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九章 压强中考专项复习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九章压强中考专项复习训练
一、选择题
1.如果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现分别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将两个正方体切去一部分,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为p甲和p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质量,p甲可能大于p乙
B.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体积,p甲一定小于p乙
C.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质量,p甲可能大于p乙
D.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体积,p甲一定小于p乙
2.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轻质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他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出部分乙,且甲、乙质量的变化量相等。

若甲切去部分高度为Δh甲,乙抽出部分高度为Δh乙,它们剩余部分的质量分别为 m′、m′乙,则()

A.Δh甲>Δh 乙,m′甲<m′乙B.Δh 甲>Δh 乙,m′甲>m′乙
C.Δh甲<Δh 乙,m′甲>m′乙D.Δh 甲<Δh乙,m′甲<m′乙
3.如图所示,小明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的某一深度处,记下U形管中两液面的高度差h,下列操作中能使高度差h不变的是()
A.将探头放在酒精中的同样深度处
B.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C.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D.将探头在原深度处向其他方向任意转动一个角度
4.下列各组连线配对中,完全正确的是()
A.生产运输工具与制造原理:推土机安装履带——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潜水艇原理——利用“空心法”;飞机能上升——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B.物理量及单位:压强——P;速度——m/s;力——N
C.物理学家及其主要贡献:汤姆生——发现中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托勒玫——提出“日心说”
D.物理量及测量工具:力——测力计;大气压——气压计;液体体积——量筒
5.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薄壁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深度相同的A、B两种液体,且ρA=2ρB。

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甲和S乙,且S乙=2S甲。

现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中(没有液体溢出),小球在B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放入小球前,甲容器的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
B.放入小球前,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C.放入小球后,甲容器的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
D.放入小球后,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等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6.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两个装有不同液体的相同容器,现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实心小球分别缓慢放入两容器中,两小球静止时液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下列5个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两小球受到的浮力相等
②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较小
③甲容器中液体的质量较小
④甲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
⑤甲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小
A.1 个B.2 个C.3 个D.4 个
7.如图,甲、乙是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质量均匀的长方体,它们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4:5,底面积之比S甲:S乙=5:8,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6:5,下列有关甲、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乙的质量之比是3:4
②甲、乙的体积之比是15:16
③将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
④将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高度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则A、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A.8:1 B.4:1 C.4:3 D.2:1
9.如图所示,A、B两立方体叠置在一起放于水平桌面上,A的密度为ρA,B的密度为ρB 且ρA∶ρB=1∶2,开始时它们的边长比为L A∶L B=1∶1,若不断地缩小A立方体的体积,但始终保持A的形状为立方体,使A、B两立方体的边长L A∶L B的比值由1∶1逐渐变为
1∶2、则压强p A∶p B的比值变化情况为()
A.始终变大B.始终变小C.先减小后变大D.先增大后减10.如图是用同一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时的实验情景,此现象可以说明
A.液体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B.液体压强跟液体的深度有关
C.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不同的两种液体甲、乙,在两容器中,距离同一高度分别有A、B两点。

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是p
甲_____p 乙,则A 、B 两点的压强关系是p A _____p B ;(两空选填“>”、“=”或“<”)。

12.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沿水平虚线切去部分后,使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均为h 。

若此时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甲、乙原先对地面的压强p 甲、p 乙的关系是p 甲______p 乙,压力F 甲、F 乙的关系是F 甲______F 乙(均选填“>/</=”)。

13.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两个相同的U 型管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液体中,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
H 0相同,如图所示,此时两容器内液面相平,则两液体的密度ρ甲_______ρ乙,若将两金属盒同时竖直向下移动一段相同的距离后,则此时两U 型管内液面的高度差
H 甲_______
H 乙(均选填“>”、“<”或“=”)
14.如图所示,将底面积为100cm 2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把一底面积为60cm 2、质量为300g 的物体A 放在圆柱体的正上方时,圆柱体对桌面压强的变化最为1p ∆,桌面上还有一个底面积为200cm 2、内装有密度为0.8g/cm 3,深为10cm 某种液体的圆柱形容器(圆柱形容器重为10N) 。

