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20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2020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对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Ca2+中的“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H2中的“2”表示两个氢离子
C.2Mg 中的“2”表示两个镁元素
D.2NH3 中的“2”表示 2 个氨分子
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4.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5.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6.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7.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8.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A.B.C.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B.
C.D.
13.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
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末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1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隙
15.苏州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
C l9H l9N7O6。
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16.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钙离子:Ca+2B.2个氢原子:H2
C.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Na2O D.3个氯分子:3Cl2
17.下列物质分别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的是()
A.木炭B.红磷C.蜡烛D.硫
18.“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稻草造纸B.使用火药C.蚕丝织布D.冶炼金属
19.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20.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实验室常利用下列仪器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请按要求回答: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G___________ ,H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要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装配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想把制取二氧化碳结束后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写一条)。
(4)如何检验已集满一瓶CO2气体_____________。
22.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
23.(1)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实验2实验3
①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通过下表进行现象分析:
可燃物与氧气接
触
温度达到着火
点
是否燃烧
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①(例)√╳√╳乙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②通过以上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24.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
(4)小亮认为可以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拓展应用)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
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25.某同学在商店买到一种“果冻蜡烛”。
他对“果冻蜡烛”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果冻蜡烛”是否含有碳、氢、氧元素?
(查阅资料)“果冻蜡烛”可完全燃烧,燃烧时无烟尘,燃烧过程和熄灭时无异味。
(1)(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步骤现象分析
①点燃“果冻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小
液滴生成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________;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________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二氧化碳(CO2)
(实验结论)该同学分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果冻蜡烛”含有碳、氢、氧元素。
(2)(反思与评价)你认为该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理由:________
26.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1所示).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2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
(1)能证明“释放CO2”的现象是.
(2)装置 B的作用是.
(3)实验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2HCl=CaCl2+H2O
[猜想与假设]D中的固体可能为①;②;③;[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猜想①正确
猜想②正确
猜想③正确
27.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氧气用于性质实验。
欲调整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应调节图中A、
B、C哪个旋钮:______
28.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
(4)NH4Cl溶液与NaNO2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
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现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D
【解析】
A、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错误;
B、H2中的“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错误;
C、2Mg中的“2”表示两个镁原子,错误;
D、2NH3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2.B
解析: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4.A
解析:A
【解析】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步骤Ⅰ沉降和过滤去除的是水中的不可溶性杂质,此项正确。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此项正确。
C、液氯是水厂等常用的消毒剂,可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此项正确。
D、净化后的水含有可溶解性杂质,不是纯净物。
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D 项。
6.C
解析:C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8.8g×16
4
2
4
×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
=5.4g×16
18
×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
=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电解水实验用直流电做电源,实验时常常会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在验证负极生成气体时,在点燃前要验纯。
【详解】
A、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B 、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氢气,能燃烧,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不正确;
C、该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选项不正确;
D、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不正确。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
D、每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是由几种分子构成的,如果由多种分子构成就属于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B不正确;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故C不正确;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故D 不正确。
故选A。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
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
D、葡萄糖(C6H12O6)中碳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00%40.0%
126121166
⨯
⨯=
⨯+⨯+⨯
,正确。
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
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
锥形瓶中。
故选A。
13.B
解析:B
【解析】
A. 注射器有刻度,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正确;
B.
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常使反应停止,
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应为稀盐酸,而不是稀硫酸,错误;C. 利用该装置进行试验时,将玻璃管内的abcd四处分别放置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纸,ad处放置
湿润的,bc处放置干燥的,可观察到,湿润的试纸变红,且d处先变红,a处后变红,而
干燥的试纸不变色,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正确;D. 该装置的左半部相当于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故也可用于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正确。
故
选B。
1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A。
15.B
解析:B
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错误;
B、叶酸分子中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大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正确;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 =228:19:98:96,错误;
D、一个叶酸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B。
16.D
解析:D
【解析】
A、钙离子:Ca2+,数字应在正负号前面,故A错误;
B、2个氢原子:2H,元素符号前面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B错误;
C、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氧化
钠中氧元素化合价:-2
Na O,故C错误;D、3个氯分子:3Cl2,氯气属于双原子分子,分
2
子前面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D正确。
点睛∶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微粒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个数,离子符号表示离子时应注意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应放在正负号前面。
17.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放入一密闭的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由于瓶内压强的明显减小,使瓶塞难以启开,是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产生;硫燃烧有二氧化硫产生,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选B。
考点:木炭、硫、蜡烛、磷在氧气中燃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注意瓶内氧气被消耗而且没有产生气体物质,否则瓶内气压变化不大,瓶塞不会出现难以启开的现象。
18.C
解析: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4=2+8+18=x,x=6,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 、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 、由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34,则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D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B
解析:B
【解析】A 、根据维生素A 1(C 20H 30O )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 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 、维生素A 1中C 、H 、O 的质量比
=(12×20):(1×30):(16×1)=240:30:16,可见维生素A 1中O 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C 、 维生素A 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2:3,错误;D 、 维生素A 1是由维生素A 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 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集气瓶 长颈漏斗 ABCEGJ DGH 腐蚀铁质下水管道或污染水源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了
解析:集气瓶 长颈漏斗 ABCEGJ 42
4
2
2
2KMnO
K MnO + MnO + O
∆
↑= DGH
3222CaCO +2HCl=CaCl +CO +H O ↑ 腐蚀铁质下水管道或污染水源等(答案合理即给
分)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了 【解析】 【分析】
(1)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书写方程式;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的特点及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需要的仪器选择;
(3)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发生装置,选择合适的仪器;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盐酸及产物分析危害; (4)根据CO 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分析。
【详解】
(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G 是集气瓶;H 是长颈漏斗;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的装置,需要的仪器有:A 、B 、E 、J ;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需要的仪器有:C 、G ;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
4
2
2
2KMnO
K MnO +MnO +O
=∆
↑;
(3)实验室要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属于常见的固液反应的装置,需要的仪器有:DGH ;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3222CaCO +2HCl=CaCl +CO H O ↑+;
制取二氧化碳结束后的废液可能含有剩余的稀盐酸和生成的氯化钙,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铁质下水管道或污染水源等;
(4)检验CO 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
故答案为:(1)集气瓶;长颈漏斗;(2)ABCEGJ ;
424222KMnO K MnO +MnO +O =∆
↑ ;(3)DGH ;
3222CaCO +2HCl=CaCl +CO H O ↑+;腐蚀铁质下水管道或污染水源等;(4)将燃着的
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了。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收集方法等的仪器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然后选择需要的仪器。
22.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 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先通入一氧化碳 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的固体 CuO+COCu+
解析: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 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先通入一氧化碳 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的固体 CuO+CO
Δ
Cu+CO 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全部为铜;
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通入的一氧化碳不能完全反应,故应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2)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目的是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出,防止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