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ltlt资本论gtgt选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7年 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在德 国的汉堡正式出版。
从1867年8月开始,马克思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
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但这项工作未及完成,他就去
世了。自此,《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和第二、三卷
的编辑出版工作就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于
1883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资
❖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 当时一个生产部门生产大多数产品所采 用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
❖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中的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大多数劳动者 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劳动强度 则是指处于平均水平的劳动者个人在单 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a 内含量或密度。 21
4 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
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在世界上实
现过,苏联体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
义。
a
6
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及过程
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占统治地位; 无产阶级运动有了一定程度等发展;为 了适应革命斗争发展等需要。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始于1843年,直
至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努力,
Hale Waihona Puke 呕心沥血50年,终于浇铸成了这部鸿篇
a
25
❖ 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 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 所谓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 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 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 有制。
a
26
第二章 商品的价值形式
本论》第三卷。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前后用了近50年的
时间,终于使这部划时代科学巨著——《资本论》(1
-3卷)面世。
a
11
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 “研究对象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雇佣 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页
❖
因此,异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质的抽象劳动生产商a品的价值。
23
✓区别
❖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看的,抽象劳动则 抽象掉了劳动的具体形式;
❖ 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 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永恒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内 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 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 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 的现象形式。
a
18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对立。
❖ 统一性表现为: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 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之中,因而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 件,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a
2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 联系:
❖ 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 劳动过 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 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 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 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 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 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a
4
➢第二次分歧:20年代后产生的“西 方
马克思主义”
❖ 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等人重视民主、强调西 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应走区别于十月革命的无产阶 级革命道路的主张是有意义的。
❖ 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暴力革 命在西方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基本不存在现实 可能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它的成熟形态, 其特点是完全脱离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实现了非 政治化的纯学术转向。
➢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的劳动, 它生产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或财富 的源泉。
➢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 动的凝结形成商品价值。不同商品中包含的抽 象劳动,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它体 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 的量的关 系和比例。这个比例会随着时间和地 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10公斤米=5尺布 ?
a
16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 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
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它体现的是商 品生产者之间互相比较劳动和交换 劳动的经济关系。
a
17
马克思于1847完成了《哲学的贫困》一书。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
经济范畴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肯定
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它可以用来科学地解释利润、地租,说明资本 主义的剥削关系和社会结构。在1849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
。 初步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本经济关系
东着不方同:的方向发展。
列宁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纪初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 胜利。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曾使50年 代以后的世界“东风压倒西风”。使马克思主义风行天下。
尽管80年代末苏东阵营的崩溃使东方马克思主义遭受重创,但 是经历20年改革的中国重现活力与生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 东方的主流发展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a
3
西方 ——与东方的发展很少 谐振在同一个频律上
➢ 第一次分歧: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期间 —— 罗莎·卢森堡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批评列宁所 主张的党的集中制。
她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一个“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中央委员 会的托管”;她反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议会、禁 绝反对派的政策,认为没有民主将造成公共生活的沉寂,集中 制会造成“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会导致官僚化倾向,“这 种情况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蛮化”。
——关于价值形式的发展“对全书来说是 太有决定意义了”因为“20码麻布=一件 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形式……就 包含着货币形式的全部秘密,因此,也 就包含着萌芽状态中的劳动产品的一切 资产阶级形式的秘密。”——(《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311页)
不了解商品如何转化为货币,不了解货币的本质, 就无法了解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从而无法揭露 资本的本质。
❖ 排斥性表现为: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其 次,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 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 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 得。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商品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a
19
3 商品的价值量
❖ 既然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 凝结,那么,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 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 比。
❖ 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个性是性质各不相同的劳动, 它构成社会分工体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共性是 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 的差别。
a
24
5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 在商品生产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如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 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 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并由其决定 的。
—所—这作一为学的术弱转点向。突出地暴露了它在经济政治领域无
a
5
➢第三次分歧:70年代后的“新 马克思主义”
❖ 他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价值, 从主客观不同角度阐释和分析20世纪社会
主义的重大挫折。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左翼几乎众口一词地声称,苏东解体不是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马克
➢ 研究目的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 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论》研究的目的在于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实质上就是要揭示资本运动的规律,或者说剩余
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
a
12
