 。
我国旅游界在原真性概念方面的工作 ,现尚处 于对国外旅游界中萌生的各种观念的介绍的阶段 , 主 要 围 绕 着“客 观 主 义 原 真 性 ”( objectivist authenticity) “建 构 主 义 原 真 性 ”( constructivist authenticity)“后 现 代 主 义 原 真 性 ”( postmodernist authenticity ) “存 在 主 义 原 真 性 ” ( existentialist authenticity) 等提法 。这些介绍较为肤浅 ,有欠精准 : 第一 ,未能与文化和遗产旅游的缘起科学 ———遗产 科学中的“原真性”概念联系起来 ;第二 ,未能从国际 旅游界的“巨大论争”角度对这些提法的意义与缺失 进行认识 ;第三 ,未能从国内外文化和遗产旅游实践 角度检验这些提法 。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23 卷 2008 年第 4 期 月刊
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徐嵩龄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2)
[ 摘 要 ]本文指出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 渊源 ;提出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的理由 ;概述了遗 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 ;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 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 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 了评论 ;最后 ,较为概括地辨析了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 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 [关键词 ]遗产旅游 ;遗产原真性 ;旅游价值观 ;旅游者原真性 偏好 [ 中图分类号 ]F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 5006 (2008) 04 - 0035 - 08
我国旅游学者对“authenticity”的中译 ,依然采用 我国文化遗产界过去沿用的“真实性”。这既不确 切 ,也不贴切 。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旅游界对“原 真性”概念的起源学科 ———遗产科学 ———的忽视 。 现在我国愈来愈多的文化遗产研究者接受和采用 “原真性”这一译名 。
“authenticity”是一个拉丁语系术语 。国际遗产 界一致认为 ,将这一重要概念准确地转译为其他语 系 ,是相当困难的 ①。一位长期为国际文化遗产事 业服务的日本学者认为 ,没有一个传统的亚洲术语 能与这一拉丁语系的术语完全一致[9] 。可见其翻译 之难 。
[ 收稿日期 ]2007 - 10 - 21 ; [ 修订日期 ]2008 - 03 - 02 [ 作者简介 ]徐嵩龄 (1945 - ) ,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 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围绕遗产旅游的多次论争 ,无 不发生在旅游界与遗产界之间 ,无不与“制度”和“价 值观”这两大主题有关 。令人高兴的是 ,近些年来我 们已经看到我国旅游研究向遗产研究的接近和接 纳 。在遗产旅游制度方面 ,张朝枝进行着有意义的 探索[1] 。在遗产旅游的价值观方面 ,现正出现对“原 真性”概念的关注 。周亚庆等人对国际和国内这一 研究方向的综评[2] ,就是一个证明 。可以预期 ,对这 一概念的讨论和阐释 ,将会成为我国文化和遗产旅 游研究中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热点 。很期望我国 在这一问题上能有自己的创见和知识贡献 ,从而有 助于协调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建立和发展 在文化和遗产旅游规划和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共识 , 将这一旅游提升到新的文化层次 。
这样 ,基于上述英文释意和术语翻译原则 ,可以 讨论“authenticity”在遗产领域与文化和遗产旅游领 域的中译 。
首先应指出 , 在遗产领域将“authenticity”译为 “真实性”,存在以下 3 个问题 : ①中文“真实”一词包 含“真”与“实”两层含义 。“authenticity”在遗产科学 中的核心含义是“真”,而不是“实”。“实”与“实体” 相连 ,也就是与英文的“physical”之义相连 。然而 , “authenticity”不仅包含“实体”含义 ,还包含“非实体” 含义 。 ②在遗产科学中 “, Authenticity”的“真”是与 时间相关的 ,也就是说 ,是与“original”(原初的) 相连 的 。而“真实”一词不具有明显的时间相关特征 。 ③ 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将很难做到回译的对 称性 ,因为对应于中文“真实性”的英文术语不是一 个 ,如 truthfulness、reality、genuineness 等 ,而且优先选 择并非是“authenticity”。
可见 ,在遗产科学中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 性”并 不 恰 当 。它 的 准 确 中 译 , 应 抓 住 和 突 出 “authenticity”中的“真的”(real) 与“原初的”(original)
① 见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18 次会议 (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Eighteenth Session ,Phuket , Thailand ,12 - 17 December 1994) 关于《关于 原真性的奈良文献》的“决议”[8] 。它认为 “, It was noted that in som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 there is no word to express precisely the concept of authenticity”。
