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渐趋多样化,这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基础较为薄弱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之间及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与突出,另外,体育事业内部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阻碍了体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体育事业朝着多元化、集约化、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社会化及法制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战略构想
体育能凝聚力量、创造健康,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另外,体育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没有国界、种族之分,因此也就没有歧视和价值观的差异,它能为世界和平友好交流提供平台。
同时,体育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领域都有着一定影响,由于其影响方式较为独特,也成为了有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举国体制”,由党中央直接决定体育管理体制。
在建国初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仗计划经济体制,是由政府主导。
而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开展,也有效推动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体育体制改革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运行。
在1995年,我国政府修订的体育法有效推进了我国体育管理制度改革进程,我国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体育体制的最大改变是在20世纪末期,国家体委被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的发展受政府结构调整的影响很大,到了21世纪以后,为了迎合奥运等目标,我国逐步放缓了体育体制事业的发展。
举国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制度管理,这使得我国的体育管理制度成为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但这种独立性也使得各种矛盾渐渐凸显出来[1]。
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战略构想
(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以来,这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外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以自身的创新为基础,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资源配置日益以市场为主导。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改革,从而更加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事业管理体制不能有效满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因此就要不断推动体育管理制度的革新[2]。
(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
1.现存体育管理体制的滞后性
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下的体育资源是通过计划手段进行配置,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办”体育和“管”体育的主体均为政府,而这种管理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举国体制”,这种体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能最大程度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更好更快的发展体育运动,特别是推在竞技体育方面[3]。
但同时,这种体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社会自主新不足、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等。
这种长期僵化的由上而下、政府占据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极易产生各种弊端,例如禁锢人们的思想、过分集中权力滋生腐败、过分统一行动缺乏创新,从而大大限制了社会的参与度,加重政府体育经费的负担,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比例不够合理。
2.体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现在面临经济水平较低、体育资源较为紧缺的问题,再加上体育管理的封闭性较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及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私人的体育领域,而这就是的本就封闭的体系中又有了小封闭现象。
而后期出现的举国体制,虽然促进来了竞技体育的发挥在那,但同时也构成了封闭性和垄断性更强的竞技体育系统,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运动员被固定分割在各个不同级别的体育部门中,流动性差,另外,国家对和省级运动队伍都是由国家包办,运动员长期接受单一的专业化训练,职业适应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退役后往往择业困难,可选择而面较窄。
同时,由于体育系统运行需要投入较多成本且运行效率也不甚理想,而运动训练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也阻塞了系统和社会的互动,不仅使得场地设施的使用率降低,同时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够平衡,有大量的重复性投入,效益大大降低,这也是阻碍体育事业和产业的重要因素[4]。
(三)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尽管现阶段实行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能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深入发展,体育管理体制的弊端的逐渐显现,而这就需要制定正确的体育管理体制战略,积极进行改革。
1.调整系统内部结构
系统的功能首先由系统结构决定的,其次才是由各要素状态决定的。
因此在制定体育管理体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适当调整体育管理体制内部结构,使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化,然后还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确定好各个系统的权益范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结构,使体育管理体制能更加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能汲取合理的体育强国的管理经验,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思想,做到步子大一些、快一些。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侧重局部改革的做法,避免随机决定、零星出台的方法,尽量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缓解新老体制的矛盾与摩擦,保证制定好的战略有一个更好的实施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体制
体育管理体制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在现阶段的体育管理体制实行过程中,尽管政府在对大部分体育组织的管理已经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应针对社区、乡镇、农村等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高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在制定体育管理体制战略的过程中,没有将经营者作为中心,因此也就没能有效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仍采取家长式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从而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流于表面。
伴随着社会法制化、民主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势必会在体育管理体制上得以显
刘娉娉
关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构想
(下转第161页)
现,体育人口会逐年增加,同时也会大大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5]。
3.加强体育管理体制的法制化
尽最大可能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将这作为当前体育工作发展的艰巨任务。
在建立建设体育管理体制,需要贯彻落实以法治体的观念,使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尽最大可能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素养,对《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进行宣传,为体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且还要建立健全体育法律体系,有效强化执法手段,规范执法程序,规范体育执法及监督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其他基础性具有促进性意义的制度,有效完善体育执法的监督体系,保证体育法制工作队伍的纯洁性与高效性,尽最大可能提高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水平。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管理体制略微滞后于经济发展趋势。
自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而体育管理体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运动员培养体系,仍将专业化训练作为培养运动员的重点,但同时也忽视了对运动员的义务教育,这虽然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专业素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运动员在退役后的发展,而这也是由于体制上的滞后性而导致的。
不能否认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环境仍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巨大的社会变革,现阶段实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不能有效满足体育发展的规律,也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6]。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对于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有效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充分调动全民的参与热情,这就需要决策层拥有足够的决策力。
因此,我们要在对我国的实际国情有一个完整把握的前提下对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波,等.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2014,24(1):10-12.
[2]卢延文.论运动训练领域的几个问题?[J].体育科技,2016,37(4):43-44
[3]王进等.广东田径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21(6):16-19.
[4]门阑等.关于现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30(5):715-717.
[5]郑汉山.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1):93.
[6]易剑东.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5(1):14-25.
(作者单位: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行为的影响力,极大地促进了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普遍提高。
(四)同胞关系对异姓孩子的影响
同胞关系指核心家庭中姐妹兄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研究发现,同胞关系对儿童未来的心理状况与心理能力有重要影响。
三、建议与展望
(一)对长辈的建议
1.给父母的建议,父母要注重建立和睦的家庭情绪氛围。
有些异姓家庭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姓氏分界,这种分界若长期存在,将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裂缝不断增大。
父母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尊重、彼此真诚,加强沟通、注重交流,尽量避免家庭矛盾。
即使出现矛盾,父母也应积极寻求缓解甚至化解矛盾的方法。
2.给祖辈的建议,祖辈应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祖辈可能受到“香火”观念的影响,对随自家姓的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爱,与随自家姓的孩子更加亲密。
祖辈的偏爱往往会被孩子感知,而孩子的个性往往是通过长辈对自己态度的亲密或疏离,对自己行为的赞扬或责备而逐渐形成的。
因此,祖辈应正确看待姓氏问题,即使存在偏爱,也要尽量做到均衡化,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2]。
(二)对异姓孩子的建议
首先,异姓孩子要正确看待异姓这个问题,自己与同胞异姓是父母长辈商量的结果,可以泰然接受,做到自尊、自重。
其次,面对外界环境的干扰,异姓孩子需提高心理防线,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如止水。
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受到他人有意或无心的伤害,可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减少困扰,做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许多90后、00后的随父姓的子辈在家庭中至少还有一个与自己异姓的随母姓的兄弟姐妹。
现如今,“二孩异姓”已成为越来越多现代家庭的选择。
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异姓的合理性及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得出了宝贵的经验,可对我国的家庭生育理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佳琪.家庭继嗣和婚姻策略[D].上海:上海大学,2014.
[2]曹丽娟.“80后”婚姻中的姓氏之争[J].当代青年研究,2013(03):48—55.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作者简介:方思远(1995~),女,本科,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接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