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总结全
血液知识总结
![血液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e100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4.png)
血液知识总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之一,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血液主要由血液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血浆则是由水、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和废物组成。
血液的主要功能包括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体温、维持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和凝血等。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将氧气输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而二氧化碳则通过红细胞带回肺部,从而排出体外。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和消灭细菌,而淋巴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参与凝血反应。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损伤部位,通过释放血小板因子和形成血小板栓来停止出血。
血型系统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决定的,主要分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中,根据血型抗原A和B是否存在,人类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人体中还存在着抗A和抗B的抗体,如A型血中存在抗B抗体,B型血中存在抗A抗体,而AB型血中则没有抗A或抗B抗体。
Rh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有Rh抗原来进行分类的。
如果有Rh抗原,血型为Rh阳性,如果没有,则血型为Rh阴性。
Rh阴性的个体如果输血或妊娠时接触了Rh阳性的血液,可能产生抗Rh抗体,导致胎儿溶血病。
血液的配型和输血过程必须严格遵循血型系统和血型抗体的匹配原则,以避免造成输血反应和其他不良后果。
常见血液疾病血液疾病是指影响血液组织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贫血等。
贫血可能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缺氧,出现疲倦、乏力和头晕等症状。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d5618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a.png)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1. 血液与血液成分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液体基质和悬浮其中的细胞构成。
血液液体基质主要由血浆组成,而悬浮其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成分的测试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
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红细胞的生成情况。
3.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的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则是指平均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用于帮助诊断贫血的种类,比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4. 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用来评估红细胞体积或大小的变异性的指标,它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鉴别贫血的病因等。
对于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者缺铁等病理情况也有诊断帮助。
5.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可以用来评估出血与凝血功能状况,比如在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中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
6.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评估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应激反应,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提示不同疾病的发生情况,如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等。
7. 凝血功能测试凝血功能是确保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和形成血栓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分析、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8. 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参与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0af06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f.png)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结构和功能1.心脏:心脏是血液系统中的核心器官,它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血液经过心脏的顺序是:从全身组织返回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通过右心房和右心室,再通过肺动脉到达肺部,经过肺毛细血管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将含有氧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左心房,然后通过左心室再次被推送到全身组织。
这样,就完成了体循环和肺循环。
2.血管:血管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并返回的通道,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中直径最细的部分,它将动脉血转化为静脉血,同时进行物质交换。
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1.血液的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由水、蛋白质、糖类、脂质、矿物质和激素等组成。
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红细胞是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输送至肺部,红细胞再将其运送到肺泡排出体外。
3.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它具有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白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有不同的功能。
中性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细菌,淋巴细胞则参与体液和细胞免疫。
4.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血管破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
三、血型和凝血机制1.血型:人类的血型系统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由A、B、O和AB四种血型组成,它们根据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不同而有所区分。
Rh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带有Rh抗原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生物高中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血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1f05af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5.png)
生物高中血液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液细胞组成的液体。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相,占据了血液总体积的55%,是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和电解质等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血浆在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同时,还起到了体温调节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
血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多的血细胞,它们包含了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可以识别和消灭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血过程的重要细胞,可以在血管受损的地方聚集起来,形成血栓,防止出血。
二、血液的功能1. 氧气运输:红细胞携带血红蛋白,可以将肺部吸入的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细胞,满足细胞呼吸的需要。
2. 营养物质运输:血浆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可以通过血液输送到各个细胞,提供能量和原料。
