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在小学品德课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学在小学品德课中的运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同时,也为德育进展供应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它的消失和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为学校德育供应新的机遇。
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创设了品德教学的新天地,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生成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布满激情活力,使品德教学更加生动实效。
一、创设情境,增加感染力
品德课程往往对同学的教育都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而创设情境对品德课来说尤为重要。
网络的运用对于创设情境来说,颇具优势。
网络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供应生动、形象的思想品质教学环境,它把各种德育理念、信息以直观动态的图像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获得信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全身心的参加,使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学《生死不离》一课时,老师利用网络,让同学看到汶川地震前的漂亮。
而当地震突然来临地动山摇,山崩地
裂,处处都是残垣断壁,多少生命消逝,多少生命在面临灾难时,他们相互鼓舞。
共同面对。
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很多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等千方百计去营救。
我们不仅让同学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还让同学通过网络观看一些图片和短片。
通过网络,引导同学去观看思索。
同学在剧烈的情感震撼中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有效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同学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死不离”。
二、丰富资源,增加说服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学文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为同学供应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资源,采纳敏捷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同学在感知丰富的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让同学明白教材所阐述的道理。
以《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为例,同学对课本中春节的体验较多,易于理解。
但对于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来历,同学不易理解。
在教学中我带领同学,走进网络,让他们登陆国家文化网.nafionculture.coin和中国民俗网.chinesefolklore.corn,还有一些地方旅游网。
把自己感爱好的民风民俗介绍给同学,由于给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权,学习起来爱好盎然。
他们不仅阅读这些介绍民风民俗的文字,还观赏了很多精致的图片。
他们甚至把找到的一些视频播放给同学们看,全班同学学习的乐观性特别高,效果也可想而知。
在教学与同学生活时空距离较远的一些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突破时
空限制。
三、促进合作,增加感召力。
人的道德品质外在的详细表现是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进展最终要落实在行为上。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课堂学习所明之理,重视合作学习。
发挥同学的主体性和老师的指导性,联系实际进行辨析,提高行为指导的感召力,以此达到增加教学实效的目的。
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课前就让同学自由组合,分工合作。
有的同学去找一些污染的详细数据资料,有的同学找一些严峻污染的图片,还有的同学可以找一些如何宣扬环保方面的资料和详细做法。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组搜集的资料,展现相关图片,并说说各组宣扬环保的做法。
鼓舞大家在网络论坛和谈天室上对其他各组的资料和详细做法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让大家在学校和一些网络上发表环保倡议书,号召大家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
四、拓展延长。
增加实践力。
在网络活动中,老师为同学构建了一个社会与网络相结合的动态学习环境,营造了一种同学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的学习氛围,同学的脚印步入了社会,眼光投向了大世界。
同学学习活动不但可以围绕老师的“导”绽开听、说、读、写等常规活动,而且
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计算机开展探究和讨论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在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究之中求进展。
在品德教学中不管是课前绽开的活动还是在教学中上网查阅的资料都在为以后教学中指导着同学的活动打下伏笔。
如在教《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老师给同学布置的活动是走向社区,去查找需要关心的人。
在网络中号召大家敬重他们,到网络中去查找这些身残志不残的人。
并了解他们许多人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又如在《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中,给同学布置的活动一是查阅相关的资料,熟悉各种媒体和广告;二是让同学熟悉网络转变生活,明白网络给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让同学到网络中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再如《绿色小卫士》一课,给同学布置的活动是让同学做一件环保的小事,如制作环保公益广告、制作环保电子小报、在网上留言宣扬环保、与父母一起参加环保行动等。
通过实践,让同学在明理的基础上把道德熟悉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延长到课后,让同学培育自我教育的力量,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总之,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品德教学,让品德课与时代更贴近,成为开放式的动态教学方式。
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化为衣服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呈现在课堂里,融入到网络中。
让同学在网络化的课堂中敏捷地猎取信息,在互动沟通中学会思索,有效地激发了同学学习情感、爱好和思维,让同学在丰富多彩的品德教学中更好地动情、明理,并能落实到详细的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