三《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主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剩余价 值的生产;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主要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资 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分析剩余 价值的分配。
a
13
四《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 结构
❖ 《资本论》第一卷共包括七篇,从内容上可以 分为三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主要阐 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 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 第六篇《工资》,主要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生产理论;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主要 阐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a
9
➢第三阶段: (1859年到1865年)
❖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完善自己的经 济理论。
❖ 马克思首先写成并在1859年出版《政治 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一分册除了 简短的《序言》外,只包括《商品》和 《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马克思把它 称为《资本论》的“初篇”。
a
10
➢ 第四阶段(1867年以后)
a
14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机体的“细胞形式”或“元素 形式” 资本主义 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引自《资本论》47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里“财 富是由商品构成的” ,(引自《资本论》16页)
(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 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等范畴。 (3)从商品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里逻辑与 历史的统一
巨制。
a
7
➢第一阶段,(1843年到1853年):
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并确定了写作主题, ❖ 初步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到中指出:马克思“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 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页〕在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写了一系列重要 著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
8
➢ 第二阶段:( 1853年到1859 年)
马克思确定写作体系和内容,全面进行 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理论。
第一,提出《资本论》中的主要科学理论,例如:劳动的两重 性、货币的三种基本规定、劳动力价值理论、狭义剩余价值理 论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等理论;第二,研究了前资本 主义社会形态,主要阐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以前生 产形式的共同特征和公社所有制的三种基本形式;日耳曼所有 制形式) 。第三,预见了共产主义的基本要点,提出共产主义 的目标是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摆脱了人的约束和物的约束, 自我实现;而达到这种社会的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之<<资本论>>选读
a
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一、实践发展: (1945-1991)一—国—到“多西国方的不高亮潮东方亮”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保加利亚、罗 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 共和国 蒙古
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
a
2
二、理论研究
——自20世纪始,东西方理论研究沿
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研a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15
2、商品的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 值
➢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属性,它的质的多种用途和量的计量尺度是在 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现和形成的。使用价值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任何社会关系。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 者
❖ 但是,由于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和客 观条件不同,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即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商品的价
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既然形成商品价
值实体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那么,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也只能是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
20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 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 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 (第68页)
从1867年8月开始,马克思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
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但这项工作未及完成,他就去
世了。自此,《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和第二、三卷
的编辑出版工作就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于
1883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资
❖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 当时一个生产部门生产大多数产品所采 用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
❖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中的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大多数劳动者 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劳动强度 则是指处于平均水平的劳动者个人在单 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a 内含量或密度。 21
4 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
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在世界上实
现过,苏联体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
义。
a
6
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及过程
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占统治地位; 无产阶级运动有了一定程度等发展;为 了适应革命斗争发展等需要。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始于1843年,直
至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努力,
Hale Waihona Puke 呕心沥血50年,终于浇铸成了这部鸿篇
a
25
❖ 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 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 所谓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 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 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 有制。
a
26
第二章 商品的价值形式
本论》第三卷。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前后用了近50年的
时间,终于使这部划时代科学巨著——《资本论》(1
-3卷)面世。
a
11
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 “研究对象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雇佣 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页
❖
因此,异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质的抽象劳动生产商a品的价值。
23
✓区别
❖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看的,抽象劳动则 抽象掉了劳动的具体形式;
❖ 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 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永恒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内 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 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 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 的现象形式。
a
18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对立。
❖ 统一性表现为: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 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之中,因而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 件,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a
2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 联系:
❖ 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 劳动过 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 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 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 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 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 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a
4
➢第二次分歧:20年代后产生的“西 方
马克思主义”
❖ 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等人重视民主、强调西 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应走区别于十月革命的无产阶 级革命道路的主张是有意义的。
❖ 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暴力革 命在西方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基本不存在现实 可能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它的成熟形态, 其特点是完全脱离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实现了非 政治化的纯学术转向。
➢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的劳动, 它生产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或财富 的源泉。
➢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 动的凝结形成商品价值。不同商品中包含的抽 象劳动,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它体 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 的量的关 系和比例。这个比例会随着时间和地 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10公斤米=5尺布 ?