自 20 世纪 50 年代旅游开始作为新兴产业发展 以来 ,文化和遗产旅游一直是世界旅游业的主体 。 它主要依托于遗产文化 ,同时也利用当代文化 。在 遗产文化中 ,它既依托物质类文化遗产 ,又依托非物 质文化遗产 ,还依托包括生物 、生态 、地理 、地质资源 在内的自然遗产 。这些自然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 , 或因其中包含原住民社区 ,或因自然遗产具有文化 、 宗教符号价值 ,因而亦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 。“原真 性”进入旅游科学领域 ,发端于文化遗产界对当时文 化和遗产旅游中“非原真性”(inauthentic) 现象的批 评 。波斯汀 (Boorstin ,1961) [3] 是将“原真性”概念引 入旅游界的第一人 。他是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 学家 。此后相继进入这一批评阵营的代表性人物 中 ,麦坎奈尔 (MacCannell ,1976) [4] 是美国景观建筑 学家 ,赫温森 ( Hewinson ,1987) [5] 是英国文化历史学 家 ,罗 文 赛 (Lowenthal , 1993) [6] 是 英 国 文 化 遗 产 专 家 。正是遗产界的这种持之以恒的批评 ,推进着旅 游界对原真性概念的思考和研究 ,促进这一概念在 旅游科学中的生根和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
本文着眼于“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 、旅游价 值观 、文化和遗产旅游之间的关系 ,并主要讨论 4 个 问题 “: authenticity”的中译 ; 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 念的认识发展 ;从旅游价值观层面对当代旅游者在 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偏好进行评论 ;“原真 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 2 为什么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
② 见 Wikipedia 的“authenticity”和“authentic”词条 。
3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这一论争 ,既发生在遗产界与旅游界之间 ,此后又发 生在旅游界之中 ,并一直延续到本世纪 。国际旅游 学术界在 2000 年做跨世纪回顾时 ,称之为“巨大的 论争”(the great debates) [7] 。在遗产领域 “, 原真性” 是一个文化价值观概念 。进入旅游领域 ,它又被人 们的哲学观丰富着 、变化着 。因而可以肯定 ,这一论 争仍会继续 ,其内容会不断更新 ,从而提升旅游的文 化和精神内涵 。
我国是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 ,其旅游业基 本是依托于遗产资源的遗产旅游 。文化和自然遗产 就其物质性态 、内在价值和产权属性而言 ,属于一种 特殊性质的资源 。因此 ,我国旅游研究一定要注意 与遗产研究的衔接和协调 ,其中 ,最重要的有两类协 调 :一是旅游经济学与遗产经济学的协调 ,尤其是制 度层面 ———即旅游经营制度与遗产管理制度 ———的 协调 ;二是旅游景点的规划和设计与遗产保护科学 的协调 ,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协调 。回顾自 20 世纪
其三是文化遗产角度 。这见诸《关于原真性的 奈良文献》(1994) 中的说明 “: original and subsequ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的原 初和后续特征) [10] 。
此外 ,一个概念性术语的准确翻译 ,应遵循两条 原则 : ①应尽可能贴近它在原语种 、原学科中的原 意 ; ②应尽可能方便它的回译 ,确保翻译与回译之间 的对应性 。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23 卷 2008 年第 4 期 月刊
这两个特征 。将它们合成就是“原真性”,即“原初的 真”。这既贴近它的英文原意 ,同时又能保证回译的 对应性 。应当说 ,我国遗产界起初将“authenticity”译 为“真实性”,反映着对英文原意的认识缺失 。尽管 它至今在我国政府的一些遗产文件中仍留有余绪 , 但我国遗产学术界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原真性”译 法。
1 引言 很欣喜看到 “, 原真性”概念正进入我国旅游研
究领域 。这一概念起自文化遗产科学 ,是现代遗产 保护科学的灵魂 、基本观念和准则 。它因 20 世纪五 六十 年 代“文 化 和 遗 产 旅 游”( 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 的兴起而进入旅游领域 。这有力地证明了 旅游科学与遗产科学之间的联系 。
3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23 卷 2008 年第 4 期 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commitments , sincerity , devotion and intentions ; not a copy or forgery”(在起源 、特性 、承诺 、真诚性 、信仰和 意愿方面的真实 ,而不是一个伪造或复制) ②。
“authenticity”是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术语 ,如人文 科学 、法学 、哲学 、计算机科学等 。为了翻译这一术 语 ,首先应理解这一术语的外文原意 。国外文献 (词 典类工具书 、国际条法和规则类文件) 大体从 3 个角 度阐释“authenticity”一词 :
