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代明朝保定侯进滕国公孟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五代明朝保定侯进滕国公孟善
五十五代明朝保定侯进滕国公孟善
政治思想军事策略高瞻远瞩古今罕见
龙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主席孟善后裔研究员孟健
孟善(1344-1412),生于元代至正四年,卒于明永乐十年,字伯侯。

孟子世家第五十五世祖(孟珙七代孙)。

《明史》卷146,列传第34有“孟善传记”;《中国人名大辞典》第554页有海丰人孟善简介;无棣、潍坊丁村孟氏家谱有孟善玉影及木刻像。

孟善任元代山东枢密院同佥(千),后归于明。

累迁燕山中护卫千户。

后与明军共同作战,屡立战功,累迁右军都督同知。

朱元璋建国,以功封保定侯,并赐丹书,后代可免除死罪。

朱棣夺权时,孟善积极支持他登上皇位,并自愿带兵镇守辽东、燕北长城一线,以防元朝残余复国。

七年后,旨令召回朝廷,孟善已是须眉皓白。

永乐10年(1412),这位戎马一生,赫赫有名的将帅与世长辞。

归葬无棣县故乡孟家老坟,今善祖爷及其父母焕文与夫人魏氏;祖父克敬与夫人朱氏;曾祖父和兴曾祖母马氏都在无棣县元明孟氏墓葬群。

孟善去世之后,永乐帝颁旨谥他“忠勇”,并进爵滕国公,他的父、祖父、曾祖父三代均颁赠“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滕国公;母亲、祖母、曾祖母均增滕国公一品夫人。

今潍坊市坊子区丁村建有忠勇祠、祭祀孟善祖爷。

莱州府明清学者为孟善忠勇祠书写的对联是:
靖难纪元勋,驰驱在燕山济水之间,铁马金戈一代功名昭史笔;
褒忠传胜国,仲在河间东平之列,旌常钟鼎千秋豆祀乡人。

上联的意思是:平定元朝国乱,安定局势,开大明新纪元,孟善立下功勋。

在济南、黄水河边他奋勇杀敌;在燕山、长城一线他屡立战功,他的英名、功劳永垂青史。

(昭史笔就是书写史书)。

下联:表彰孟善忠心的呼声,传遍新兴的大明疆域。

仲为第二,指侯爵封地在河间、保定、武定三府及东平州。

在大明国家,胜利者孟善的英名像旌旗永不褪色,像钟鼎一样千秋万代,在书写和铭刻,英雄名字,玉影前边,人们用高级的祭祀用具俎豆。

来祭祀这位去世的老人。

(古汉语乡人即去世的先人)善祖爷的政治思想、军事策略、头脑对形势的预料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一)政治思想方面:元朝元顺帝时国势衰败,江南起义军突起,究其原因是:元朝的政治是残忍的,把国人分成一等蒙古人,二等是契丹和满人,三等是长江以北人,四等是江南南宋时的南人,百姓不平等,矛盾激化,官员持宠,贪污腐败,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追求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拯救广大的国民,孟善的思想不是停留在元朝军官,得过且过,明哲保身;或是官官勾结,同流合污。

而是秉承始祖思想,以民为本;唤起民众,推翻暴政。

善祖这一起义投诚顺民意的做法,正是来源于他的政治追求和为国民谋幸福的进步思想。

今天看来,乃至几千年、几万年都是进步的,都是值得后人称颂的!
善祖的政治思想还表现在支持燕王夺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

明燕王的封地在北京,时孟善任燕山中护卫千户,距燕王最近,且有部队,有兵权。

燕王要攻打南京,逼朱允文退位,与孟善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燕王起兵南征,兵将少势力弱,如果燕王率兵离开北京根据地,孟善就可以带兵攻战燕王的老巢,使他断绝退路。

如果明军再向北攻打,孟善带兵从北向南进攻,燕王军队处在南北夹击包围之中,势必不堪一击。

所以,燕王起兵之前必须与孟善联合,取得他的支持。

否则,燕王不敢南征夺权,那么善祖为何轻易答应帮燕王呢?
孟善分析到,南京的朱允文,软弱无能,优柔寡断,远比不上他叔叔燕王,燕王文武双全,身怀大志,会任用贤才,将国家交给燕王执政,远比朱允文强百倍。

