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和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版】永和山民在一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线新闻)
——记全椒优秀共产党员、“十大好人”、孤山卫生院长王永和
本报记者戴有胜
夕阳西下,炊烟又起。

孤山坡上,王永和给老乡看完病,伫立诊室门口,眺望着远方,一脸释然。

18年了!将知“天命”的王永和,厮守着孤山这旮旯村。

眼前错落有致的18级台阶,仿佛记载着王永和与孤山18年的风雨情结。

孤山,既小又偏更穷,在全椒县的版图上显得尤不起眼。

一位老者感言,要不是做工孤山,压根不知还有这个地儿。

虽离县城不到百里,但其九曲十弯的盘山路却足以让人生畏。

先天条件匮乏,自身后劲示弱,加之此前两次撤并,孤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山”。

没有人对孤山感兴趣,王永和却例外。

没落医院“枯木又逢春”(小标题)
1994年初,时任全椒县卜集乡卫生院长的王永和,受命调任石沛镇孤山卫生院。

收拾包袱,带着妻子,肩负责任,年届而立的王永和走进“门都不知在哪开”的孤山。

坑洼的路面,破旧的房子,下陷的地基,齐腰的荒草,恶臭的阴沟,尘封的院落……面对百废待兴的现实,王永和下车伊始惊呆了,恍如隔世。

数年来,孤山卫生院已被忽视了存在。

“听说卫生院,来了一个小院长……”村民们议论纷纷,不断投来怀疑的目光。

甚者开着耕田机拉着病人去找邻村游医,路过而不入。

王永和看在眼里却痛苦在心。

接连几日的反复思忖,寝食难安的王永和收定“惊魂”。

何以至此?症结在哪?怎样改变?痛定思改,王永和决意扭转延续多年的囧境。

整治环境,王永和开了第一“刀”。

他带着仅有的两名医生挽起衣袖,卷起裤脚,清杂草,挖阴沟,垫路面,制药架,备桌椅。

历经数天的劳作,孤山卫生院“洗心革面”,焕然一“新”。

“人是要有责任的,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王永和始终坚守着这信条。

他,誓将找回孤山卫生院的尊严。

捧出心才能赢得群众(小标题)
村民们为何不屑一顾卫生院?如何赢得民心?怎样处理医患关系?王永和思考着。

做好医院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他利用闲暇时间,骑着自行车,顺着孤山乡(原)5个行政村40多个村民组跑,和百姓交心,倾听民情。

走访得知,百姓要的是精湛的医技、优质的服务、经济的费用、良好的环境。

如此要求,王永和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只要用心都可实现。

在王永和热心感召下,终于有村民试着来看病。

对每一位患者,他都认真仔细诊断,不但治病,还进行心理疏导,拉家长,了解民俗风情。

治疗后,电话随访是常事,对一些特殊病人,他还登门回访。

杨义才,感觉胃不舒服,还有点痛。

依据以往长期接触的印象,并通过仔细观察,王永和感觉杨老伯这次胃可能真出问题了,建议他赶紧去大医院仔细检查,结果杨义才被查出了胃癌早期。

由于发现的早,杨义才成功地做了手术,目前恢复良好。

此事传出,在孤山一带村民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凭借王永和过硬的医术、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几近瘫痪的卫生院起死回生,人气大增。

仅两个月时间,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多者每天20余人。

经积极争取和自身努力,1996年,卫生院盖起了约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

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继而得到很大改观,疝气、下腹部手术也逐步开展起来。

卫生院经营状况飙升,由当初月收80元增至三五千元。

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王永和。

他的到来,让村民本土就医成为现实。

2006年,孤山敬老院70多岁的孤寡老人孙家福,由于前列腺炎,小便解不出来。

老人苦皱着眉头,要让王院长帮他看看。

看着老人痛苦的神情,王永和二话没说,找张病床,帮他导
尿。

当解开老人裤子时,一股臭味迎面扑来。

原来老人年纪大了,把大便解到了裤子里。

他赶紧回家找了一条自己的裤子让老人换上。

经过精心治疗,一周后,老人病愈了。

不日,王永和正在给人看病,孙大爷赶来。

孙大爷说,“孩子,你太辛苦了,转了几个村才买到这只老母鸡,你一定要收下”。

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王永和流下泪水,夹杂着酸楚和幸福。

…………
把心捧给群众,替百姓看好病,王永和践行着初衷,3000余村民的寻医问药从此有了“靠山”。

“全椒好人”却愧对家人(小标题)
优秀共产党员、学沈浩先进个人、“全椒好人”……光环不断加身王永和。

荣誉接踵而至,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的王永和,在家却成为不折不扣的“罪人”。

很久都没回老家看看了。

2009年的秋日,王永和抽空,骑着摩托车往黄栗树赶。

在快到家的一个山上,他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陈旧的衣服,斑白的头发,佝偻的身躯,正在吃力地挖着什么。

近身一看,这个人却是他的母亲。

他赶紧下车,扶着母亲,哽咽难语。

没想到,年近七旬的母亲却笑着说,孩子,把你那边的事情做好,妈就放心了,我身板子还行,挖点中草药补贴补贴家用,也算是减轻你的负担啊!母亲的轻描淡写,让王永和怔怔无言,酸楚不断袭上心头。

王永和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

然而这么多年来,他却没能和孩子认真呆过一天。

2009年,儿子高三。

一直懂事的儿子和父亲约定,这个元宵节一定要好好陪陪他,王永和欣然答应。

正当全家沉浸在欢乐之时,突然,王永和手机响了。

孤山一村民病急,等他回去看。

接到这样的电话,王永和早把和儿子的约定忘到九霄云外,立即放下碗筷,收拾行礼,骑车回赶。

在一旁吃饭的儿子突然说,爸爸,等等我,送送你……听到儿子的声音,王永和这才想起和儿子的约定,难为情地说,儿子,对不起,老爸又失约了。

妻子孙信芬也学医,一直与王永和驻守孤山,挤在诊所后的一爿小屋里。

没有休闲富足,没有惬意风光,但是孙信芬没有牢骚怨言。

这让王永和心里很不是滋味,歉疚,愧对,难以释怀。

“这辈子欠你的,下辈子还吧!”在小家与大爱的抉择纠结中,王永和只能为爱妻开出这张空头支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