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都比现在热,中国历史五千年,有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都⽐现在热,中国历史五千年,有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说到⽓候,不能不提物候学创始⼈竺可桢。
他积50多年物候观察的亲⾝经验,分析中国5000年⽓候变化。
1972年,竺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穷尽毕⽣⼼⾎的研究成果,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候变化的神秘⾯纱。
在深陷全球变暖危机的今天,仍然具有科学意义。
竺可桢(1890-1974),⼜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
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象学的奠基⼈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象学的奠基⼈,⾃幼秉性温和,做事勤恳,有⼀种常⼈难以想象的毅⼒和韧劲。
⼩时候因⾝材瘦弱,同班同学胡适讥笑他活不过20岁。
竺闻听后下决⼼锻炼⾝体,风⾬⽆阻。
后来他活到1974年2⽉7⽇,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10年,竺作为第⼆批利⽤“庚⼦赔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之⼀,赴美国伊利诺斯⼤学学习农学,后转⼊哈佛⼤学地学系,专攻⽓象学,1918年获得博⼠学位。
那时候,⽓象界相信“⽓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
按照欧美权威⽓象学家的说法,如果⼀个地⽅做了30年的温度记载和40年的降⾬记载,就可以建⽴⼀个标准,代表该地区过去和将来若⼲世纪的温度和⾬量。
竺可桢对这⼀说法表⽰质疑。
但要推翻已被⼴泛认可的权威观点,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
1921年,竺开始观察记录物候,这⼀记就是50多年,风⾬⽆阻,从未间断,直到他去世前⼀天,还⽤颤抖的笔在⽇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温、风⼒等数据。
据竺可桢的⽇记记载,1958年9⽉14⽇和16⽇,他两次考察新疆天⼭,途经赛⾥⽊湖,发现四周⼭上并没有积雪。
他想起元朝丘处机在1221年10⽉8⽇到过这⾥,《长春真⼈西游记》记载说,“⼤池⽅圆⼏⼆百⾥,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名之⽈天池”,即推测那时的⽓温⽐现代要冷。
⾄今保存的竺可桢1936年到1974年2⽉6⽇的⽇记,蝇头⼩楷,⼀笔不苟,共计38年37天,800多万字,令⼈叹为观⽌。
每年柳树新芽、桃树开花、燕⼦从南⽅飞来,他都有详细的记录。
在他辞世前两三年,已经80岁⾼龄的竺可桢,每年秋风起、树叶落的时候,都坚持亲⾃打扫院⼦,并且把叶⼦和灰尘集中起来称⼀下重量,从重量的增减判断⼤⽓中灰尘含量。
持之以恒的物候观测,参之以仪器记录资料和考古成果,再加上古代典籍与⽅志的记载,竺⽤这种“⼟办法”研究历史上的⽓候变化,与国外同⾏所⽤的同位素分析⽅法,得出了⼏乎⼀致的结果。
1964年,他著⽂论述我国⽓候的特点及其与粮⾷⽣产的关系,并分析了光、温度、降⾬对粮⾷的影响。
⽑泽东看到后⾮常⾼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谈,幽默地说:“我们有个农业⼋字宪法,只管地;你的⽂章管了天,弥补了⼋字宪法的不⾜。
我们两个⼈分⼯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1972年,竺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那是⼀个荒唐的年代,⽂章⽤“⽑主席教导我们”开头,但丝毫不减其科学光芒——全⽂仅5200余字,⼏乎字字珠玑,凝聚了他数⼗年深⼊研究历史⽓候的⼼⾎结晶。
竺⽂甫⼀问世,即震动国内外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称赞说:“此⽂功夫之深,份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理应侧⾝于世界名著之林。
”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在盘点中国地理百年⼤发现时,称竺可桢为“掀开中国五千年⽓候变迁神秘⾯纱”的第⼀⼈。
⽽⽇本⽓候学家吉野正敏则评价说,直到今天,竺可桢的论⽂仍然⾛在学术界的前⾯。
唐代温度⽐现代⾼1℃
竺⽂根据研究材料的性质不同,将中国5000年的⽓候变化分作考古、物候、⽅志和仪器观测四个时期。
竺以冬季温度作为⽓候变动的指标,⼤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个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前1100年,长达2000年以上,约当于新⽯器晚期和夏商时期。
