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的探索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水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高俊霞
来源:《前进》 2017年第5期
高俊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尤其是看贫困地区的老乡能不能实现稳定脱贫。

沁水县这几年虽然发展形势不错,“三农”工作基础较好,但截至2015年底全县仍有28个省级贫困村,54个市级贫困村,4418户贫困户、10038名贫困人口,涉及全县14个乡镇。

特别是樊村河乡所辖6个村全部是省级贫困村,张村乡、土沃乡有一半以上是省级贫困村。

到2016年底,已经有17个省级贫困村按程序退出,1937户4398人脱贫。

如果这些已脱贫的村没有产业支撑、增收渠道不畅,未脱贫的贫困村长期落后、发展无望的状况不尽快改变,贫困群众致富无门、增收无路的状况不能有效扭转,实现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

带着这样的思考,近段时期以来,我们专程深入到龙港镇、端氏镇、固县乡、张村乡、土沃乡所辖的10多个省级贫困村和一些偏远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贫困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通过与农村党支部书记和部分村民代表进行座谈,并深入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了贫困户家庭收入、致贫原因、今后打算等情况,我深深感到,这些贫困村、偏远山区之所以贫困,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穷志短,年老体弱,缺少产业支撑,没有集体收入。

这是调研乡镇的个性问题,也是贫困村的共性特征。

具体来看,突出表现为“五多五缺”:
第一,从贫困人口看,多体弱病残,缺劳动能力。

调研的10个省级贫困村,有383户贫困户,其中因病因残缺劳力的就有134户,占整个贫困户的三分之一还多。

比如,必底村贫困户史有德,本人脑梗死,妻子也是行动不便,只有一个姑娘,还嫁到了离村60多公里的县城,姑娘的丈夫也是脑出血后遗症。

还有,苏庄乡贫困户郭丑孩,住的是土窑,三个儿子精神上都有问题,老大在外常年不回家,在家的两个30多岁了都没有成家。

类似这样的家庭,只能靠政府低保维持生计,没有了低保救助,那么“扶贫政策断奶之日,就是老百姓返贫之时”。

第二,从增收渠道看,多看摊守本,缺致富头脑。

不少群众不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宁可受穷、不愿受累”,总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认为帮扶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也难交账。

有的甚至宁愿一家老小蜗居在有限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愿去寻找新的致富门道。

第三,从产业发展看,多单打独斗,缺规模优势。

从调研的贫困村看,大多数都是以种植玉米为主。

端氏镇必底村、山泽村、双塘村、秦庄村,虽然有得天独厚的养蜂优势,但产业发展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种养数量不多,养蜂存栏超百箱的只有5户,大部分是几箱、几十箱,且特色不够明显,科技含量较低,规模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经济效益也不高。

第四,从村级集体经济看,多靠补捐要,缺内生动力。

全县28个省级贫困村,“空壳村”就占到一半以上。

贫困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级运转经费基本靠“补”,公益事业基本靠“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要”,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缺乏支撑,村里正常的开支都难以维持,很多农村干部感叹“没办法”。

第五,从贫困村干部队伍看,多年老体迈,缺新鲜血液。

龙港镇常柏村支部书记常浩亮47岁,干劲十足、想法很多,村里已有100口煤层气钻井,他还计划在村边新建大棚蔬菜,该村
每年给村民每人发几百元钱,另外还给贫困户发放救济补助。

而有些贫困村支部书记年龄大多
在50岁左右,支村“两委”平均年龄近60岁。

这些老党员、老支书虽然政治素质高,工作责
任心强,各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年龄老化、缺少新鲜血液,必然导致活力
不足、后劲乏力。

如何搞好传帮带,培育新生力量,解决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是贫困村
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是观念制约。

观念影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首先贫在观念上,穷在思想上。

从调研情况看,突出表现为“三守”思想严重。

一是守本思想。

就是安于现状,求稳守摊,害怕担风险,“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缺乏自
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是守旧思想。

就是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鲜事物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足于自给自足,小打小闹,“种田为吃粮,赚钱为盖房”,与山外的世界相脱节,与市
场经济不接轨。

三是守土思想。

就是眼界不开阔、思维受局限,不敢走出去,离土怕离乡,缺
乏敢闯敢拼的胆略和气魄。

二是文化制约。

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缺文化,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从所到贫困村的贫
困人口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0%,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

二是缺技术,没有一
技之长。

到外面打工,只能干些出力流汗的体力活。

比如,在十里乡调研时,干部群众说,
“在晋城、沁水澡堂里搓澡工处处都能见到十里人”。

三是缺能人,形不成带动作用。

没有一
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致富能手和发展大户,缺少引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领头雁。

三是资金制约。

这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也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从调
研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农村在资金投入方面普遍存在“造血”“供血”双不足问题。