3. 代谢废物排泄: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可以从细胞内部释放到血液中,再经过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
4. 免疫防御:白细胞可以在血液中搜索和攻击病原微生物,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5. 体温调节: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可以辐射体温,帮助维持体温稳定。
6. 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以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防止出血。
三、血液相关疾病1. 贫血: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足够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容易出现不易停止的出血。
3.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由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异常变异,导致了大量异常白细胞的产生。
4. 血栓症:血栓症是由于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发生异常,导致血栓过度形成,导致血管阻塞或血栓脱落而引起疾病。
5. 贫血:贫血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疾病领域,它包括了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以及慢性疾病等所引起的贫血。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8f141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1.png)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占整个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氨基酸、脂类、激素、维生素、盐类等组成。
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它们能够对体内的离子平衡和渗透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具有输送氧气、免疫功能和血液凝固功能。
2. 血液的生理功能(1)输送氧气: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使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2)运输养分:血液通过消化系统吸收的养分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以维持生命的运转。
(3)排除废物:血液可以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从细胞中带到肺部和肾脏,然后被排出体外。
(4)维持体温:血液通过热量的平衡调节,能够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5)凝血和免疫: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能够保持血液的凝固功能和免疫功能,以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和出血。
3. 血液的生产血液细胞都是在骨髓中产生的。
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都是在红骨髓中生成的,而少部分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则是在淋巴组织中生成的。
骨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的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疾病的发生。
4. 血液常见疾病(1)贫血:贫血是造成红细胞数量或者功能异常减少的一种疾病。
贫血会导致疲劳、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2)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或者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导致的白细胞疾病。
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会大量增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和出血。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皮下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4)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容易在身体受伤或者手术时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
5. 血液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d6eb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4.png)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
其中,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盐和激素等组成。
2. 血细胞的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形,其直径为7-8微米,厚度为2微米左右;白细胞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的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核的是血小板;血小板呈片状,直径为1-4微米,最大厚度为0.5微米。
二、临检血液的常用指标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g/L,女性的为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目,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值为4-10×109/L;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25-350×109/L;5. 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PDW是指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其反映了血小板大小的分布范围,PDW值的增加常常提示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其单位是fL(10^-15L),反映了机体内红细胞的大小情况,正常值为80-100fL;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其单位是pg(10^-12g),正常值为27-34pg;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其单位是g/L,正常值为320-360g/L;9. 紅細胞體積峰寬度(RDW)RDW是指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正常值为11.5-14.5%。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5ec59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1.png)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一、血液检测的常见指标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一种负责携氧的蛋白质,在血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贫血情况,并进一步评估造血功能的情况。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负责携氧和二氧化碳的血液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贮氧程度和造血功能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负责止血和凝血的细胞元素,在血液检测中,血小板计数可以用于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状况。
4. 白细胞计数(WBC)和不同白细胞亚群: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通过不同白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了解免疫功能和炎症情况。
5. 血糖(Glu):血糖是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糖尿病和胰岛功能的情况。
6. 血脂(TG、TC、HDL-C、LDL-C):血脂是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通过血脂的检测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心血管健康情况。
7.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DBIL):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学工厂,在代谢和解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健康状况。
8. 肾功能指标(BUN、Cr、eGFR):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排泄器官,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肾脏的健康状况。
9.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Na、K、Ca、Cl、HCO3-):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人体内部的稳态有重要影响,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10. 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甲状腺是负责代谢和能量消耗的腺体,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代谢状况。