当用外力将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未溢出,物体A 没有接触到容器底部) ,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为2p ∆,若物体A 的密度为0.5g/cm 3,则12:p p ∆∆=________;若在物体A 上放一重物,使得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且保持静止,则此时桌面受到容器的压强_______Pa. (g 取10N/kg)
15.在研究“液体沸点与液面气压关系”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如图甲所示,待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过一会儿,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乙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16.如图所示,有两个实心正方体物块AB叠放在水平地面,物体A重30N,B重10N,则B对A的压力与A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___________;若物块A与物块B的边长之比为2:1则B对A的压强与A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_,物块A与B的密度之比为
______________.
17.如图,装有液体的轻质密闭圆台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若将该容器倒置放置,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将________,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将________(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8.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瓶子,内盛部分饮料,瓶口用塞子塞紧,倒过来时,液体对瓶塞的压强比原来对瓶底的压强_____,原因是_____ ;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_,原因是 _________。

若瓶子内盛满饮料,倒过来放置时,液体对瓶塞的压强与原来对瓶底的压强相比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

19.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边长之比L甲:L乙
=3:2.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强为p1,拿走物块乙,甲对桌面的压强为p2,已知p1:p2=3:2,则G甲:G乙是_____,ρ甲:ρ乙是_____,若将甲叠放在乙上方时,物块乙对桌面的压强为p3,则p3_____p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0.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实心圆柱体逐渐浸入装有水的烧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圆柱体下表面浸入的深度h变化如图乙所示。

⑴当圆柱体下表面浸入深度h为1.5cm时,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为________Pa。

⑵圆柱体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三、实验题
21.小明利用2.5mL注射器、0~10N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和细线来估测本地的大气压值。

(1)实验时,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拔去橡皮帽,将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手沿水平方向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开始滑动时,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6N,则活塞与注射器筒间的摩擦力为_______N。

若增加拉动注射器筒的拉力,当注射器筒水平向右加速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他重新将活塞推至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开始滑动时,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6.6N。

然后,如图乙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有刻度部分的长度为________cm,则本地大气压强的测量值为_________Pa;
(4)若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筒内漏进了少量空气,则测得的大气压值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实验室还有10mL注射器,其活塞的横截面积为2cm2。

小明认为不能采用10mL注射器来估测大气压的值,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轿车已经走进我们的家庭。

轿车的一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许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有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如图甲所示是小丽家新买的轿车,总质量1.2×103kg,车轮与地面总接触面积8×10﹣
3m2,则轿车停放在车库时,车对地面的压强为___________Pa;
(2)交通法规规定轿车行驶时不能追尾。

如两辆同向行驶的轿车发生“追尾”。

轿车B刹车后由于___________仍撞到轿车A;观察轿车A的尾部(如图乙),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此时对轿车A中的司机起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___(安全气囊/汽车头枕)。

(3)轿车采用四轮鼓式制动,有效地减少了制动距离。

通过测量获得轿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对应的制动距离(即从操纵制动刹车到车停下来的距离),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12345
速度/(m•s﹣1)23456
制动距离/m0.5 1.13 2.00 3.13 4.50
,当轿车速度为8m/s时对应的制动距离是___________m。

23.小丽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小丽将通过观察泡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比较甲、乙两图实验现象,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_________________所示实验。

本实验中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丁所示。

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

你认为他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

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_______________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6 cm,注射筒内的容积是4.5ml,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为________cm2。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_______Pa。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

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2条)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火小的因素”实验中:
(1)如图甲,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模,U型管内两侧液面出现____________,说明装置不漏气.
(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那么应该通过下列哪种方法进行调节(______)
A.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B.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C.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
(3)比较乙、丙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_________有关;比较丙、丁实验可知,
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4)小强同学将乙与丁作比较,试图得出结论,你认为他违反了物理研究中的____________方法.
四、作图题
26.如图,杯子静置在斜面上,请你画出杯子对斜面的压力和杯子重力的示意图;
27.示的A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请画出A在水平方向的受力示意图。