一方面由于基础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差,“造血”功能不足。

另一方面,上
项目急需启动资金,目前的精准扶贫,所有资金都是精准到人、到户、到项目,村里没有项目,落实下去很难。

四是政策制约。

突出表现在扶持养殖业发展上,现行的政策是门槛一样宽、标准一样高,
致使一些小型特色种养殖户不能享受政策补贴。

比如,养蜂扶持方面,养土蜂农户就得不到政
策上的扶持。

在扶持资金使用上,有些扶持政策是先建后补,这就把一部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
人口挡在起跑线上。

三、促进贫困村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何在
下一步工作中认真落实,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要从扶志与扶智两个方面加强引导,在促进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下功夫。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让贫困户“富口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转变观念“富脑袋”,变“要我
脱贫”为“我要脱贫”。

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项目资金固然重要,但适合当地情况的
先进技术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方面,对贫困群众文化程度和就业意愿进行一
次全面摸底,有针对性地分批分类集中开展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另一方面,
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脱贫的信心。

比如,
端氏镇的双塘村贫困户张学恒养蜂年收入1万元,这些贫困户靠一技之长就能稳定脱贫。

樊村
河乡景村,利用贫困老区原生态农产品,依托“小城e站”和微电商平台,搭建起农村生产家
庭与城市消费家庭的供需链接,让樊村河乡的贫困户搭上互联网快车道,这些都是很好的典型。

二是要从抓特色和育龙头两方面加大力度,在促进贫困乡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土”,突出沁水乡土气息,土生土长。

比如,种植业方面以食用菌、小杂粮、大棚蔬菜、苗木花卉为主;养殖业方面以猪、牛、羊、鸡、蜂为主。

立足“外”,眼
光放长远,瞄准县外,拓宽销售渠道。

在这方面,有的贫困村已经尝到了甜头,端氏镇的山泽
村养蜂户李春茂,存栏200余箱,年收入达10万元,产品远销韩国,深受消费者喜爱。

立足“强”,依托企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管理、统一贷款担保,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资
金问题。

比如,端氏镇必底村,引进大象集团养猪项目,村集体吸纳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申请
贷款入股大象集团,产生的利润按比例分红。

十里乡实施的百千万养殖项目,优先雇佣贫困劳力,村委会注入一定资金,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基金入股用于贫困户分红。

这种“企业+贫困村+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就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是要以易地搬迁和生态脱贫两个载体为重点,在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

对于一些人烟稀少、地势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移民搬迁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

加之,
现在的移民搬迁,按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每户基建费38700元,建房费每人25000元,老
百姓搬迁几乎不出钱,就可以得到一套房,而且村里的水、电、气、路,包括卫生所、学校师
资还可以共享,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为了使老百姓稳定搬迁,固县乡引进晋城“777文化创
意园”,在搬迁地发展小手工业制作,吸纳搬迁贫困户就业,基本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
致富”。

因此,用好用活国家、省、市的移民搬迁政策,做好搬迁移民的思想工作和迁后安顿
工作,无疑是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生态脱贫方面,沁水充分发挥山
大林密的自然优势,立足林、延伸林,做活生态这篇文章,积极探索推进“林+蜂、林+菌、林+药、林+畜牧、林+苗木花卉、林+旅游”等生态脱贫新模式,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四是要从内挖潜力和外出务工两条渠道多想办法,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上下功夫。


挖潜力,主要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下功夫,这是贫困群众的“老本行”,也是山区农民收入
的主要来源。

在此方面,重点是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解决农户分散、经营
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影响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切实改变遍地撒胡椒面的做法。

外出务工,重点是要积极探索培训、输出、管理和权益保障“一条龙”服务的路子,组建形成
一种“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帮、致富一方”的良好工作格局。

比如,中村镇牵头成立
了历山旅游景区环境卫生开发有限公司,优先贫困户到景区打工,为贫困群众搭建了比较可靠
的就业平台。

五是要从政策扶持和帮扶措施两个方面开动脑筋,在激活贫困农村改革发展动力和活力上
下功夫。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一系列政策,但存在上下衔接不到位,致使老百姓在脱贫手册上看到的补助政策有时还不能按时兑现。

要及时把上级的各项政策
认真梳理,弄清吃透,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扶持政策,从而通过政策的有效实施,调动贫困群
众发展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用活用好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党员结对帮扶“三支
队伍”,通过共同努力,群策群力,有效解决贫困村遇到的难题。

六是要从培树老典型和培养接班人两个方面强筋壮骨,在加强贫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
下功夫。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一个具有极强战斗力、凝聚力的好班子,是老百姓摆脱贫
困的关键。

第一要狠抓农村基层组织的调整和充实工作,以今年农村支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提前着手准备,发现和挖掘一批能力和素质较强的人员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有效推动农
村党组织的各项工作。

第二要狠抓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农村干部理论培训班、种养
殖技术培训班、农村党支部书记谈发展论坛等活动,使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障农村“两委”干部的工资待遇,推进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系中共沁水县委副书记)
责编:张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