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思政课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美丽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课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立足于中职思政课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实践,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以一节中职思政课《美丽中国梦青
春勇担当》为例,探讨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更大限度地实现“知行统一”。
[关
键词]思政课;环境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5-0194-02
中职学校思政课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
———《美丽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课例分析
杨文娟
(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1468)
一、课例背景
(一)中职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从原来的“四位一体”变成了“五位一体”。
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环境教育,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开展环境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教育。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中国环境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肩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中职思政课环境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中职学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通过主题教育、课堂渗透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价值观,培养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塑造生态人格。
笔者立足于中职思政课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实践,根据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把本课程环境教育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类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并能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探索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角度及其相互关系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而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能把建设美丽“中国梦”转化为实际行动。
根据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环境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笔者初步确定其能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认识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类社会共同体等。
本文以一节中职学校思政课《美丽中国梦
青春勇担当》为
例,探讨如何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生态文明观
念,更大限度地实现“知行统一”。
二、课例设计与实施(一)活动主题:《美丽中国梦青春勇担当》(选自北京师范
大学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1)能结合实际说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
(2)举例说出身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现象,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树立生态文明观,增强责任感,养成环保习惯。
3.运用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实际行动。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自觉增强
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用具体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策略与方法
1.教学策略: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强国志,这节课采用“五星红旗,我为你歌唱”———“五星
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添彩”作为教学主线,通过红歌赏析增强爱国情怀,进入新课学习;通过组织学生分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新中国的伟大,增强“四个自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我们应该怎样为祖国添彩?”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实际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努力。
2.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五)实施流程
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将第五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第一课时学习大政方针,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课时则从宏观转向微观,学
作者简介:杨文娟(1977—),女,汉族,广东梅州人,本科,哲学学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94--
. All Rights Reserved.
习“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1.提前预习、任务前置
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政课教学可以提前组织学生预习,将探究活动任务前置。
本节课的前置任务是:(1)查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以及忽视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制作PPT;(2)查阅生态文明“八观”,了解“五位一体”内容;(3)观看视频《美丽中国》,就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一份观后感。
为跟进课前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小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
实践证明,课堂活动任务前置是有效的:一方面,学生为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有助于增强“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在查找资料、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课堂教学、活动探究
第1环节:五星红旗,我为你歌唱(5分钟)
教学活动:“红旗飘飘”红歌欣赏——
—畅所欲言谈感受——
—导入新课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进入新课学习。
第2环节: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15分钟)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祖国新变化——
—教师数据图片说发展——
—探究分享(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提出“五位一体”)
教学意图:检查前置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课堂分享交流,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增强自豪感,通过探究分享,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第3环节:五星红旗,我为你添彩(15分钟)
教学活动:观看视频《The Man》——
—设疑引思(视频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如何做好环境保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如何尽最大努力为祖国添彩?)——
—明理导行(我们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各方面,用实际行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教学意图:视频令人深思,通过思考探究、分享交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增强忧患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进而达成目标,突破难点。
第4环节:总结梳理、内化提升(4分钟)
教学活动:齐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八观”)——
—分享(自己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哪些行动?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梳理(“八观”体现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我们在提升认识,增强“四个自信”,用科学发展观对待实际问题)——
—内化提升(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行动自觉性,为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而努力。
)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明确努力方向,做到学以致用,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例反思
(一)活动效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共2框6目,主要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两大方面的内容,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认同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1.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本节课,前置任务以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分享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2.环境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在结合实际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环节以红歌歌词为主线,红歌歌词贯穿全过程,反映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分组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及时有效地透过歌词渗透和强化爱国情怀。
同时,通过相关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做好环境保护;在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能结合自身生活、学习与工作明确表示会用实际行动尽最大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添彩,至此,环境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活动反思
1.教学活动任务要贴近学生实际
渗透环境教育的目标确定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可以依托典型的工作事件、生活事件或社会事件。
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能完成的活动任务,并且在课前、课堂或课后都要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
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环境知识,树立环保观念,提升环保素养和实践能力。
2.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整合环境教育资源
中职学校思政课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不够深入。
当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对中职思政课与环境教育的互相融合进行深层次挖掘,如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亲身体验到身边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环境教育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组织学生看、听、想、说、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全球共赢观等,适时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江家发.环境教育学[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4]张旭如.论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J].环境教育,2005(5).
因编辑赵瑞峰
19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