这也是历史上的“⽓候最宜时期”,竺将其称为“考古时期”。
他从殷墟出⼟的象、貘、⽵⿏、犀⽜和野猪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化⽯判断,黄
候最宜时期”,竺将其称为“考古时期”。
他从殷墟出⼟的象、貘、⽵⿏、犀⽜和野猪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化⽯判断,黄河流域当时的⽓候⽐现在温暖湿润得多,⼤部分时间年平均温度⾼于现在2℃左右,1⽉份平均温度⼤约⽐现在⾼3-5℃。
竺的判断得到了⽂献佐证。
甲⾻⽂记载商王武丁曾猎获⼀头野象,⽽现代野象只栖息在西双版纳密林中。
第⼀个寒冷期约250年,结束于前8世纪中叶,相当于西周时期。
先秦⽂献记载周王“驱虎豹犀象⽽远之”,这其实有冒贪天功之嫌,应该是中原地区⽓候转寒,迫使喜暖动物南迁的结果。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雹,⽜马死,江汉俱冻”,江汉流域现在都不封冻,说明寒冷⽓候已经影响到了长江流域。
第⼆个温暖期涵盖了春秋、战国、秦和西汉,⾄公元初结束,持续700多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繁盛时期。
汉武帝刘彻时(前140-前87),司马迁作《史记》,在《货殖列传》中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渭川千亩⽵。
”橘、漆、⽵皆为亚热带植物,当时均超出现今分布限度的北界,证明⽓候要⽐现在热多了。
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决⼝,为了封堵,汉武帝斩伐河南淇园的⽵⼦,编成容器以盛⽯头,来堵塞黄河决⼝(《史记•河渠书》),可见那时淇园⼀带⽵⼦是很繁茂的。
第⼆个寒冷期约当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6世纪结束,持续600年。
⽓候转冷,中原王朝的国⼒也转弱。
三国时代曹操(155-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不结果,唐李德裕在《瑞桔赋•序》中说:“魏武植朱于铜雀,华实莫就”,⽓候已⽐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
黄初六年(225)冬⼗⽉,魏⽂帝曹丕陈兵⼴陵(今淮阴),准备⼤举伐吴。
这⼀年⼤寒,⽔道结冰,兵船⽆法从淮河进⼊长江,魏军不得已退兵。
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竺可桢据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桑、枣、桃的开花时间,推测当时的黄河以北地区,物候⽐现代推迟2⾄4周,⽓候也⽐现在冷。
据《资治通鉴》,公元334年开始,渤海连续三年结冰,前燕慕容(huàng)率兵马、辎重从昌黎出发,踏冰⾏军三百余⾥,奔袭辽东,讨伐叛将慕容仁。
对这次渤海结冰,当时⼈的理解是,慕容仁“叛弃君亲,民神共怒”,前此⼤海从未封冻,⽽⾃慕容仁造反后,渤海连续三年封冻,这是天意“欲使吾乘海冰以袭之也”。
在北⽅海⽔结冰⾜以承载⼤军⾏进时,南⽅长江流域结冰也不薄。
南朝这时在南京覆⾈⼭建⽴冰房,⽤以保存⾷物新鲜,使其不致腐烂。
南朝都城在建业(今南京),要把覆⾈⼭的冰房每年装起冰来,可以断定,当时冬天要⽐现在⼤约冷2℃,年平均温度⽐现在低1℃。
隋唐是中国的第三个温暖期,持续400多年,到9世纪末结束。
史载唐⾼宗650年、669年和678年,长安冬季都⽆冰⽆雪;唐⽞宗李隆基时(712-756年),皇宫⾥栽有梅树,妃⼦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所以称为梅妃;⽞宗还在宫中种植柑橘,⼤诗⼈杜甫《病桔》诗,即提到李隆基种桔于蓬莱殿,段成式《⾣阳杂俎》(卷⼗⼋)说,天宝⼗年(751)秋,宫内有⼏株柑树结实⼀百五⼗颗,果实味道“与江南所进⽆异”。
唐代农作物的⽣长季节也⽐现在长。
开元⼗九年,扬州⾸次出现双季稻的记载,其粒与常稻⽆异。
竺可桢据以上推测,当时最⾼年⽓温⽐魏晋南北朝⾼3度,⽐今天也要⾼出1℃左右。
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中国⽓温⼜趋寒冷。
⼗⼀世纪初期,华北地区已不知有梅树,其情况与现代相似。
苏轼咏杏花诗有“ 关中幸⽆梅, 赖汝充⿍和”,哀叹梅在关中消失。
同时代的王安⽯写诗咏梅“北⼈初未识,浑作杏花看”,嘲笑北⽅⼈常误认梅为杏。
从这种物候常识,就可见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
史书记载,公元985年,九江⼀带“雪降三尺,⼤江冰合,可胜重载”;1111年,⽔⾯达2250平⽅公⾥的太湖,⾸次结冰,且冰的坚实⾜可通车,湖中洞庭⼭上橘树全部冻死;从公元1131年到1260年,杭州春节降雪,每⼗年降雪平均最迟⽇期是四⽉九⽇,⽐⼗⼆世纪以前⼗年最晚春雪的⽇期差不多推迟⼀个⽉;1153-1155年的绍兴年间,⾦朝派遣使⾂到杭州时,苏州船⼯还要预备铁锤破冰开路,⾦蔡珪《撞冰⾏》诗中写船⼯“昔岁江⾏苦风雪”,“扬锤启路夜撞冰,⼿⽪半逐冰⽪裂。
”
公元1170年,南宋诗⼈范成⼤被派遣到⾦朝,他在阴历九⽉九⽇即重阳节(阳历10⽉20⽇)到北京,当时西⼭遍地皆雪。
他赋诗纪念,并在注中说:“⾄是适以重阳,??西望诸⼭皆缟,云初六⽇⼤雪。