a
16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 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
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它体现的是商 品生产者之间互相比较劳动和交换 劳动的经济关系。
a
17
马克思于1847完成了《哲学的贫困》一书。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
经济范畴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肯定
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它可以用来科学地解释利润、地租,说明资本 主义的剥削关系和社会结构。在1849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
。 初步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本经济关系
东着不方同:的方向发展。
列宁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纪初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 胜利。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曾使50年 代以后的世界“东风压倒西风”。使马克思主义风行天下。
尽管80年代末苏东阵营的崩溃使东方马克思主义遭受重创,但 是经历20年改革的中国重现活力与生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 东方的主流发展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a
3
西方 ——与东方的发展很少 谐振在同一个频律上
➢ 第一次分歧: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期间 —— 罗莎·卢森堡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批评列宁所 主张的党的集中制。
她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一个“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中央委员 会的托管”;她反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议会、禁 绝反对派的政策,认为没有民主将造成公共生活的沉寂,集中 制会造成“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会导致官僚化倾向,“这 种情况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蛮化”。
——关于价值形式的发展“对全书来说是 太有决定意义了”因为“20码麻布=一件 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形式……就 包含着货币形式的全部秘密,因此,也 就包含着萌芽状态中的劳动产品的一切 资产阶级形式的秘密。”——(《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311页)
不了解商品如何转化为货币,不了解货币的本质, 就无法了解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从而无法揭露 资本的本质。
❖ 排斥性表现为: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其 次,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 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 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 得。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商品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a
19
3 商品的价值量
❖ 既然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 凝结,那么,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 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 比。
❖ 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个性是性质各不相同的劳动, 它构成社会分工体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共性是 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 的差别。
a
24
5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 在商品生产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如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 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 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并由其决定 的。
—所—这作一为学的术弱转点向。突出地暴露了它在经济政治领域无
a
5
➢第三次分歧:70年代后的“新 马克思主义”
❖ 他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价值, 从主客观不同角度阐释和分析20世纪社会
主义的重大挫折。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左翼几乎众口一词地声称,苏东解体不是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马克
➢ 研究目的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 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论》研究的目的在于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实质上就是要揭示资本运动的规律,或者说剩余
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
a
12
三《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主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剩余价 值的生产;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主要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资 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分析剩余 价值的分配。
a
13
四《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 结构
❖ 《资本论》第一卷共包括七篇,从内容上可以 分为三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主要阐 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 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 第六篇《工资》,主要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生产理论;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主要 阐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a
9
➢第三阶段: (1859年到1865年)
❖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完善自己的经 济理论。
❖ 马克思首先写成并在1859年出版《政治 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一分册除了 简短的《序言》外,只包括《商品》和 《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马克思把它 称为《资本论》的“初篇”。
a
10
➢ 第四阶段(1867年以后)
a
14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机体的“细胞形式”或“元素 形式” 资本主义 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引自《资本论》47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里“财 富是由商品构成的” ,(引自《资本论》16页)
(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 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等范畴。 (3)从商品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里逻辑与 历史的统一
巨制。
a
7
➢第一阶段,(1843年到1853年):
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并确定了写作主题, ❖ 初步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到中指出:马克思“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 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页〕在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写了一系列重要 著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
8
➢ 第二阶段:( 1853年到1859 年)
马克思确定写作体系和内容,全面进行 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理论。
第一,提出《资本论》中的主要科学理论,例如:劳动的两重 性、货币的三种基本规定、劳动力价值理论、狭义剩余价值理 论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等理论;第二,研究了前资本 主义社会形态,主要阐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以前生 产形式的共同特征和公社所有制的三种基本形式;日耳曼所有 制形式) 。第三,预见了共产主义的基本要点,提出共产主义 的目标是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摆脱了人的约束和物的约束, 自我实现;而达到这种社会的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之<<资本论>>选读
a
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一、实践发展: (1945-1991)一—国—到“多西国方的不高亮潮东方亮”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保加利亚、罗 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 共和国 蒙古
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
a
2
二、理论研究
——自20世纪始,东西方理论研究沿
只有从商品入手,才能研a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15
2、商品的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 值
➢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属性,它的质的多种用途和量的计量尺度是在 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现和形成的。使用价值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任何社会关系。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 者
❖ 但是,由于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和客 观条件不同,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即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商品的价
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既然形成商品价
值实体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那么,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也只能是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
20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 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 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 (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