28.画出砝码对小桌的压力。

五、计算题
29.如图所示,圆柱体甲和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置于水平地面上。

甲的重力为10N,密度为2.5×103kg/m3,底面积为5×10-3m2,乙容器底面积为2×10-2m2,内装水。

求:
(1)乙容器内水面下15cm处水的压强p水;
(2)若将甲浸没在乙容器的水中后(无水溢出),水对乙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
(3)若从甲下表面刚好接触水面开始,竖直向下移动3cm时,无液体溢出,甲物体下表面受水的压力为多少。

30.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面有关小汽车的问题。

(1)试从小轿车的外型(如图)判断小轿车在水平路面行驶和静止时,对地面压强哪一个大?为什么?
(2)一质量为60kg的司机,驾驶一辆质量为2t的小轿车(车内无其它乘客)静止在公路上时,如果每个车轮与路的接触面积为2dm2,则此时汽车对路面的压强为多少?
31.阅读《洛阳桥》回答下列小题.
洛阳桥
被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又名“万安桥”,如图所示.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1053年,工程历时七年.桥原长1200多米,宽约5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石狮28个,石亭7座,石塔9座,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
洛阳桥的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水深流急,建造桥基十分困难,桥基随时可能陷落坍塌、甚至被冲入海.洛阳桥的建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影响深远.像近代桥梁的“筏形基础”,在国外尚不足百年;“浮运架梁法”今日还很通行;“种蛎固基法”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堪称绝妙.关键性的工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江中沿桥址中线,向江中抛填石料,形成一条横跨过江的矮石堤.石堤宽约25米,而长度达500余米.
然后,匠师们利用洛阳江里盛产牡蛎这一自然条件,在矮石堤上散置蛎房.由于牡蛎繁殖力强,石堤里外间隙,成片成丛、密集繁生,两三年时间,就将原本松散的石堤胶结成一牢固整体.同时,石堤经受浪潮往复冲击,逐渐密实,底层石料嵌入流沙,使整条石堤变得格外稳固.这样筑成的桥墩底盘,用作桥基,即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所谓“筏形基础”,既增大了基础的面积,又增强了基础的整体性,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
在“筏形基础”上,再用巨型条石,齿牙交错,互相叠压,逐层垒砌,筑成桥墩,墩的上下游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基间亦置大量牡蛎胶粘,潮汐来去,不能冲动.两墩间净孔,约在一丈五六尺.沿岸开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浮排上,等到两邻近桥墩完成后,即趁涨潮之时,驶入两桥墩间,待潮退,浮排下降,石梁即可落在石墩上,全桥石梁300余条,每条约二三十吨重,皆“激浪涨舟,浮运架梁”而成.
洛阳桥的建成,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经地震、飓风、水患和战争,洛阳桥经受了几百年的考验,依然屹立,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伟大创举.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经勘测发现某地块承载能力比较薄弱,如果要在该地块建筑一座高塔,容易发生局部沉降或坍塌.为了避免发生局部沉降和坍塌问题,请你借鉴洛阳桥成功建桥的经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写出你的理由.
(2)如图所示为洛阳桥船型桥墩的示意图,水流在桥墩前一分为二,沿柱面两侧向后流
动.
①请写出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的优点;
②请你展开想象,就洛阳桥船型桥墩的设计理念,举例说明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质量,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仍相等,因为S甲>S乙,由p=F/S可知,p甲<p乙,故A错;若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利用极端法,如果沿水平方向切去与乙相同的体积,则乙对地面的压力为零,乙对地面的压强也为零.所以,p甲>p乙,故B错;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质量,对于柱体而言,它们桌面的压强p=F/S=ρgh.无论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质量,还是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体积,剩余部分对地面对的压只与密度和高度的乘积有关.因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所以,ρ甲ga甲3=ρ乙ga乙3,由图可知a甲2> a乙2,则ρ甲ga甲<ρ乙ga乙,即p甲<p乙.故C错,D对.故选D
考点:压力和压强
2.C
解析:C
【详解】
因为甲为规则圆柱体,乙为规则容器,则甲对地面的压强:p甲=ρ甲gh甲,乙对容器底的压强:p乙=ρ乙gh乙,因为他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所以ρ甲h甲=ρ乙h乙,由图可知:h甲<h乙,所以ρ甲>ρ乙;因为甲、乙质量的变化量相等,即Δm甲=Δm乙,所以ρ甲
Δh甲S甲=ρ乙Δh乙S乙,由图可知:底面积S甲>S乙,所以Δh甲<Δh乙;由p=F
s
得:对地
面的压力F甲=p甲S甲,F乙=p乙S乙,因为p甲=p乙,S甲>S乙,所以F甲>F乙,因为他们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压力等于重力,所以G甲>G乙,则由G=mg知:m甲>m乙,因为m′=m-Δm,而Δm甲=Δm乙,所以m′甲>m′乙。

