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2019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山市2019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能不能担当起来,关键在于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抓没抓住,然而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管党、治党失之于宽,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

B . 在“脱欧”问题上,英国速战速决的愿望表现得非常迫切,究其原因,除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因素外,也是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造成的。

C . 为落实省、市教育部门关于定点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发挥成都七中名校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日前,成都七中9名学科牵头人走进雷波中学,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D . 第三届成都双遗马拉松赛在都江堰如期举行,参赛选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来自肯尼亚的选手麦塞以优异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

2.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辉煌成就,搅热了中国的体育幼教事业,许多家长都想好好培养孩子,希望孩子能成为体育界的明日黄花。

B . 他不愿摘掉肩上那枚显露身份的少将肩章,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架势。

C . 这款手机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效应,人们争相购买。

然而时过境迁不足十个月光景,这款手机就被人们遗忘了。

D . 巴塞罗那市区没有一座超高建筑,只是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建筑的格局,而且对古建筑也不粉饰刷新,仍裸露着断砖残瓦,显得斑驳陆离,一派古老沧桑。

3. (2分)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 . 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 . 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 . 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 . 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1分)
4. (6分) (2019高一下·舒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玉,石之美者。

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

名著《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开篇即以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故事主要人物也以玉为名。

玉文化渗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集中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文化价值等。

②《红楼梦》里满是玉饰品。

贾府中生活用的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

曹雪芹《自题画石诗》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结合书中的意蕴,可以看出,曹雪芹更侧重于对玉天生丽质的认同和欣赏,而反对刻意雕琢和纹饰。

他所赞赏的是那种“挺自有之天资,抱未来之纯素,不假修饰,自成奇珍”的璞玉。

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以玉组成的词语来描写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种美德。

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悉多焉得玉无痕”等。

④《红楼梦》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是譬石头所记之事。

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

一块美玉贯穿全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展示了经石——玉——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

一块顽石,吸纳了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而成为一块美玉,并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簇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以玉为主线,演绎尽了人间荣辱兴衰、悲欢离合。

最终,贾宝玉了却尘缘,出家为僧,跟一僧一道出走,而通灵宝玉在游历完人间之后,回到青埂峰变回了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大石头。

⑤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了宝玉和众多冰清玉洁的女儿形象。

《红楼梦》里与玉有关的人名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林红玉、玉钏、玉柱儿、玉官等。

宝玉曾经自号“绛洞花主”,宝玉是花主,其余的女子都是花。

两位女主角,宝钗黛玉,各占了他名字一半。

一个拥有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一个占了“金玉良缘”的婚姻。

两人才情不分伯仲,丽质天生。

一有咏絮之才,一有停机之德,一个似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而曹雪芹把“玉”字给了“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林妹妹,可见对黛玉的钟爱。

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

唯有“玉”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
想对等,矢志不渝。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有梦玉为伴》2019年1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其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与中华玉文化有关。

B . 曹雪芹虽然倾心于玉,但他不是对任何品性的玉都喜爱,而只是注重那种天生丽质的璞玉。

C . 曹雪芹之所以给小说命名为《石头记》,就是因为他有感于家门口的一块巨石而生的想象。

D . 虽有“金玉良缘”,但作者却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因唯有“玉”才可喻至真至诚的爱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说《红楼梦》体现了玉的各种价值,然后从多角度论证。

B . 文章第②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

C . 文章第③段先总的概括了《红楼梦》中写玉的手法,然后又采用例证法进行了论述证明。

D . 文章④、⑤两段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叙写了“玉”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主要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蕴含中华玉文化,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

B . 《红楼梦》中器物、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

C . 《红楼梦》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显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匠心。

D .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得些许玉的知识。

5. (15分)(2020·金山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越现实:艺术形式的批判性
①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②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

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同样无限丰富的人,决定了人类有着无限丰富的感受方式。

感受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的形式感。

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与他的心灵成正比。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通过自己的需要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能动作用,在感受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心理结构愈复杂,情感愈丰富,就愈能感受生活。

③我们常常惊叹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

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方文学、西方的美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都给我们以丰富的精神享受。

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

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本身的贫乏。

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当世界失去深度后,艺术的深度结构也就随之丧失,作品的平面化已是必然。

艺术就是现实的影像,现实的摹本,自然可以进一步要求艺术就是现实世界本身。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多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其量把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大凸显,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艺术被取消了。

是世界不再需要艺术吗?不,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

朱光潜先生对此早有预见:“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居住的,女人是生孩子的这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

这种‘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狭窄。

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④我们不应也不能让艺术承载太多的意义,艺术承载不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一种个体化的经验,一种他人能够理解或者部分理解,但只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偶然的、纯个人的,当然是表达出来的经验。

能够表达的经验才是人们所知道的经验,才具有现实性。

这种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是公共的,是一种群体间的公共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的经验。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客观存在,必与人发生某种关联。

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

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

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介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它脱离生活,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然而,艺术介入生活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

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经验展示了理想,一种现在的未来,一种未来的现在,一种人们希望的生活形式。

这种生活形式不在现实之中,但它与现实息息相关,离开它,我们就无法评价现实,就无法对现实做出判断。

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幸福或者沮丧时,当我们说现实好或者不好时,理想在我们身后挥舞着指挥棒,决定着我们的感受,支配着我们的评价。

艺术就是这种理想的形式,艺术形式就是理想的感性显现。

假如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生活的形式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仅仅是生活形式的重复,艺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⑤所以,当我们要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就已经暗含了艺术要面对并且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

