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有效渗透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一系列良好品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针对于此,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力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非常值得探究,教师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期望能够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些许教学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就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特点来说,本身便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较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由此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按照新课程改革向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古代文化作为载体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很好的落实,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愿意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去[1]。

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认真去分析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一、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确定出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知识的学习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同时也可以作为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可以感知到教材中所含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相关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是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另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可以实现深度学习。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适当性的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布置相关的学习问题,将教材知识点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意识的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譬如在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这一节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让学生知晓理学产生的背景,二是让学生知晓理学的思想内涵,三是让学生知晓理学的影响。

在理学产生的背景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韩愈、周敦颐、张载、程颐等人的著作,让学生去挖掘理学兴起的原因,尤其是可以向学生出示程颐的一些著作和事件,让学生可以感知程颐身上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若是课堂时间允许,则还可以向学生出示唐宋时期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儒学大师,最终帮助学生知晓理学产生的背景,即社会责任感,这也可以无形中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理学的思想内涵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相关著作,指导学生通过材料挖掘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所含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知到其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在理学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家礼》、《小学集注》、《童蒙须知》,促使学生可以感知到儒家道德规范生活化。

相信通过紧紧围绕套着这三点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深刻领悟宋明理学在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从社会责任感、价值追求、儒学的世俗化这三个方面来感知传统文化,这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就形成了有机结合。

二、精选教学资料,带领学生鉴赏优秀传统文化
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需要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与教材相结合,而且要确保可以与学生的生活足够接近,符合时代发展潮流[2]。

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中来。

从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去挖掘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去赏析,从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尤其是要在赏析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染力与文化感召力,更为全面的去看待当代中国。

譬如在带领学生去学习人教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章节知识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唐诗的魅力,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王昌
龄、岑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著作。

以李白的诗为例来说,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继而引导学生感知李白诗中所含有的人生自信、乐观、向上的情感,借助李白的诗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始终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再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一作品为例来说,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一首诗的画面,让学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诗中的情感,继而让学生可以在内心形成爱国情怀。

可以说,诗作是古人情感宣泄和感情寄托的载体,均可以反映出自己的情怀,在引入这些经典的诗作并带领学生去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也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三、设计精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体悟优秀传统文化
在历史课堂中多方位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最为主要的目的便是帮助学生去思考体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下更好的去弘扬文化,强化自己的文化意识,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之一[3]。

为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在课堂上向学生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帮助学生去思考体悟,感知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所形成的影响。

比如在学习宋代文学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即“从空间上来看,宋代词人集中分布于东京和临安这两个地方,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沿着两宋统治中心的变化这一线索去重点挖掘,更好的理解历史的变迁,感知两宋不同时期词作品所含有的情感。

另外,教师可以将唐诗和宋词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知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可提出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即“唐诗和宋词均在我们国家有广泛的传播,并且唐诗还在国外有广泛的传播,这都可以说明什么?”在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便知道唐诗和宋词在不同时空中之所以可以有不竭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唐诗和宋词有无尽的魅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当学生可以感知到更多的中国智慧后,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均会更加富有情感,文化自信心可以大大增强[4]。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认清楚一点,文学作品中本身便包含着历史,文学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无形中
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史记》、四大名著均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可以在历史作品中感知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感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古代中国社会生动的图卷。

相信在借助这些历史文学作品来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确保学生接受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有着十分大的裨益,可完成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始终给予重视,巧妙的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

在实际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考虑从挖掘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鉴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思考体悟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方面来着手,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和培养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武明珠.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教育研究,2020,3(6):62.
[2]高傲,谭杰.高中历史学科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教育研究,2021,4(1):184-185.
[3]刘丽.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5):10.
[4]赵轩艺.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教育研究,2021,4(1):174-175.
【附记】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XJK18AJC007)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德鸿1972年9月湖南常德本科中学高级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陈立安1971年12月湖南华容中学高级教师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