以上只是血液检测中的一些常见指标,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指标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疾病和健康状况需要不同的检测指标来评估。
二、血液检测的意义和应用1. 诊断疾病:血液检测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分析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的诊断。
2. 评估健康状况:血液检测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心血管健康、代谢健康、免疫功能等方面。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cf51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5.png)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据了血液约55%的体积。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盐类和废物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占据了血液约45%的体积。
2.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红细胞被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并摧毁体内的致病微生物,同时也可以清除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白细胞主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它们在人体抵抗感染和维持免疫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4. 血小板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结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块,阻止出血。
血小板也参与了血液凝结的起始过程,它们在伤口处释放了一些活性因子,促进血浆中的凝血蛋白生成凝块。
5.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它能够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满足细胞的生存需要。
其次,血液也可以运输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到肺部和肝脏,进行排泄。
此外,血液还能够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对维持体内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6. 血型人体的血液有四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A型、B型、AB型和O型。
它们的区别在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浆中的抗体。
人的血型是遗传的,父母的血型决定了孩子的血型。
了解血型并且进行配对输血,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7. 血液疾病血液疾病是指那些影响血液组织和功能的疾病。
常见的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栓性疾病、血友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其他疾病引起,它们都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的各种问题。
8. 血液与心血管健康血液健康与心血管健康息息相关。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血液中脂肪含量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得脆弱,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生物血液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物血液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ea2224c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d.png)
生物血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血液的组成1.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液体部分,约占血液体积的55%。
它由水、蛋白质、矿物质和其他溶解物质组成。
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具有维持渗透压、输送营养物质、激素和废物等功能。
2. 血细胞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两类。
红细胞是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血细胞,占血液细胞总数的大部分。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负责在血管受伤后形成血栓,止血有关。
二、血液的功能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达身体组织,同时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
2. 运输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二氧化碳返回肺部排出体外,同时带走体内的代谢废物。
3. 免疫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能够识别并清除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4. 恒温调节血液具有维持身体温度的功能,通过其循环、输送和储热等方式来保持人体内部的温度平衡。
5. 凝血功能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物质能够在受伤处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防止出血。
三、红细胞1. 结构红细胞呈双凹型,直径为7.2微米,厚度为2.5微米。
其内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是携带氧气的关键物质。
2. 形成和破坏红细胞在骨髓中形成,平均寿命为120天。
在脾脏和肝脏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负责清除老化和损坏的红细胞。
3. 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和释放氧气,以供给身体各个组织细胞的呼吸需求。
此外,它还具有维持血液的pH值和碳酸盐平衡等功能。
4. 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分泌的激素,它能够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
而当人体缺氧时,肾脏会分泌更多的红细胞生成素,以增加红细胞的生成。
5.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四、血小板1. 结构和功能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片段,直径约为2-4微米。
血液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血液知识点总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4665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0.png)
血液知识点总结及答案1. 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占据血液总体积的约55%,其中包含水、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而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红血球)、白细胞(白血球)和血小板。
其中,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而血小板则参与凝血过程。
2. 红细胞的功能及形成过程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携氧,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回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形成主要是在骨髓中进行的,通过一系列细胞分化和成熟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红细胞。
3. 血小板的功能及凝血过程血小板主要参与凝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部位并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以阻止出血。
这一过程包括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和收缩等步骤。
4. 白细胞的功能及免疫反应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吞噬细胞,而淋巴细胞则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 血型与Rh因子人类血液总共有四种血型,分别是A、B、AB和O型,它们各自携带不同的抗原,如A血型携带A抗原,B血型携带B抗原,AB血型同时携带A和B抗原,而O血型不携带A 和B抗原。
另外,Rh因子是指人类红细胞表面上的一种抗原,具有Rh因子的人为Rh阳性,不具有的为Rh阴性。
血型和Rh因子对输血和妊娠期间的胎儿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6. 血液疾病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减少导致的,主要表现为疲劳、气短和头晕等症状;白血病则是一种由白细胞恶性增生导致的肿瘤性疾病,常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出血等表现;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皮下淤血和黏膜出血等症状。
血液化验知识点总结
![血液化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8926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a.png)