故选C。

3.D
解析:D
【详解】
A .将探头放在酒精中的同样深度处,深度不变,液体的密度减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p gh ρ=液可知,探头所处压强变小,U 型管中的液体高度差减小,故A 错误;
B .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深度变大,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 gh ρ=液可知,探头所处压强变大,U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故B 错误;
C .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深度变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 gh ρ=液可知,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变小,U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故C 错误;
D .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将压强计的探头在原深度处向其他方面任意转动一个角度,不会影响压强的大小,故D 正确。

故选D 。

4.D
解析:D 【分析】
本题根据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认识找出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在解题时应认真分析每一个选择项。

【详解】
A .飞机的升力是利用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原理,但推土机安装履带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不是减小压力,潜水艇是改变自重来潜浮的,而不是空心法,故A 错误;
B .速度的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m/s ,力的单位是N ,压强的单位是Pa ,故B 错误;
C .汤姆生发现了中子,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托勒玫提出的是“地心说”;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故C 错误;
D .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大气压用气压计来测量,而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故D 正确。

故选D 。

5.C
解析:C 【详解】
AB .因为质量相等,所以甲乙两容器底部所受到的压力相等,A 、B 均不正确。

C .根据压强公式
p gh ρ=
知由2ρρ=A B ,小球在B 溶液中悬浮,说明
12
B A ρρρ==小球
所以小球在A 溶液中漂浮,设小球体积为V ,则A 液面上升的高度
12==V
V h S S ∆甲乙
B 液面上升高度
=
=V
h h S ∆∆甲乙
所以加入小球后,A 、B 两溶液的液体高度是相同,再根据压强公式p gh ρ=,知甲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是乙容器底部受液体压强的2倍。

C 正确;
D .两容器放入小球后总质量还是相等的,因甲的底面积是乙底面积的一半,所以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是乙容器对桌面压强的2倍。

D 错误。

故选C 。

6.B
解析:B 【详解】
①由于完全相同的小球在甲容器液体中漂浮,在乙容器液体中悬浮,所受浮力均等于自身重力,故①符合题意;
②根据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甲容器中液体密度大于小球的密度,乙容器中液体密度等于小球的密度,故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较大,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由于容器与小球完全相同,液面高度相同,但甲容器中液体密度较大,故甲容器中液体的质量较大,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 ,由于甲容器中的液体密度大,液体高度相同,故甲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故④符合题意。

⑤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液体重力及小球重力之和,由于容器相同,液面高度相同,但甲容器中液体密度较大,故甲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更大,故⑤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B 符合题意。

故选B 。

7.C
解析:C 【详解】
①根据F
p S
= 得
F pS = ,因此甲、乙对地面的压力之比:甲甲甲乙乙乙653==584F P S F P S ⨯=⨯,压力等于重力,由G
m g =
可得,质量比等于压力比,因此
甲乙3=4
m m ,故正确; ②根据=m
V
ρ可得甲、乙的体积之比是:甲甲乙乙乙甲3515=4416V m V m ρρ⨯==⨯,故正确; ③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因为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甲切去的质量比乙小,甲的底面积小于乙的底面积,因此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故正确; ④由F G mg Vg
p gh S S S S
ρρ=
==== ,ρ甲<ρ乙,当从水平方向截去相同高度h 后:剩余的甲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
p g h h p gh ρρ=-='-甲
甲甲甲甲 ,剩余的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p g h h p gh ρρ'
=-=-乙乙乙乙乙 ,ρ甲<ρ乙,即甲乙gh gh ρρ<
,因为p 甲>p 乙,
所以甲甲乙乙p gh p gh ρρ->- ,即p 甲>p 乙,故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得C 正确.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当甲的体积为1cm 3时,质量为8g ,所以甲的密度为8g/cm 3;当乙的体积为
4cm 3时,质量为4g ,所以乙的密度为1g/cm 3;所以81
A B ρρ=::;已知11A B m m ::=,由m
V
ρ=
可得m V ρ=,所以,V A :V B =1:8;由3V L =可得,A 、B 两正方体边长(高)
之比:12A B L L =::
;因为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F G mg Vg SLg
p Lg S S S S S
ρρρ=
=====,所以,两正方体A 、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811241A B A A B B p p L g L g ρρ==
⨯⨯=::():():.故B 正确. 9.B
解析:B 【分析】
根据A 、B 两立方体的边长之比求出面积、体积之比;因放在水平面上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所以根据密度公式和压强公式求出A 对B 的压强与B 对桌面的压强之比,当不断地缩小A 立方体的体积时,根据特殊值法判断比值的变化情况。