因此,善祖打破“尽忠皇帝”的传统理念,在国家应由明君执政,“平庸皇帝让位”新的政治思想指导下,毅然支持燕王率军南征。

如此看来,燕王夺取胜利,善祖爷功劳可分一半。

这一问题,在史书和孟氏家谱上也体现出来。

夺取胜利的永乐帝在善祖的保定侯爵位上再进级滕国公爵。

同时,追赠善祖爷父辈、祖辈、曾祖辈三辈为滕国公,三辈夫人为一品夫人;善祖父去世,又赐“忠
勇”,立庙祭祀,这是永乐帝(燕王)夺权成功对善祖大力支持的回报。

(二)在军事方面,善祖爷深知作战要有队伍,还要掌握部队的指挥大权。

这与近代毛泽东主席“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元代的山东枢密院,是当时元政府中央军事部门设在山东的派出机构,等同于现在的国防部领导下的山东军区司令部,孟善后来率部起议归于朱元璋,说明他已经把山东枢密院的指挥大权握在手中,若他掌握一部分权利,起义也行不通,能取得省级军队的指挥大权,并且能够带领一个省级军队起义成功,没有军事天才的人,没有掌握全军大权的人是很难以成功的,善祖可谓一代军事家。

再是保卫保定战役。

燕王起兵南征,善祖爷分后助战(另有一部分兵仍守长城一线防元残余势力入侵),当善祖只带几千人马,守卫保定城,巧遇明军忠于朱允文部队数万兵马攻城,战场因兵将数量悬殊而惨烈。

如果是说比力量,倒不如说是比将帅的军事天才,如果指挥官的军事天才高于对方,那怕是兵少将寡也会以少胜多,取得战役的胜利。

结果,善祖爷以他的军事天才,果断地指挥,几千兵将打败明朝数万军队,可列入军事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这也是善祖爷军事天才、熟读兵法和高超武功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展示!
关于善祖的保定侯府为何建造在无棣,也反应善祖的军事才能。

保定侯封地在今河北,山东交界的三府。

也就是中原土地肥沃,鱼米之乡的宝地。

无棣偏辟,在这样的地方建宅第,一旦战争,物资被抢,房屋被烧,人员被杀,那是十分危险的。

而偏辟荒凉的无棣,战火殃及机率要少得多,何况又是几代人的故乡,老街旧邻群众基础好,还有遇到战争,乘船沿黄河可以出海,可守可退,再者,木船出海通航,有渔盐商贸之利,虽说管理封地有困难,但考虑军事的需要善祖选择利多,弊少之地无棣造府可谓上策,从府第选址,看出善祖的军事知识使用在非军事等方面。

(三)善祖爷一生高瞻远瞩,头脑灵活,判断准确,从未出过一次差错,他一生就没有看错过一件事,是一位凭真才实学,一生风顺,没有走过弯路之人,这在孟氏历史诸多名人中,十分罕见。

一步一面
彩旗,一步一束鲜花是善祖爷人生之路的真实写照。

他一生判断准确的实例很多,仅举四例加以证明。

判断准确(1)怀有为国为民之大愿,但不屈从于元朝异族。

善祖见元顺帝国衰,不错失良机,复出东山急忙投军。

从士兵做起加倍努力,步步高升握住军权,升至山东枢密院。

他得到地方军队指挥大权的目标,既想到,又做到,并且得到,拉开了他辉煌的人生序幕。

判断准确(2)看到江南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支队伍,但不看表面,看实际。

三支队伍中最弱小的是朱元璋,但朱元璋会用贤才之人,能替国民着想,军纪严明,将士一条心,作战英勇,势力赶超陈、张指日可待,成大统者必是朱家。

善祖分析透切,判断准确,他以他锐利的目标透过现状看实际,毅然最早起义归朱,又同朱元璋父子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判断正确(3)明洪武初年,皇封孟善为保定侯,其封地即中原战场,造宅第应选择利多弊小的边沿,而没在中原战场。

本文前边已讲过,不再重复。

也是善祖爷准确选择而精明的决策之一。

判断准确(4)看准朱允文较弱无能,不是理想的执政之人,不是国民依托的对象,为了国家大局的利益,不顾背上对皇帝不忠的恶名,决心丢开无才无勇的皇帝,公开协助燕王夺权,为支持一个明君而不怕牺牲自己。