其一是一般性角度 。《韦伯斯特大学辞典 (第 9 版)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 1983) “authentic ”词 条 中 的 解 释 , 包 含 4 个 关 键 词 : “authoritative”(权威性的) “, fact or reality”(事实或真 实) “, trustworthy”(值得相信的) “, original”(原初的) 。
我国旅游界在原真性概念方面的工作 ,现尚处 于对国外旅游界中萌生的各种观念的介绍的阶段 , 主 要 围 绕 着“客 观 主 义 原 真 性 ”( objectivist authenticity) “建 构 主 义 原 真 性 ”( constructivist authenticity)“后 现 代 主 义 原 真 性 ”( postmodernist authenticity ) “存 在 主 义 原 真 性 ” ( existentialist authenticity) 等提法 。这些介绍较为肤浅 ,有欠精准 : 第一 ,未能与文化和遗产旅游的缘起科学 ———遗产 科学中的“原真性”概念联系起来 ;第二 ,未能从国际 旅游界的“巨大论争”角度对这些提法的意义与缺失 进行认识 ;第三 ,未能从国内外文化和遗产旅游实践 角度检验这些提法 。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23 卷 2008 年第 4 期 月刊
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徐嵩龄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2)
[ 摘 要 ]本文指出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 渊源 ;提出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的理由 ;概述了遗 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 ;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 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 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 了评论 ;最后 ,较为概括地辨析了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 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 [关键词 ]遗产旅游 ;遗产原真性 ;旅游价值观 ;旅游者原真性 偏好 [ 中图分类号 ]F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 5006 (2008) 04 - 0035 - 08
我国旅游学者对“authenticity”的中译 ,依然采用 我国文化遗产界过去沿用的“真实性”。这既不确 切 ,也不贴切 。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旅游界对“原 真性”概念的起源学科 ———遗产科学 ———的忽视 。 现在我国愈来愈多的文化遗产研究者接受和采用 “原真性”这一译名 。
“authenticity”是一个拉丁语系术语 。国际遗产 界一致认为 ,将这一重要概念准确地转译为其他语 系 ,是相当困难的 ①。一位长期为国际文化遗产事 业服务的日本学者认为 ,没有一个传统的亚洲术语 能与这一拉丁语系的术语完全一致[9] 。可见其翻译 之难 。
[ 收稿日期 ]2007 - 10 - 21 ; [ 修订日期 ]2008 - 03 - 02 [ 作者简介 ]徐嵩龄 (1945 - ) ,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 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围绕遗产旅游的多次论争 ,无 不发生在旅游界与遗产界之间 ,无不与“制度”和“价 值观”这两大主题有关 。令人高兴的是 ,近些年来我 们已经看到我国旅游研究向遗产研究的接近和接 纳 。在遗产旅游制度方面 ,张朝枝进行着有意义的 探索[1] 。在遗产旅游的价值观方面 ,现正出现对“原 真性”概念的关注 。周亚庆等人对国际和国内这一 研究方向的综评[2] ,就是一个证明 。可以预期 ,对这 一概念的讨论和阐释 ,将会成为我国文化和遗产旅 游研究中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热点 。很期望我国 在这一问题上能有自己的创见和知识贡献 ,从而有 助于协调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建立和发展 在文化和遗产旅游规划和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共识 , 将这一旅游提升到新的文化层次 。
这样 ,基于上述英文释意和术语翻译原则 ,可以 讨论“authenticity”在遗产领域与文化和遗产旅游领 域的中译 。
首先应指出 , 在遗产领域将“authenticity”译为 “真实性”,存在以下 3 个问题 : ①中文“真实”一词包 含“真”与“实”两层含义 。“authenticity”在遗产科学 中的核心含义是“真”,而不是“实”。“实”与“实体” 相连 ,也就是与英文的“physical”之义相连 。然而 , “authenticity”不仅包含“实体”含义 ,还包含“非实体” 含义 。 ②在遗产科学中 “, Authenticity”的“真”是与 时间相关的 ,也就是说 ,是与“original”(原初的) 相连 的 。而“真实”一词不具有明显的时间相关特征 。 ③ 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将很难做到回译的对 称性 ,因为对应于中文“真实性”的英文术语不是一 个 ,如 truthfulness、reality、genuineness 等 ,而且优先选 择并非是“authenticity”。
可见 ,在遗产科学中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 性”并 不 恰 当 。它 的 准 确 中 译 , 应 抓 住 和 突 出 “authenticity”中的“真的”(real) 与“原初的”(original)