血液化验知识点总结一、血液成分1. 血浆:血液中约占55%的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组成,具有营养、代谢以及输送功能。
2.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红细胞:主要携氧和二氧化碳,其数量和形态变化可反映贫血和其他疾病的状况。
- 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感染和炎症的情况。
- 血小板: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数量变化可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
二、血常规检测1. 红细胞计数(RBC):用于评估贫血和其他与红细胞有关的疾病。
2. 血红蛋白(Hb):反映体内携氧和运输氧的能力,用于评估贫血和红细胞疾病。
3.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止血功能和血液凝固功能。
4. 白细胞计数(WBC)和分类:通过对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进行检测,可以评估炎症和感染的程度。
三、凝血功能检测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评估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2. 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用于评估纤维蛋白聚合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
四、血糖和脂质代谢检测1. 血糖(FPG、2hPG、HbA1c):用于评估糖代谢功能,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血脂(TG、TC、HDL、LDL):通过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脂成分的检测,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五、肝肾功能检测1. 肝功能: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等,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肝细胞功能的状况。
2. 肾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的状况。
六、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测1. 钠、钾、氯、钙、镁等电解质的浓度检测,可以评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状况。
七、免疫功能检测1. C反应蛋白(CRP)和风湿因子(RF):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炎症和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情况。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9612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3.png)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血液的总结知识点
![血液的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5da8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f.png)
血液的总结知识点一、血液的组成1.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占据了血液总容积的55%左右。
它主要由水组成,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等。
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它们承担着维持渗透压、输送营养和激素等生理功能。
2.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悬浮在血浆中并参与了各种生理过程。
- 红细胞红细胞是最多的血细胞,占据了血液的45%左右。
它们含有血红蛋白,能够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并携带二氧化碳返回到肺部进行排出。
- 白细胞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它们可以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分别承担着吞噬病原体和释放抗体的任务。
- 血小板血小板能够帮助血液凝固,当血管受损时,它们会迅速聚集在受损部位,形成血栓,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1. 运输氧气和养分红细胞通过携带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能够运输营养物质和激素,满足人体的需要。
2. 清除代谢产物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够吞噬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将它们清除出体外,起到了免疫防御作用。
3. 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血液能够通过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调节体温、将热量输送到体表,从而保持体温的恒定。
同时,血浆中的碳酸氢盐和氢离子等物质能够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4. 凝血功能血小板和凝血蛋白能够促进血液的凝固,当血管受伤时,能够迅速形成血栓,停止出血。
5. 激素调节和荷尔蒙分泌血液中还含有多种激素和荷尔蒙,它们能够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各种生理过程。
三、血液相关疾病1. 贫血贫血是最常见的血液疾病之一,它可以由于营养不良、慢性出血、遗传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表现为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引起氧气供应不足和贫血症状。
2.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一种临床症状,也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包括感染、骨髓疾病、药物反应等原因。
患者会出现易出血和瘀斑等症状。
3.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疾病,它能够导致白细胞数量过多、功能异常,严重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引起感染和出血等症状。
血液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76d2fb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5.png)
血液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血液的组成及功能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占血液体积的约55%,它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激素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红细胞负责携氧运输,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而血小板则参与了血液凝固过程。
2.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氧气和养分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清除、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反应和凝血过程等。
二、红细胞生物学知识1.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红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其形态呈现为双凸透镜状,直径约为7.2-7.5微米。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是携氧的重要载体。
2. 红细胞的生成和分解红细胞主要在骨髓内生成,其生成过程称为红细胞造血。
成熟的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寿命约为120天,之后将被脾脏和肝脏等器官清除分解。
3.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运输,将肺部吸入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4.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包含的一种蛋白质,其分子结构由四个亚基组成。
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结合,实现了氧气在体内的运输。
三、白细胞的生物学知识1. 白细胞的种类和结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类型。
它们在外形和结构上有所不同,但都参与了免疫反应。
2. 白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白细胞的主要生成器官是骨髓和淋巴组织。
白细胞负责巡逻全身各个组织,发现并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参与免疫功能,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
3. 白细胞的免疫功能白细胞通过吞噬、分泌抗体、杀伤病原体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种方式,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过程。
四、血小板生物学知识1. 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是一种无色、无形态的血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参与了血液凝固过程。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于损伤部位,释放血浆蛋白和血小板因子,促进血凝块的形成。
血液知识点总结
![血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712a6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f.png)