”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北京附近的西⼭重阳节遍地皆雪,这种情况现在极为罕见,但在⼗⼆世纪时,似为寻常之事。
⽽从杭州春节最后降雪的⽇期来判断,杭州在南宋时,四⽉份的平均温度⽐现在要冷1℃-2℃。
宋末元初,中国⽓候⼜经历了⼤约100年的短暂温暖期,但回暖程度远不及前三个温暖期。
在公元1200、1213、1216和1220年,杭州⽆任何的冰和雪。
道⼠丘处机(1148-1227年)这时正住在北京长春宫,公元1224年寒⾷节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往来。
”可知那时北京物候,与北京今⽇相近。
公元1400年⾄1900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寒冷期,各地⽅志对此多有记载,竺可桢称为“⽅志时期”。
1329年和1353年,太湖两次结冰,“冰厚数尺,⼈履冰上如平地,洞庭柑橘冻死⼏尽”。
1873年,西安府三原县连续“⼤雪六⼗余⽇”。
最冷的冷锋出现在1620-1720年,期间汉⽔7次结冰,淮河8次结冰,太湖与洞庭湖4次结冰,北京的冬天也⽐现代要冷2℃左右。
这⼀时期正值全球⼩冰期,中国称为“明清⼩冰期”。
同⼀时期的欧洲,⽓候也急剧转冷。
俄罗斯平原的寒冷期约在公元1350年开始,中欧的德意志、奥地利从公元1429到1465年,⽓候明显恶化,⽽公元1430、1550和1590年的英国饥荒,都因天⽓寒冷所致。
由此可见,中国的寒冷时期,虽未必与欧洲⼀致,同始同终,但仍然休戚相关——寒冷潮流开始于东亚,逐渐向西移往欧洲。
竺可桢从中国5000年⽓候变化得出初步结论:(⼀)从原始⽒族时代的仰韶⽂化到奴⾪社会的安阳殷墟,这最初⼆千年的⼤部分时间,年平均温度⾼于现在2℃左右,⼀⽉温度⼤约⽐现在⾼3℃-5℃。
(⼆)在那以后,⽓温有⼀系列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的范围为1℃-2℃。
(三)在每⼀个四百⾄⼋百年的期间⾥,可以分出五⼗⾄⼀百年为周期的⼩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
(四)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播到欧洲和⾮洲的⼤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传播的趋势。
1900年以后,由于⽓温表引进中国,各地开始建⽓象站,⽓候变化进⼊竺可桢所称的“仪器观测时期”。
⾄今100年间,⽓温变化⼤致以1940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为世界性的⽓候增暖时期,⽓候显著地变暖,与1880年代相⽐,1940年代的年平均⽓温升⾼了1.0℃多。
这次增暖到1940年代达到顶点,随即转⼊⽓温下降的时期。
转折的年代各地不同,成都在1941 年,北京在1943 年,兰州在1947 年,上海在1948年,沈阳在1950 年,到1957 年时,中国多数地⽅的五年平均⽓温已经降到多年平均⽓温之下。
到竺可桢发表论⽂的1972年,世界性⼤范围的⽓候异动开始引起⼈们的关注。
⽓象学界对今后⽓候演变的趋势,有着不同的看法,⼀派认为地球⽬前正进⼊⼀个“超间冰期”,即⼀个更为暖和的时期——从1920年代以来,北半球⽓候⼀直具有升⾼趋势,1950年代以后的变冷,只是在长期变暖趋势中的⼀个⼩波动⽽已。
他们预⾔今后地球的平均⽓温将逐渐增⾼,以致地球南北两极的冰盖将部分融化,造成海平⾯上升。
另⼀些⽓象学者则认为地球正进⼊间发性冷却期之⼀的“⼩冰河期”,五六⼗年代以来的⽓候变冷只是⼀种先兆,今后⽓候将继续变冷,即使会暂时出现⼀个短暂的回升,也不会达到以前那样温暖。
他们预⾔这种继续变冷的趋势,将持续到⼆⼗⼀世纪前期。
在这场争论中,国内赞同未来⽓候变冷的⼈居多。
但竺可桢研究的结果,却认为全球的未来⽓候趋势⼀定是变暖的。
这在当时是⼀个⼤胆的预⾔,现在已得到证实。
2007年11⽉,联合国政府间⽓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候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1906⾄2005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了0.74℃,并预测本世纪末⽓温升⾼的幅度为1.1℃-6.4℃。
报告宣称,20世纪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这种⽓温不可能是地球的⾃然变化,很有可能是1750年⼯业⾰命以来,⼈类活动导致⼆氧化碳等温室⽓体浓度增加的结果。
但反对者认为,这种观点⽆法解释上世纪中期北半球⽓候普遍变冷的事实。
鉴于⽓候科学依然是⼀门⾮精确科学,其结论只在⼀定概率上成⽴,IPCC报告承认,全球⽓候变化在许多⽅⾯仍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前还⽆法完全把“观测到的变化归因于⽓候系统对⼈为增暖的响应”。
(本⽂主要参考⽂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1973年6⽉19⽇《⼈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