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月2日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

观众深受感动,有的网友动情地说:“感谢各位艺术家的声援,热泪盈眶!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话题。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这次疫情危害严重。

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

插曲自有其特色,但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

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

比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武汉,他们想的是疫情就是命令;千里之外的菜农驾车将万斤蔬菜捐献运送疫区,他们想的是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全国人民、各个岗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这自然是一首气势干云,气韵深长的史诗,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藐视困难、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

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生动形象的表达。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

“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写《红楼梦》组曲之时不可能穿越到古代,但这并不影响他写出名篇佳作,关键在于内容的深入体悟,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也是这个意思。

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

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

以上两点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任何优秀作品必须具备的,不可偏废。

最后,应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类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

疫情促使全国
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观念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这些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

抱有远大理想,自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把握战“疫”主题下的艺术创作》)材料二:
文艺高峰是时代需要,判断一个时代文艺繁荣与否,有无高峰之作是重要依据。

大众认可是判定“高峰”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你说自己的诗好,大家都读过吗?像李白、杜甫的诗那样妇孺皆知吗?文艺界的人说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读者、大众、老百姓认可。

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筑就高峰?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当然,筑就高峰还需具备多方条件,比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与读者进行充分交流,等等。

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

作家艺术家要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思考;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热情,潜下心来,不被功利主义左右;要贡献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创造等等。

作家必须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这是写作的出发点。

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他要思考,这里为什么是笔直的,这里为什么要转弯,这里为什么要爬坡?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

这是作家的天职,也是文学的天职。

(摘编自《冯骥才专访:作家艺术家要勇担时代责任》)材料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

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首推表现中国城乡改革大潮的作品,它们承继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如《鸡毛飞上天》等。

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题材剧,如《黄大年》《初心》都以“深扎”精神、朴实无华取胜,向观众展现了主旋律创作的新意及其丰富性。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

如《亲爱的翻译官》《谈判官》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

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

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而“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

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


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

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观,价值观,与以网文IP 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审美趣味之间存在较大冲突。

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女性独立意识退化、耽于梦想、缺乏理想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现实题材剧创作需不断克服、超越不足,提升艺术原创力,坚守深化现实主义精神,方能创作更多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选目戴清《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疫”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虽然不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但可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有特色的插曲。

B.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立象以尽意”,指的应是创作者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

C.战胜疫情的经历会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以此为契机也必将出现文艺高峰,为后世传唱。

D.在抗疫过程中,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积极主动思考反省,从中获得新的力量。

2.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关键是具有胆识和努力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很多人在考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时,都将这一段话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其中提到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B.明朝的张溥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手抄,抄好了背诵后就烧掉,然后又抄,如此反复七遍才罢手。

因此他读书的地方叫做“七录斋”。

C.清朝的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黄庭坚在《黄山谷诗话》中曾道:“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宁字不工不使语俗。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视剧创作有着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不少优秀的作品以写实的精神,朴实的风格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B.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继承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传统,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C.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艺术真实性低、精神厚度缺失、机械搬运生活素材、没有真实之美感等。

D.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现实题材剧创作必须恪守现实主义精神,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加强艺术原创,
才能创作更多佳作。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得简单照抄原文)。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间站,被称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为早日建好新的空间站,进而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无数中国航天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就是这一征途上的重要节点,它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如果把空间站比作一个房子,要想建得好,离不开牢固的材料。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使命,就是把主要建材运上太空。

搭好房子,还要添置物件,2017年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就像快递小哥,负责运输各类补给。

房子布置妥当后,需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通过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进去“居住”。

这三类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实现“房子+物品十人”的愿景。

所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

这也说明:建设空间站,我们有能力正式动工了。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从“一室一厅”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由3个舱体组成的“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未来空间站,“户型”升级记录着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科技探索与追梦历程。

从“装修”看,无论是让航天员实现更久在轨停留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还是单翼翼展约30米、用以提供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的柔性太阳翼,都秉持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未来,除了核心舱“天和”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外,实验舱“问天”和“梦天”都将用于科学实验。

浩渺深空,行路漫长,接力“长征”,任重道远。

当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宣告中国进入太空时代。

现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人在太空安家变为可能。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在太空深处居住生活研究、勇攀科技高峰的又一个“家”。

(选自202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空间站”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站是航天员居住的“太空之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B. 空间站由房子、物品和人组成,标准的“户型”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C. 能否建设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唯一标准。

D. 中国空间站将由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和“天和”三部分共同组成。

7.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B.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C. 从“装修”看,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柔性太阳翼都秉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等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D. 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邀游太空,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安家梦。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

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

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

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

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

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

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

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

”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

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

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

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
骨。

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

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

“得马上装料才行。

”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

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

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

“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

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

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

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

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

”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

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

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鬼。

”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启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

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

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有删改)【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B. 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C. 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

D. “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这一句从小李的视角来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9.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

B. 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C. 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D. 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语、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气势,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10. 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1. 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
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1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莫能就一宇就:完成
B. 家不居砻斫之器居:存放
C. 盈尺而曲尽其制制:规模
D.举而加焉举:推举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

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B. 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

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

C. “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

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 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通过对梓人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直接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14.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