血液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约占总体积的55%,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
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主要通过骨髓生成,并分别承担着氧气运输、免疫防御和止血功能。
2. 血液的生理功能(1)氧气运输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并将之运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细胞的呼吸需要。
(2)养分输送血液中还携带有葡萄糖、脂肪、氨基酸等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各个组织,以供给细胞的能量和合成所需的物质。
(3)代谢产物运输血液还携带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将其从各个组织和器官带至肺、肾等排泄器官处,从而完成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4)维持体温血液通过全身循环,将体内产生的热量分布到全身各处,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5)免疫防御白细胞在血液中扮演着重要的免疫防御角色,它们能够识别和消灭外来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免疫系统稳定。
(6)止血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受损时,它们能够迅速聚集、粘附,参与血栓的形成,以实现伤口的封闭和止血。
3. 血液的疾病和治疗(1)贫血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或者失调,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全身各种症状。
治疗贫血的方法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B12、输血等。
(2)白血病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白细胞过多并占据血液的异常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3)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易出血、出血难止。
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输血、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等。
(4)感染性疾病血液中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菌血症、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4. 血液的常见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常规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初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
医学知识点总结血液
![医学知识点总结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d888074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a.png)
医学知识点总结血液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携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负责排除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还含有众多的细胞和分子,它们在维持人体健康和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血液的医学知识点的总结。
1. 血液成分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携带着氧气并给血液呈红色;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负责抵抗感染和疾病;血小板则负责血液凝固的过程,防止过度出血。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等多种物质。
2. 血液的凝固机制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的关键角色是血小板和凝血蛋白。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小板栓,暂时封闭伤口。
同时,凝血蛋白会相互作用形成凝块,进一步阻止出血。
然而,当血液凝块形成过多或形成在血管内部时,就会导致血管阻塞和心脑血管疾病。
3. 血型和输血人类的血型可以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其中又分为Rh 阳性和Rh阴性。
血型的不同决定了人体免疫系统对不同血型的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血型的匹配是非常关键的,接收者的血型必须与供者的血型相匹配,以免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
4. 血液疾病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和血管疾病等。
贫血是指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氧气供应不足,症状包括疲劳、头晕和心悸等。
白血病是一种由恶性白血病细胞引起的白血球过度增殖的疾病。
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它们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5. 免疫系统与血液免疫系统在维护身体健康和抵御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和抗体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入侵体内的病原体。
另外,淋巴系统也参与了血液的循环和免疫过程,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器官。
6.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关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的重要信息。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数量,可以初步判断贫血、感染和炎症等病理状态。
此外,血液检查还可用于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糖等指标。
血液内科知识点笔记总结
![血液内科知识点笔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abe85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e.png)
血液内科知识点笔记总结一、血液的生理学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抵御外界病原体和维持免疫功能,血小板负责凝血和止血,血浆主要是水和蛋白质的溶液。
2. 血液的生产和破坏血液的生产主要发生在骨髓中,而破坏则主要发生在脾脏和肝脏。
红细胞大约在120天内被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则相对较短。
3. 血液凝血机制血液凝血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包括血小板黏附、凝血因子激活和纤维蛋白聚合等步骤。
凝血功能的异常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病变。
4. 血液的免疫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浆中的抗体都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和物质,它们能协同完成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二、疾病的分类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病症。
按照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贫血可以分为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病性贫血等类型。
2. 血栓病变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异常凝块,在血液循环中移动时,会引起血栓栓塞症。
血栓病变可以包括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3. 血小板疾病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数量减少可导致出血或血栓病变,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4. 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因子包括多种蛋白质,在其功能受损时,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病变,如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血液中某一种或多种细胞的异常增生。
三、常见的血液疾病1. 铁缺乏性贫血铁缺乏是导致贫血的最常见原因,常见于女性、婴儿和老年人,临床上可以引起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功能低下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紫癜、出血和贫血等症状。
血液科医生年终总结5篇
![血液科医生年终总结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5962b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a.png)
血液科医生年终总结5篇篇1血液科,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医学领域,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作为血液科医生,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以下是我本年度的总结,以飨读者。
一、临床工作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用心服务每一位患者。