事实证明,善祖锐利的目光又一次没有看错,永乐帝治国有方,亲民爱民,开创后来的“永乐盛世”,这是善祖判断准确最有代表的实例。

也可以说没有善祖的全力支持,就没有后来的“永乐盛世”。

在我国的漫长的历史上,许多儒学者怀着实行仁政的政治抱负去说服当时的国家决策人,让元首讲仁义,不打仗,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可以说是欠缺深思熟虑,儒家的思想再好,但没人采用,儒家的办法再高明,没有人执行,只能是个理想而已,始祖亚圣游说邹、任、齐、鲁等国,结果齐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所言,使仁政学说失败。

我认为儒家的思想,仅仅是一种理想,是教化人,劝说人的一种想法,是抛开现实的一种理论学说,用这种儒家学说去解决战争的矛盾,平息战场上的拼杀,永远也不会成功!
善祖也是颇受儒学薰陶的文人和将才,肯定他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孔、孟儒家的精髓。

但在元末暴政,江南义军突起之时,没有像儒家去说服元顺帝,要行仁政,不派兵打仗,与江南义军坐下谈判;也没有去南方游说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推行儒学家的“天命论”和“君是君”,“臣是臣”,“民是民”那一套,劝义务放下武器,达到和平解决国内危机。

而是支持起义军,投诚朱元璋,带兵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暴政,解放全国人民。

毛泽东思想就有:“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它就不倒……”和“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论述,这与善祖爷的政治思想是大同小异的,是一脉相承的。

是法家思想也好,是儒家思想也好,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让百姓幸福就是好思想,这一问题善祖想到做到。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学者是理想主义者;明代的孟善祖可称之为一位现实主义者,同时,他也是活学活用孔孟儒家思想,改良儒家思想的典范。

善祖爷资料请观看《明史》卷146,列传34(中华书局印刷)。

典籍请见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影印古籍本。

此外,《孟子世家无棣县支谱》、《孟子世家流寓潍县丁村支谱》均有善祖的文字记载。

《孟子世家流寓黄县支谱》,没有记载,各种版本只在五十五世记录一个“善”字,连:“保定侯”三个字都没记上。

据考证,黄县孟氏将保定侯孟善,其儿子孟贤,孙子孟元及迁黄史早就记录在案,存放在一个玉石匣子里。

不知何年代,玉石匣丢失。

善祖生平;贤祖替赵王顶罪,导致元祖及他两兄长迁居之谜,随玉匣失落,可能在龙口是一个永远永远难解之谜了。

散存在龙口民间的家谱有不少写:始迁祖孟(言)元是由“玉匣”、“玉树匣”迁来的。

就说明先祖不愿公开往日之事,但又怕误导子孙后代,特设立机密档案“玉匣”珍藏这一历史事实。

幸亏无棣、潍坊藏有史料,才使龙口先祖历史之谜真相大白。

为纪念滕国公善祖,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邹城孟府增加“外徒名人保定侯进滕国公孟善”。

此事早在1997年邹城市编写《孟子新志》一书之前,笔者就将《明史》书中善祖爷资料亲手交编辑,考虑编书工作量大,原稿缩为300字。

一个月后,笔者再访这位编者,那知他说在《明史》中查无此人,退稿了。

《明史.传》中确有此人,不知何种原因没查到,或是根本没查。

造成志书遗漏一位不该遗漏的明代名人,而他是保定侯进滕国公,与亚圣始祖抗金名将孟珙同为公爵,缺少一位公爵,使《孟子新志》减色不少,其损失无法估量,令人惋惜又深感愦憾!
2、作为善祖爷的后裔们,因先祖善祖而荣幸和自豪,为纪念善祖爷辞世600周年《1412-2012》即明年,拟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或在无棣孟家老坟前举行公祭善祖爷,或召开海内外“孟善政治、军事”研讨会,广泛征集论文。

同时,共同上书,建议无棣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牵头,向政府申请城郊“元明孟家老坟及明代滕国公孟善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复保护。

3、建议国内外孟善祖爷的后裔,中华孟氏宗亲会理事会会员共同呼吁:在宗亲会的领导下,设立明代“滕国公孟善研究会”这一民间组织机构。

另外,在有关县市复原“明代滕国公庙”(可称“孟善纪念馆”)以示纪念这伟大的祖先。

(2011年5月于山东省龙口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