这就要
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经验,一种完整的人生,一种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的立体结构。

这种艺术可以是否定性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共同点是克服了现实认识和现实价值观的局限,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通过对现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对理想社会人生的展示,引导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选自王卫东和司马倩的《创造形式——艺术创作的一种阐释》,有删改)
(1)第①段划线“这个角度”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③段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A . 心理
B . 情感
C . 经验
D . 审美
(3)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 即便生活经历简单,只要心灵丰富,也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B . 艺术创作不是对现实形式的发现,而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

C . 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

D . 艺术克服自身贫乏的过程,即批判和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

(4)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6.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
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

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是怎么颠簸过来的。

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

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给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

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

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了。

②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

昨天黄昏在后山坡的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把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沾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慌慌张张地来了。

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

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

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③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

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

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一次为他梳头。

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④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棵野百合。

⑤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

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

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

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⑥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⑦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

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

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⑧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⑨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了我们。

⑩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

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⑪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⑫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有删改)
(1)文章第⑪段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们”,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⑫段说:“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

”请根据全文,列举“丰盛和富有”的具体内容。

(3)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正面刻画,同时,也有侧面的描写。

请说说文章是怎样对父亲进行侧面刻画的。

(4)细读文章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这两个说法矛盾吗?应如何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2019·太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忻,字仲乐,本朔方人,徙京兆。

忻幼而敏慧,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为部伍,进止行列,无不用命,有识者见而异之。

年十八,从周齐王宪讨突厥有功,拜仪同三司,赐爵兴固县公。

从武帝伐齐,攻拔晋州。

及帝攻陷并州,先胜后败,帝为贼所窘,左右皆歼,帝挺身而遁,诸将多劝帝还。

忻勃然而进曰:“自陛下克晋州,破高纬,乘胜逐北,以至于此。

致令伪主奔波,关东响振,自古行兵用师,未有若斯之盛也。

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

今者破竹,其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帝纳其言,明日复战,遂拔晋阳。

高祖龙潜时,与忻情好甚协,及为丞相,恩顾弥隆。

尉迥作乱,以忻为行军总管,兵屯河阳,诸军莫敢先进。

帝令高颎驰驿监军,与颎密谋进取者,唯忻而已。

迥背邺城结阵,与官军大战,官军不利。

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进封英国公。

自是以后,每参帷幄,出入卧内,禅代之际,忻有力焉。

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

”乃止。

忻既佐命功臣,频经将领,有威名于当世。

上由是微忌焉,以谴去官。

忻与梁士彦昵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

忻谓士彦曰:“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

公于蒲州起事,我必从征。

两阵相当,然后连结,天下可图也。

”谋泄伏诛,年六十四。

(节选自《隋书·宇文忻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B .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C .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D .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关东,此处指山海关以东,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区。

B . 龙潜,出自《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后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

此处指帝王未即位。

C . 河阳,在黄河北岸。

“河”指黄河;“阳”指水北岸。

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

D . 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

史书中“禅代”,往往是假帝王禅让之名,行臣子篡位之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宇文忻自幼机敏聪慧,有指挥能力。

与小孩们嬉戏玩耍时,常模拟军队操演,无人不服从他的命令,有见识的人看了都感到惊奇。

B . 宇文忻性格坚韧,不轻易屈服。

武帝伐齐遇挫,脱身逃跑,诸将大多劝武帝撤军,他力排众议,劝武帝坚持作战,最终攻克晋阳。

C . 宇文忻精通兵法,善于应变。

平定尉迥之乱时,在官军不利的情况下,他策划奇谋、运用诈术,振奋军心,大败贼兵。

D . 宇文忻威名赫赫,功高自傲。

他因与突厥有往来而引起皇上猜忌,于是获罪离职,最终因心怀不满而被诛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

②忻与梁士彦呢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20高二下·莒县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到舒州①次韵答平甫
王安石
夜别江船晓解骖,秋城气象亦潭潭②。

山从树外青争出,水向沙边绿半涵。

行问啬夫③多不记,坐论公瑾少能谈。

只愁地僻无宾客,旧学从谁得指南④。

【注释】①舒州:今安徽潜山;平甫:王安石的长弟,王安国,字平甫。

本诗作于皇祐三年,当时王安石就任舒州通判。

②潭潭:深邃的样子。

③啬夫:秦汉时的乡官,掌管诉讼和赋税,这里指汉代循吏舒县人朱邑。

④旧学:曾经从事的学业;指南:指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告别江船后驾车继续行进,在破晓时到达深远幽邃的舒州。

B . 颔联描绘了舒州的青山绿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山水画卷。

C . 诗人无心欣赏舒州的山水之美,他更在意这里的先贤和人文历史。

D . 诗歌以纪事发端,接着用景语描绘舒州风物,最后转入叙事抒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联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默写 (共1题;共8分)
9. (8分) (2016高二上·武威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①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 。

②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

③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

④渔舟唱晚,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10. (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大潮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时代的春节,________。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大包小包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是春节必有的一道风景。

而如今,置办年货习俗依旧,________,“网上赶集”逐渐兴起。

现在各大购物网站都在醒目位置推出了年货专栏,想要的商品应有尽有。

消费者只要轻轻点击鼠标,________。

在乡村,随着发展农村电商相关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能坐享电商送货上门的便捷。

11. (3分)(2020·广西模拟)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每处不超过6个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

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

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

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请概括衡量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高一上·扬州月考) 在现实生活中,错误总是难免的,但错误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甚至有人说“错误是美丽的”。

请以“美丽的错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