通过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深入研究和丰富临床经验,我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
在诊疗过程中,我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新疗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外,我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和困惑,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二、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我始终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对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深入研究,我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这些研究不仅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也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不断汲取新的学术营养和灵感。
通过不断努力和追求卓越,我相信我的科研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工作在教学方面,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和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我激发了学生对血液科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悉心教导,我的学生将成为未来血液科领域的栋梁之材。
四、总结与展望回望过去的一年,我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在成绩面前,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
我深知医学事业的无止境和艰辛付出,因此我将继续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之心投身于血液科事业中。
血液总结全
![血液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081676d7ce2f0066f5332226.png)
第一章总论一、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血液和造血器官组成;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造血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
二、造血干细胞和造血(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1、定义:HSC来源于胚胎卵黄囊中胚层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增殖分化为淋巴细胞及各类造血细胞并维持机体造血功能。
2、造血干细胞特点(1)增殖特点: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动态平衡;可能与HSC的不对称分裂或细胞因子调节有关,使HSC分裂时即保持自我复制特性同时具备相对成熟性,能向各系分化,保持了HSC池的数量和特性的稳定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2)造血干细胞的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plur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PHSC):是最早期的造血干细胞,能维持机体长期造血功能,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保持动态平衡,数量稳定。
既往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pleen,CFU-S)。
定向造血干细胞(commit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分化增殖,可分化为髓系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系造血干细胞,称为定向造血干细胞。
(三)造血微环境1、定义:造血微环境亦称造血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是局限造血器官或组织内,具有特异性的结构及生理功能的环境,由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组成。
造血细胞在其中进行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归巢和移行。
2、基质细胞:指骨髓中的网状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
3、细胞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等,分别由基质细胞或肾小球旁细胞分泌产生,促进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及巨核细胞分化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一、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血液和造血器官组成;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造血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
二、造血干细胞和造血(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1、定义:HSC来源于胚胎卵黄囊中胚层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增殖分化为淋巴细胞及各类造血细胞并维持机体造血功能。
2、造血干细胞特点(1)增殖特点: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动态平衡;可能与HSC的不对称分裂或细胞因子调节有关,使HSC分裂时即保持自我复制特性同时具备相对成熟性,能向各系分化,保持了HSC池的数量和特性的稳定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2)造血干细胞的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plur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PHSC):是最早期的造血干细胞,能维持机体长期造血功能,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保持动态平衡,数量稳定。
既往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pleen,CFU-S)。
定向造血干细胞(commit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分化增殖,可分化为髓系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系造血干细胞,称为定向造血干细胞。
(三)造血微环境1、定义:造血微环境亦称造血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是局限造血器官或组织内,具有特异性的结构及生理功能的环境,由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组成。
造血细胞在其中进行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归巢和移行。
2、基质细胞:指骨髓中的网状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
3、细胞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等,分别由基质细胞或肾小球旁细胞分泌产生,促进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及巨核细胞分化成熟。
4、细胞外基质:指骨髓中胶原、蛋白多糖及糖蛋白。
胶原主要形成支架构筑造血空间;蛋白多糖粘符于细胞表面以结合细胞因子;糖蛋白促进细胞粘附以控制细胞移动。
三、淋巴系统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一)淋巴系统1、组成:(1)中枢淋巴器官:胸腺、胚胎肝、骨髓(2)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脾及沿消化道、呼吸道分布的淋巴组织。
2、功能:(1)胸腺:含大量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成年人胸腺萎缩,进入淋巴结的T细胞自行繁殖。
(2)脾脏:具有滤血、免疫、贮血及造血功能。
分为白髓、红髓及边缘区三部分。
(3)淋巴结:产生及储存淋巴细胞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的生物过滤器,并对外来抗原起反应。
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由淋巴小结、副皮质区和淋巴窦组成。
淋巴小结由B细胞及少量T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其中心为生发中心,抗原作用下,B细胞活化分化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
在小结间及皮质深层的为副皮质区,主要为T细胞。
髓质由髓索及淋巴窦组成,髓索包含B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窦接受皮质淋巴窦来的淋巴液循环后通过输出淋巴管离开。
(4)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生成淋巴细胞,T细胞移行至胸腺成熟,B 细胞可在骨髓成熟。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1、特点: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即网状内皮系统。
均起源于粒、单系祖细胞,胞膜上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受体,有吞噬功能及体外黏附能力。
2、组织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游走至组织即为组织细胞,亦称巨噬细胞,包括淋巴结、脾、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Kupffer细胞及小神经胶质细胞。
四、血液系统疾病(一)定义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反映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及血浆成分异常的疾病均属造血系统疾病。