【详解】
由 L A ∶L B =1∶1可知
S A ∶S B =1∶1, V A ∶V B =1∶1
由ρA :ρB =1∶2可知
m A ∶m B =1∶2
又因为A 、B 两立方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根据压强公式F
p S
=
可得 A A B A B A B B B A A B A A B A 1()()3
p F S G S m gS p F S G G S m g m g S ====++ 若不断地缩小A 立方体的体积时,设L′A ∶L B =k ,且
1
12
k ≤≤,则有 S′A ∶S B =k 2, V′A ∶V B = k 3
由ρA ∶ρB =1∶2可知
3A B 12
m m k '=
: 则有
A A
B A B A B 3B B A
A B A A B A ()()2p F S G S m gS k p F S G G S m g m g S k ''''====''''''+++
当1k =时,A B :1:30.333p p =≈; 当0.9k =时,A B :0.330p p ≈; 当0.8k =时,A B :0.318p p ≈; 当0.7k =时,A B :0.300p p ≈; 当0.6k =时,A B :0.271p p ≈; 当0.5k =时,A B :0.235p p ≈;
故不断地缩小A 立方体的体积时,压强p A ∶p B 的比值变化情况为始终变小。

故选B 。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另外牢记液体压强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液体的深度越深、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详解】
如图,压强计的金属盒朝向相同方向,液体的深度相同,所不同的是:两种液体的密度不同;
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发现U 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不同,表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故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

二、填空题
11.= < 【解析】 【详解】
第一空.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因此重力相等,在圆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重力,由公式可知压力相同,底面积相同,压强相同; 第二空.由图像可知,乙
解析:= < 【解析】 【详解】
第一空.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因此重力相等,在圆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重力,由公式F
p S
=
可知压力相同,底面积相同,压强相同; 第二空.由图像可知,乙中液体体积大于甲中液体体积,由公式m
V
ρ=
可知,甲液体密度
较大,由液体压强公式p gh ρ=可知,A 、B 两点到容器底距离相等,因此A 下方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大于B 下方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又因为两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相同,因此p A <p B 。

12.< < 【详解】
[1]切去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剩余部分的重力相等、质量也相等;由于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均为h ,且S 甲>S 乙,所以 V 甲剩>V 乙剩 由可知 ρ甲<ρ乙 由图可
解析:< < 【详解】
[1]切去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剩余部分的重力相等、质量也相等;由于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均为h ,且S 甲>S 乙,所以
V 甲剩>V 乙剩
由m V ρ=
剩剩
可知
ρ甲<ρ乙
由图可知,原来两柱体的高度关系为
h 甲<h 乙
由柱体压强公式p =ρgh 可知,原来的压强关系为
p 甲<p 乙
[2]由图可知,甲切去的体积更小,且甲的密度更小,所以可知
G 甲切<G 乙切
而原来的重力=剩余部分的重力+切去部分的重力,所以可知
G 甲<G 乙

F 甲<F 乙
13.< < 【详解】
[1] 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H0相同,说明此时液体压强相同;两容器内液面相平,甲液体中金属盒的深度大,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可知,ρ甲<ρ乙。

[2]将两金属盒同时竖
解析:< < 【详解】
[1] 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
H 0相同,说明此时液体压强相同;两容器内液面相平,甲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