① 见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18 次会议 (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Eighteenth Session ,Phuket , Thailand ,12 - 17 December 1994) 关于《关于 原真性的奈良文献》的“决议”[8] 。它认为 “, It was noted that in som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 there is no word to express precisely the concept of authenticity”。
自 20 世纪 50 年代旅游开始作为新兴产业发展 以来 ,文化和遗产旅游一直是世界旅游业的主体 。 它主要依托于遗产文化 ,同时也利用当代文化 。在 遗产文化中 ,它既依托物质类文化遗产 ,又依托非物 质文化遗产 ,还依托包括生物 、生态 、地理 、地质资源 在内的自然遗产 。这些自然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 , 或因其中包含原住民社区 ,或因自然遗产具有文化 、 宗教符号价值 ,因而亦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 。“原真 性”进入旅游科学领域 ,发端于文化遗产界对当时文 化和遗产旅游中“非原真性”(inauthentic) 现象的批 评 。波斯汀 (Boorstin ,1961) [3] 是将“原真性”概念引 入旅游界的第一人 。他是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 学家 。此后相继进入这一批评阵营的代表性人物 中 ,麦坎奈尔 (MacCannell ,1976) [4] 是美国景观建筑 学家 ,赫温森 ( Hewinson ,1987) [5] 是英国文化历史学 家 ,罗 文 赛 (Lowenthal , 1993) [6] 是 英 国 文 化 遗 产 专 家 。正是遗产界的这种持之以恒的批评 ,推进着旅 游界对原真性概念的思考和研究 ,促进这一概念在 旅游科学中的生根和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
本文着眼于“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 、旅游价 值观 、文化和遗产旅游之间的关系 ,并主要讨论 4 个 问题 “: authenticity”的中译 ; 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 念的认识发展 ;从旅游价值观层面对当代旅游者在 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偏好进行评论 ;“原真 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 2 为什么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
② 见 Wikipedia 的“authenticity”和“authentic”词条 。
3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这一论争 ,既发生在遗产界与旅游界之间 ,此后又发 生在旅游界之中 ,并一直延续到本世纪 。国际旅游 学术界在 2000 年做跨世纪回顾时 ,称之为“巨大的 论争”(the great debates) [7] 。在遗产领域 “, 原真性” 是一个文化价值观概念 。进入旅游领域 ,它又被人 们的哲学观丰富着 、变化着 。因而可以肯定 ,这一论 争仍会继续 ,其内容会不断更新 ,从而提升旅游的文 化和精神内涵 。
我国是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 ,其旅游业基 本是依托于遗产资源的遗产旅游 。文化和自然遗产 就其物质性态 、内在价值和产权属性而言 ,属于一种 特殊性质的资源 。因此 ,我国旅游研究一定要注意 与遗产研究的衔接和协调 ,其中 ,最重要的有两类协 调 :一是旅游经济学与遗产经济学的协调 ,尤其是制 度层面 ———即旅游经营制度与遗产管理制度 ———的 协调 ;二是旅游景点的规划和设计与遗产保护科学 的协调 ,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协调 。回顾自 20 世纪
其三是文化遗产角度 。这见诸《关于原真性的 奈良文献》(1994) 中的说明 “: original and subsequ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的原 初和后续特征) [10] 。
此外 ,一个概念性术语的准确翻译 ,应遵循两条 原则 : ①应尽可能贴近它在原语种 、原学科中的原 意 ; ②应尽可能方便它的回译 ,确保翻译与回译之间 的对应性 。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第 23 卷 2008 年第 4 期 月刊
这两个特征 。将它们合成就是“原真性”,即“原初的 真”。这既贴近它的英文原意 ,同时又能保证回译的 对应性 。应当说 ,我国遗产界起初将“authenticity”译 为“真实性”,反映着对英文原意的认识缺失 。尽管 它至今在我国政府的一些遗产文件中仍留有余绪 , 但我国遗产学术界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原真性”译 法。
1 引言 很欣喜看到 “, 原真性”概念正进入我国旅游研
究领域 。这一概念起自文化遗产科学 ,是现代遗产 保护科学的灵魂 、基本观念和准则 。它因 20 世纪五 六十 年 代“文 化 和 遗 产 旅 游”( 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 的兴起而进入旅游领域 。这有力地证明了 旅游科学与遗产科学之间的联系 。
3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23 卷 2008 年第 4 期 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