(二)分类1、红细胞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2、粒细胞疾病: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等。
3、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炎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恶组。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5、造血干细胞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6、脾功能亢进7、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血管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障碍性疾病、DIC及血栓性疾病。
五、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一)病史:1、临床表现慢性溶血:贫血、黄疸、脾大。
反复感染:粒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反复出血: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2、个人史:用药史;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
3、遗传史(二)体格检查: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皮肤、关节或肌肉出血征,贫血征,胸骨压痛,骨质破坏,牙龈肿痛,皮肤结节等。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环节。
1、一般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液病诊断的基础。
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量、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白细胞:数量、分类计数2、骨髓检查(1)骨髓涂片:血液病诊断的最重要检查。
诊断血液病:白血病、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辅助诊断代谢障碍性疾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诊断骨髓转移癌诊断原虫传染病:疟疾(疟原虫)、黑热病(利什曼小体)(2)骨髓病理检查:对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骨髓转移癌有帮助。
(3)骨髓细胞电镜检查:在一些特殊血液病的诊断中有作用。
3、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查(1)红细胞生化检查:铁动力学: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游离原卟啉、转铁蛋白受体;叶酸、维生素B12浓度溶血全套:红细胞脆性、血红蛋白电泳、酸溶血实验、抗人球蛋白实验等(2)白细胞生化检查:β2-微球蛋白、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血清溶菌酶。
(3)凝血象:凝血功能、凝血因子4、组织病理学检查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脾活检、体液细胞学检查。
5、免疫学检查(1)白血病免疫分型T淋巴细胞标志:CD1-CD8、CD27-CD29、W60B淋巴细胞标志:CD9、CD10、CD19-24、CD37、CD39、CD40、CD72-CD78 粒、单核细胞标志:CD11b、CD11c、CD12-CD17、CD31-CD36、CD64-CD68 (2)抗血细胞抗体检测抗红细胞抗体:温抗体、冷抗体;抗白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3)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免疫电泳(4)造血细胞调节因子及受体检测6、细胞遗传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染色体及基因诊断检测。
六、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一)去除病因:脱离致病因素。
(二)保持正常血液成分及功能1、补充造血原料:叶酸、B12、铁、维生素K2、刺激骨髓造血:雄性激素、红细胞生成素、集落刺激因子3、切脾:脾亢、溶血性贫血4、过继免疫:干扰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5、成分输血、抗感染(三)去除异常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1、化疗、放疗:恶性血液病2、诱导分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治疗3、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
4、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5、抗凝及溶栓治疗:血小板增多症、DIC、血栓性疾病(四)造血干细胞移植七、血液病学的进展(一)诊断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综合诊断。
(二)靶向生物治疗全反式维甲酸:针对PML/RARα融合基因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抗CD20单克隆抗体伊马替尼(格列卫):阻断BCR/ABL融合蛋白酪氨酸磷酸化。
(三)细胞因子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EPO、TPO、IFN第二章贫血概述一、定义: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数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
判断贫血的主要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表1:正常人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正常值性别Hb (g/L) RBC (1012/L) Hct (%)男性130—170 4.5—6.0 42—49女性120—160 4.0—5.5 37—48贫血标准:6个月至<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20g/L,孕妇110g/L。
判定贫血的影响因素:1、在贫血的三项指标中,以Hb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因为RBC 和Hct不能准确反映贫血的程度。
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Hb已低于正常,但RBC 和Hct可能正常。
大细胞性贫血时,RBC 和Hct的变化比Hb显著。
红细胞的实质内容是Hb,其生理功能是携带氧气。
2、婴儿、儿童和妊娠期妇女的Hb浓度较成人低。
3、高原地区居民的Hb浓度较平原地区居民增高。
4、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心衰、脾大等情况下,血浆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致Hb浓度降低,易误诊为贫血。
5、在脱水时,血液浓缩,Hb浓度增高,贫血不容易表现出来。
二、分类(一)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ell volume,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ean cell hemoglobin,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表2:贫血的细胞学分类类型MCV(fl)MCH(pg)MCHC(%)常见疾病大细胞性贫血>100 >100 31-35 巨幼贫、MDS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 26-32 31-35 再障、溶贫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32 <31 缺铁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 <26 31-35 慢性病贫血(二)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表3: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常见疾病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纯红再障、MDS、白血病造血调节异常(微环境)骨髓基质细胞损害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免疫损害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造血调节因子异常肾性贫血(EPO↓);慢性病性贫血(EPO↓)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巨幼细胞贫血(DNA合成障碍)缺铁缺铁性贫血(Hb合成障碍)其它(蛋白质、脂类、营养性贫血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异常: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红细胞外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新生儿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药物性机械性溶血性贫血: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其他: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脾功能亢进等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三)贫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分类表4:贫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分类骨髓增生分类相关疾病增生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除再障外的其它贫血(四)贫血的严重程度划分标准表5:贫血的分度贫血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Hb(g/L) 90-120 60-90 30-60 <30三、临床表现(一)贫血的病理基础及影响因素1、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导致机体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